导航中国企业转型

2018-05-28 19:12陈春花
清华管理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要素变革转型

陈春花

2016年,罗振宇问我:“2 0 1 6年你被问到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我说,企业的转型。

2016年被更多地问到转型问题,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今天的经济环境、行业界定,甚至我们面对的消费人群,都在被重新定义。外部环境被重新定义,迫使企业不得不去转变;二是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个挑战,叫做可持续增长挑战,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这种可持续增长的挑战都存在。新兴企业以全新的商业模式进入一个领域,进行商业创造,获得创业成功,但是新商业模式同样不可持续。

转型,才能持续

企业为什么要转型?

道理很简单:不可持续的确就是无法持续。

這是句大白话,但是为什么不可持续是无法持续的?因为“持续”其实是由你决定的——如果你没有去设计“持续”,那么结果就是无法持续。比如说,很多人说,如果这个组织离开这个人,这个组织可能会出问题。我说,如果组织设计就是让组织依赖于这个人,这个人离开当然会出问题;如果在组织设计中,组织不依赖于这个人,那任何人离开,组织都不受影响。组织其实是有能力,离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活下去。但如果从来没有那样去设计,一定要让组织靠这个人,那坦白讲,这个组织真的离开他就不行。所以,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对持续性的安排:如果你对持续性不做安排,那么就不可持续;如果对持续性做安排,那么不可持续这个现象,就不会出现。

这句话有另外一个意思——一个企业的改变和转型其实没有终点。我回到新希望六和,主持第一次组织转型,然后第二次组织转型,我们的同事就问我,陈老师,什么时候转型告一段落?我说你问对了,我的答案是没有告一段落的时候,必须永远在转型的路上。3年里,我做了5次组织转型。

因为外部市场不会停在那里,永远在不断地变,不断地变,所以你如果不安排“可持续”,那么你就不可持续了。

我用两张图,看看外部细微而显著的变化。

希拉里大家很熟悉,去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2008年她也参加了总统大选。2008年,你会发现她是中心,大家都拍她;到了2016年,你就会发现她变成了背景——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以她为背景自拍。为什么是自拍?因为对年轻人,他拍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放进去,其他人都是背景。我最近被拉着照相的时候,年纪大的像2008年那样拍,90后就是2016年那样拍。所以,世界真的在变,哪怕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间点的行为逻辑也完全变了。

有人问我,什么是不变的事情?我的回答也很简单,不变的就是变。

所以,企业转型是一个根本选择。如果你不做转型的选择,持续转型的选择,结果就是不能够持续。

可持续,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我一直认为,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任何行业,都会有超过平均水准的优秀企业。做不好,不是因为环境,不是因为这个产业,一定是因为你自己。

优秀企业怎么安排可持续性?我们来看看,一直优秀着的企业做了些什么。我固化了几个最重要的优秀企业案例,连续跟踪了20年。这些企业做了三件事情,让它们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受到太大冲击,甚至总能抓住机会。

第一件事情,不断地追求增长,绝不放慢脚步。不把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冲击当借口,而是永远找机会,永远寻求增长来应对变化。

两会前后讨论最多的,是实体经济跟虚拟经济之间的冲突。在我看来,实体经济跟虚拟经济之间根本不是冲突关系,是融合关系。实体经济好不好,关键在于自身的效率高不高。在市场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企业最重要的要求是效率,是精准。有精准和效率,市场机会才是你的。所以不是虚拟经济、互联网技术冲击或者颠覆了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自己的效率不够。如果调整效率,机会还是实体经济的。

GE(通用电气)2009年开始调整,卖掉了两个业务:一个是财务公司,一个就家用电器。如果熟悉GE案例,你会知道,杰克·韦尔奇上任的时候,把GE由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做了财务公司,以驱动制造业的提升;而家电是GE赖以起家的业务。但是,GE把曾经战略上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单元都卖掉了。因为GE要解决效率的内生问题,认为这两块业务对整体效率的贡献不够。进行了这样大踏步的变革后,GE换发了新的青春。2013年,GE总裁很骄傲地说,在新技术驱动的市场环境下,GE再一次跑在前面。

为什么新技术驱动的市场对GE是机会而不是挑战?这个问题我们要自己问自己。

第二件事情,革自己的命,这件事这些企业做得更彻底。很多企业无力应对变化或者无法持续的很大原因,就是革自己命的努力不够——不断调整,彻底改变自己的努力不够。如果不足够努力自我革命,就没办法保持增长。

我以前最多能跑两百米,我甚至跟人开玩笑说,我是个短跑运动员。但是后来我发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长跑,那我就得不断地去突破。这个突破的过程是非常痛的,跑步不行的人去跑步,真的是痛。穿越戈壁、跑马拉松,脚指甲盖都跑掉了,再重新长一遍。这种撕裂的痛都是要经历的。经历过这个痛苦的过程,你会发现,噢,我超越了。要经历这样不断持续的自我更新,你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改变。

我们都认为华为很了不起。那华为这30年的努力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自我批判!华为文化的根本核心就是三个关键词:奋斗者,危机意识,自我批判。由于这种文化,华为做了非常多的极端动作。比如说,公司到了几千人的时候,做了一个全员下岗的动作,包括任正非,全部重新上岗。比如说,华为一直要求,将军也必须当班长,所有人的晋升都必须要从市场中打拼而来,不能从内部提拔起来,所以在整个华为,不在市场打出来,是不可能得到晋升的。比如说,华为把自己的结构不断打掉,他们最新的方法是“炸开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顶端的人很少,那就把顶端炸掉,才可以让更多人才成长起来。华为的口号就是:能够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所以华为不断说,没有成功只有成长,他们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要求公司有危机意识,没有要为胜利庆功的感觉。

转型中最难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自己蜕一层皮,自己革自己的命。企业转型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要对自己足够狠,你对自己不够狠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办法完成转型。而对自己夠狠的过程,完全要靠自己去做到。

我们都知道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神,在日航重生过程中,他让日航当年就盈利,这绝对是奇迹和神话。当他决定去救巨亏的日航,所有人都想不到他可以在当年内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盈利。日航为什么在当年就可以盈利?最大的原因是,超过50%的利润来源于自我成本的削减,这叫自我变革。

所以,今天有人告诉我企业不能盈利,我从来不同意。我说,那看你的决心,只要下的决心足够,绝对会盈利。因为这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调整。

类似的案例还有三星。三星在1997年崛起,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没有机会,三星恰恰在这个时候绝地反击。1997年,三星以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降低成本,进行变革。“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是李健熙的变革口号。 1997年之前,我们几乎不知道三星,而恰恰在金融危机期间,三星这个亚洲的电子企业超越欧洲的企业,成为了全球最强的电子品牌。

所以,变革和转型的时候,真正的动力完全在于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变革自己,否则没有办法真正转型,这对管理者的挑战其实是非常高的。

第三件事情,回归市场,回归到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企业会非常认真地去理解市场的变化和规律,然后不断地回归到市场规律这个原点,而不会脱离市场的客观规律做事情。

我从来不会认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市场,哪一个地方没有机会。我到新希望六和,很多人跟我说农业太落后,基本没机会,行情不好,产能出问题,市场价格不可控……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对市场规律的理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一定会有人买单,这跟行情无关。

马云正在讲新零售,其实我们都知道新零售是什么,因为亚马逊已经做出来给我们看了——Amazon Go不用排队,不用收银员。新零售是什么?就是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率,更加简单,更加便利。如果零售不能从这个方向去做,就真的被淘汰了。所以很多人说,做百货、做购物广场,是不是没有机会了?恰恰传统零售业有很大机会。大家一定要真正地理解,改变是彻底否定自己,而不是对自己的经验津津乐道;要回归到顾客价值来彻底重构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三点是优秀企业保持优秀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个变革的时代,企业转型是一个根本的选择。不仅仅是传统企业,新兴企业也同样必须得变。新兴企业以新商业模式进入市场,用商业创造获得成功,但新商业模式同样不可持续,同样需要设计持续性,不断转型。

三件事中最难——革自己命

前面说了很多,总结而言,转型就是能够自己否定自己——你革别人的命都不算,你只有革自己命才算变革。但很多时候,领导们都觉得要变革,恰恰变到自己就不动了。

举些简单的例子。公司开会,是不是领导永远坐第一排?开会是不是最后永远是领导说了算?财务的会,为什么不能财务的人说了算?营销的会,为什么不能营销的人说了算?领导不能老是变别人,自己管不住自己。

再比如,我们工作中,日常习惯做的比较多的动作是什么?非常在意总结过去,而不在意面向未来。开月度分析会议的时候,你会发现,十分钟发言一定花九分钟总结上个月,一看还剩一分钟,赶紧讲下个月。但是,过去的一个月意义已经不大,未来一个月的意义更大。这样的习惯为什么不改?因为过去一个月有东西可讲,未来一个月没有太多东西可讲,因为没想。所以我在开公司月度会的时候,严格卡时间,过去一个月只能讲1/3的时间,如果时间用完还没讲完,对不起,我就取消你月度经营分析会上发言的机会,因为你不能贡献价值。

我们说自我否定自我变革,我个人认为,我们非常多的习惯,很难改掉。如果你只是天天喊自我否定,那只是一个理念的巨人。

转型实务:双向驱动、整体打造、能力建构

我们在做转型实务的时候,我要求的不是理念的部分,不是思考的部分,是对自己所有的习惯,对所有的运行系统做一个彻底改变,这就叫真正的转型。我用新希望六和的实践来讲一讲具体如何转型。

战略与组织同步

我在做企业转型的时候,其实是战略和组织同步转型的。一般而言,这样转型是比较难的。但是为什么要两个同步转型呢?因为外部环境、企业的经验和历史决定了我们必须这样做。所以,在战略上,我们要向食品企业转型。向食品企业去转型,就必须调整我们对产业的认识——最重要的认识,就是养殖端要安全可靠,所以我们就要实现掌控养殖基地这个战略要素。当食品和养殖两种要素组合起来的时候,就要求组织体系有所变化,所以进行了“聚落一体化”的政策。这是一个结构上的变化。具体措施细节,详见我的两本新书《改变是组织最大的资产》、《共识》。

在这个结构当中,我其实要做的是去掉企业的落后产能。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瘦身计划,瘦身的话,销售规模是要下降的。我很多同事说,销售规模下降,是不是我们的利润目标就不要提那么高了?但是我规定是利润要增长。结果是,我们的销售收入一直在往下滑,但是利润持续上拉(见图1)。在拉动利润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所以在《财富》杂志A股市场投资回报最好公司的评选中,2016年我们排第一。

成功关键:存量激活与增量成长

那我们转型到底要做什么?一个企业要转型成功,核心要做两件事,就是双业务模型——怎么让原有业务和新业务有一个并行成长的空间,然后给转型腾出空间,朝新方向增长。

所以在我来看,转型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取决于两个:一个叫存量激活,一个叫增量成长。存量就是原有业务,增量就是新业务。很多人问我,转型是不是就要不增长或者亏损?不是。转型必须要在增长或者盈利的状态下去做,否则转不过去——因为不增长就不能证明转得对,只有不断增长,不断盈利才能证明你转得对。那为什么中国企业转型这么难?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中国企业在盈利能力上比较弱,所以没有为转型储备足够的资源。谷歌、微软、IBM这些企业的转型非常容易,上文说的通用电气,转型也会很容易。因为这些有足够的资源,特别是多年盈利储备的资金,让他们可以从容转型。IBM有一个财务政策——保证资金存量能够维持一年没有业务收入,还余500万现金。我们的难题在于,我们没有这个储备,同时还要转型。

第二个原因,我们原有的主营业务,好容易才储备到小小的规模,如果一扔掉就什么都没有。

所以,就我个人的经验和研究,今天中国企业的转型,存量必须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增量必须起来。

存量激活有三件事最重要。

第一件事情就是成本重构。稻盛和夫拯救日航,实际上就是成本重构,我自己回到新希望,首先也是成本重构。当你去重构成本的时候,你原有业务当中就有机会。

第二件事情叫组织解构——把整个组织体系打散,不能用原来的组织结构去做原来的业务;如果还用原来的组织结构做原来的业务,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组织结构决定了权力的分配、组织结构又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所以组织结构其实在表达权利跟责任的关系,权利跟资源的关系。有些人跟我讲,我换人就行。坦白讲,换人还不行,如果换了人但不调结构,换上去的人一定也没办法做出新东西来,因为只换人不动结构,权利跟责任,权利跟资源的关系没有改变,这个人就是有天大的能耐还是不行。

调整组织结构还不行,我们改组织结构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活个体。所以我在2015年写了一本书叫《激活个体》。互联网使更多有能力的人涌现出来,而我们大部分传统企业都没有把个体的价值发挥出来。如果传统企业不能激活个体发挥个体能力,就无法激活整个组织。

增量增长需要做另外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价值重构,重新定义你的业务,而不是用原来的逻辑去做。比如说,新希望六和原来的业务是做饲料,所以我要让饲料成本最低,可是新业务是做食品,我就不能再用成本的逻辑;做终端消费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做品牌。这个时候就要价值重构,就要改。

第二件事情叫整合资源。新业务需要新能力,其实老团队是不会做的。很多人问我,陈老师你会做食品吗?我说我不会做;你们公司会做吗?也不会做。他说那你怎么去做食品?我说因为有人会做,我们和别人整合去做就好了。我能整合别人的时候,我就可以把不会做的事情变成会做。比如说,做食品一定要会做食品研发。但是这个我们真是不会。恰好有一个食品研发团队可以跟我们合作,我让人力资源部去谈,不设预算,让他们成为我们的食品中心就好了。人力资源部分说,都谈好了,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团队39人,他们在上海,不能来成都、北京或者青岛,该怎么办?我说,很好办,就在上海给他们建中心就好了。所以新希望六和的美食研发中心就在上海,这个团队非常开心,融合进来一年内就开发了超过一百多款新品,正式上市场超过75款,畅销的产品使得当年食品的结构做了彻底的调整。但是如果我们自建一个食品研发中心,我估计至少需要五年。

我们在做新業务增量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的努力,不要看内部,因为这都是新的,你根本就不会。但是不会做,不意味着你不能做,最重要的是要开放、要整合。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新兴的创业企业,不要认为新兴的创业企业不会那么快就变成那么大规模,一定不要这么想。因为现在边界是打开的,创业企业只要确定好目标,确定好商业模型,它可以去整合所有资源,它甚至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来超越你的规模。联想市值达到一百亿,花了20多年;小米做手机,市值到一百亿,只花了3年。

那做这件事情难点在哪里?难在企业自己的组织习惯,我们难在不是自己人就不太会相信,不是自己人就没办法合作。比如说,中国企业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控股,好像不控股企业就不是他的了,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别人比你还会做,你凭什么去控它?即使你控股了它之后,你也没法做得比他更好。所以我们做新业务的时候,不能用控股逻辑,你必须很认真地说我要跟你合作,而且你要说了算。

所以在第三件事情,新组织平台上,甚至在资本的平台上你都要开放,要实实在在地接受别人对你能力的互补,要尊重他人所创造的价值,否则不可能把新的业务能量释放出来。

这就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一边是存量怎么激活,一边是增量怎么成长,两者的关键要素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么两者关键要素不一样的时候,就对企业转型提出了挑战。企业转型最难的就是必须让公司并行两套逻辑,而这两套逻辑还都能够发展得很好。

同时,我有一个建议,让两组人去做存量和增量这两件事情,而不要让同一组人去做两件事。让同一组人去做这两件事,常常会导致不成功。

必须整体打造:构成要素和支持要素

我自己在新希望六和三年的转型经历中,就发现这两套逻辑并行非常不容易,哪怕我在战略上讲得非常清楚,方法论上也讲得很清楚,要求也很清楚,第一年食品占比重超过20%,第二年食品占的比重要超过40%,第三年食品占比要和饲料平行,做起来还是很困难,为什么?其实就是要拥有一些要素。

在这个要素模型中,上面一排,我称之为转型的构成要素,下面一排,我称之为转型的支持要素(见图2)。

大家一定要记住,转型变革是核心能力和专长的整体打造,这是为什么转型不容易。创新难不难?创新相对还不算难,因为你是从无到有地去做事情。而转型则要在原有基础上去做新东西,其实会更难。转型要求在企业整体打造的时候,上下的要素(构成要素和支持要素)都要动。

首先,战略上要有清晰的判断。战略意图中,最重要的判断是什么?判断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如果你不能够对变化判断得非常清楚,方向都有问题。

有了战略上的判断还不够,还要对行业重新定义。例如我们今天对教育,就要重新定义。我有一次做讲座,有一个人提问,他说他遇到难题。他的小孩在读高中,突然有一天跟他说,爸爸,我不去学校了,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线上讲得好,我在线上就可以学完,没必要去学校。然后怎么样都不去了。这个孩子还挺优秀的,他学了各种线上课程之后,考试都能过,所以他爸爸就没招。我说,你跟你儿子说,回学校不是去上课学知识,是认识女孩子,在线上认识的女孩子都不真实,在学校认识的女孩比较真实。这个爸爸觉得还挺好玩,他就说,噢,可以试一试,回去就这么跟儿子说了。儿子一听也有道理,就回去了。这个爸爸挺高兴,但两个月后又郁闷了,儿子真的谈恋爱了,该怎么办呢?我说那很简单,让儿子回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他说要学习好。我问,那谈恋爱之后学习好了没有?他说好像好一点。我说那就行了,如果他不好,你就动员他换一个女朋友。这个例子,我在说什么?我没有说对或者错,而是对学校价值要重新定义。

第二个最重要的转型要素,就是你能不能对所在的行业重新定义其价值。我给出的问题就是,你要问问,你所在的行业,你所在的领域,你所拥有的产品,它的价值定义到底是什么?今天所有的行业变化,之所以有颠覆性,很大的原因是:他跟你做同一种产品,但价值不同。就像苹果淘汰了诺基亚,还是手机,但手机被苹果重新定义了:从通讯产品变成了智能终端。阿里巴巴宣布“新零售”时代来了,重启整个传统零售行业,他实际上就是启动了重新定义零售业的过程。所以,我们做转型,如果不能对行业、产品、领域去重新定义,那我相信你就没有办法转型。

第三个要素短期盈利也很重要。转型需要被验证,如果不能被验证,就不太可能得到支持。这是我特别强调的一个转型要素。很多人说,我要转型,我可以牺牲当期盈利。转型的基础条件就是平衡当期业绩跟长期业绩的关系,这是CEO必须做到的事情。如果你只做短期盈利的努力,实际上很难成功。

第四个要素,开放平台,整合资源。

第五个要素,找到新业务,你得说出来,那个新业务是什么?请记住转型不是做创新,转型是去寻求新增长,创新并不是转型,只有新的增长才是转型。

这是五个目标,同步必须要有支持要素,对目标要素提供支持。

第一个支持要素,要有新的技能,已经在做新业务,肯定要有新技能。比如说,新希望六和做农业,我们在农业中浸泡了30年,我发现,我们招进来的大学生95%来源于农业学校,这么多年来都是这个比例。所以整个公司的特性就是农业学校学生的特性,我没有说不好,我只是说公司特性是这样。然后我就要求转型,我跟人力资源部说,今年的新员工要超过60%来源于非农学校。因为只有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我才可以去做新业务。思维方式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就不同。

第二个要素,要有一个很强的信息系统,因为转型是新事物,就一定有可能会出错,那怎么保证出错的事情不会对彼此造成伤害?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公开、对称的信息系统。在信息对等、公开的情况下,即使犯错,大家也会认为你不是出于私心。所以信息系统非常重要。新希望六和为了转型,投资了几个亿去调整信息系统。当你把信息全部开放,其实没有人会担心犯错,因为全部是在信息系统中的合规行动,结果都是可以担当的。

第三个支持要素是要提供更多的平台。

第四,要建立良好的沟通系统。我在发布新书《改变》的时候,同步发布了《共识》一书。《共識》是我三年中写给经理人的九封信,这九封信完整地传递出我在每个阶段是怎么想的,我要跟大家说什么。为什么采用写信的方式?我进公司的时候,我们有8万员工,用任何方式都没办法保证我的想法可以传递到8万人之中去,我发现最好的传播方法其实是写信。当然,人少就不用花那么多功夫去写信,说说就可以了。我们有读书会、学习会、培训、访问、内部竞赛,非常多的形式来进行沟通。

第五,转型要统一思想。

可能因为我是老师的缘故,我比较建议大家在公司内部同读一本书,这是很好的达成共识的方法。我上任不久,亲自选了三本书,让公司上下同读。一本是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的《一路向前》,因为星巴克遇到的挑战跟当时新希望六和遇到的挑战一模一样。星巴克也遇到了负增长,也在第一的位置上停步不前,也遇到了组织懈怠。第二本书我选了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因为我们要求传统业务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保证品质和专业。品质和专业靠什么?这要求整个公司上下要尊重专业,所以我就推荐这本书。第三本书我选了写刘永好董事长的书《藏锋》,我让大家一定要理解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什么。然后我自己亲自做三本书的分享,我告诉大家我是怎么读的,我的理解是什么,我理解之后打算怎么做。

企业学习跟学校学习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企业学习不能只写读书报告,必须写行动方案。我要求读完这三本书后,写出行动方案,书里哪一点能变成行动,你就跟我谈那一点,我不需要读后感。所以在我们公司,我们是用读书去形成统一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用读书找到新的行动方案,这就是企业学习跟学校学习最大的的不同。

我每次上课结束,都可以把PPT给你,你回去跟你员工讲,这才是你来听课的最大收获。如果你叫我去跟你的员工讲课,那最后是你的员工跟我达成共识,而不是跟你达成共识,但是重要的是你的员工跟你达成共识,跟我达成共识没有任何意义。

统一思想不是说,你的思想要跟我一样。今天的思想一定要奔放,一定要自由,只有自由奔放才可以创新。我只需要统一行动。我们的统一思想,根本而言,讲的是所有的学习都要回归到解决方案上。

所以连续三年,我每年都要求读书,这些书一定跟我当期的经营完全匹配。某种意义上,企业学习一定是学以致用的。

需要打造的能力体系

有了构成要素,有了支持要素,我们一定还是要落实到行动方案上。对于企业而言,行动方案是什么?其实是自我变革的能力,图3是我根据自己的实践做的变革能力模型。

在转型能力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五个构成要素。

第一个核心还是领导者。领导者是转型的核心。对领导者的要求是什么?是一个变革型的领导者,而不能是个管理者。变革领导者和普通管理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变革领导者有三个最大的特点:首先是一个坚定地要求变革的领袖,持续不断地追求变化;第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沟通的人,他一定要能传递他的理念,所以今天很多优秀的变革领导者,好像都有一点宗教哲学家的味道,原因就在于他一定要推动大家对他理念的认可;第三,他确实要有希望有信心。

第二,是对人的要求。我们在讲变革企业的能力时,我们不是要能人,而是要对的人。能人确实能干但价值观不趋同。而在变革的时候,我们需要价值观趋同的人,能耐不一定特别大,但是价值观绝对趋同,这非常关键。在变革中,充满变化,如果没有一致的价值观,能人比较容易出现违规动作,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都不应该选择不合规的动作。所以对于人的要求,价值观趋同反而是第一位的。

第三,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上下思想统一,信息对称。我刚回到新希望六和,几乎每天都在上课:理清概念,厘清标准,达成共识。

第四,成为平台型组织,成为人才的支持平台,对内对外都要开放。

第五,发动机文化,要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就必须是发动机文化。发动机文化,就必须要能够授权,要真正包容别人的错误,这对文化上的挑战实际上是非常大的。我的同事总说,这个我不敢做,这个我不会做,我常说:你不会做好,还不会做错嘛?你去做。你不做就真的不会做。但是我必须得包容错误,不包容他们犯的错误,他们就不敢去做。然后要不断地表扬,做好了一定要不断不断地肯定。

我们一直说海尔有自我批判的文化,海尔的自我批判是指每一个管理者对自己的批判,整个公司的文化还是树立英雄的文化。比如说在管理上有蓝血十杰,在研发上有名人堂,会树立很多很多荣誉让大家去追。荣誉恰恰就是正向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讲变革的时候,要在文化中激发正向能量。要激发正向的能量,就要不断地表扬,不断地肯定,不断地欣赏。

小结

我用新希望六和的实际转型案例,提炼出了三个最重要的方面:一,转型的时候必须是双业务驱动,原有业务和新业务同时驱动,才是真正的转型;扔掉旧业务只做新业务,并非不行,但是大部分企业家都扔不掉原有业务,所以转型是双向驱动;双向驅动的调整需要具备条件,就是构成要素和支持要素的调整;最后,一切调整都是为了打造新的整体能力。

猜你喜欢
要素变革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卷首语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