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可 西泠拍卖
一位有着多年收藏连环画爱好的藏家,数年前因朋友的介绍而看到了此卷《黄河》的八组长卷作品,初见此卷认为这是八幅有连贯性的“无字连环画”,且收藏连环画多年的藏家一看此卷便很有故事情节感,却又无从得知此画出自谁手。然而,靠着一份执着和一份喜爱而买下了它。这是一种藏家如获至宝的喜悦,见其画面人物刻画笔触非常细腻,推测其为南方画家居多。于是,便前往各类书店,寻访各书画书坊查阅各大名家的手迹,想通过比较而找到该画的作者是谁。看此卷的笔法与笔触,更加判断他是一位南方的人物画家,而后又依据连环画《智取威虎山》中的人物画法和构图,藏家认为极其相似与此卷《黄河》,但认为是刘旦宅先生的作品。这样的故事可以说在藏界甚少发生,而又充满传奇色彩。故有了后来刘老再见此卷画后的题跋所语,他对三十三年后再见此卷画的感悟与深情。
此卷刘旦宅先生的《黄河》国画手卷,可以说乃中国画实验创作之题材,作于1971年。手卷书有刘老题跋:“民族之魂黄河大合唱,诞辰三十三周年之际,余用交响乐形或草构成黄河组画八段,后因时势所变而搁笔,正稿至今未就。今又隔三十三年,重观旧作,感慨万千,可叹可憾也。公元二千零四年六月刘旦宅跋。”
我观此十米长卷,气势磅礴,立意高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刘旦宅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将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从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来看,《黄河》更是展现了文人高标于世的艺术品格!
《黄河》以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为蓝本,共分八段,发别将船夫、义士,惊涛、漩涡、帆影、暗礁、绝壁,劲松、家园以及战马啸风、激流勇荡、金戈铁蹄、太行巍蜒、红旗漫卷、宝塔雄立、旭日东升等一系列的物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表达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齐心协力驱除日寇的铁血意志和同仇敌忾的壮烈情怀。
在黄河大合唱奔涌的旋律中,如此众多的物像通过画家的笔组织穿插在一起,裁切精到,节奏鲜明;而艺术家独创的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定格之外求新格,成法之外立新法,在这幅作品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八段作品,可谓是一寸画面一寸金,以最经济的笔墨呈献最丰富的物象,以最小的纸画最大的画,没有堆砌和罗列,呈现出一种咫尺之间、千里之势的壮阔意境。
长卷《黄河》烙下了那个时代许多典型的文化符号。黄河创作于1971年7月,那是一个“三突出”、“红、光、亮”样板画统治画坛的时代,政治不仅是一种强迫性信仰,也成为一种笔墨灵魂,艺术家的个性、手法、风格都必须在这种主旨下才能完成生产和释放,同时,因为受到人为的极端化推崇,艺术的审美本性不幸沦落为一种政治宣教。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面对这样一种桎梏,心灵会不会痛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刘旦宅在与戴敦邦等人完成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连环画创作之后,旋即开始了《黄河》的创作;我也知道,刘旦宅在创作《黄河》的时候,心灵是自由的,笔墨是奔放的,创思是游走于主调内外的;我更知道,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在完成命题作文之后,思想和笔墨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它的美是令人震撼的。
在那样一个时代,选择《黄河大合唱》这样一部红色音乐经典来完成它的视觉叙事,政治上很安全;而在时隔33周年之后,艺术家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激情壮怀,他的情感不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之后的一种哲思。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段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33年不长不短,对画家刘旦宅的人生来说,能恰到好处地完成对一部音乐视觉诠释和转换,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我们还应该看到,《黄河》从长诗到大型声乐套曲,再到国画长卷,它的艺术形态是多样的。每一种艺术样态的诞生,既是对绘画主题的一种丰富、扩容和延展,也是它文化价值的一次提升。所以某一天,当我们看到同主题的雕塑或者动漫作品问世的时候,《黄河》也将迎来它的价值波峰。
我一直以为,画家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种社会角色,而是一种灵魂类型,看了刘旦宅先生的长卷《黄河》,这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
我一直坚信,不是每一种灵魂都有自己的历史坐标,只有壮烈的灵魂才会被时间记住。在黄河大合唱奔涌的旋律中,刘旦宅完成的不仅是一种倾听,也是心灵与旋律的对话,生命与旋律的交融,并最终在这种交互中成就了《黄河》壮阔的历史深度。
一个亲历历史的人,在反刍这段时期,其力量足以穿透时空。刘旦宅生于1931年3月,八年烽火在他的生命里有非常深刻的烙痕,童年的梦魇,青春的炙痛,盛年的回望,都融入了艺术家的灵性。所以,在他的笔墨中,悲与壮,暗与明,忍与抗,血与火都是那样的深情、深切、深沉,且渗透在一起。
李可染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魂是景物与情感的结合;董桥说:可贵者意,所要者识,識是个人阅历与历史事件的深层契合。从这两方面来说,刘旦宅都做了很好地承载;从这两者来看,在中国美术史上,《黄河》都会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旷世之作。
经历成就阅历,阅历涵养襟怀,襟怀容纳历史。刘旦宅国画长卷《黄河》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眼观风云聚腕底,笔卷惊涛铸国魂”这样一种壮阔的历史波澜,也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民族精神返照的炽热亮光。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