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李后主是五代中最有成就的詞人,他被称作“千古词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并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相传后主于生日七夕夜命故妓作曲唱《虞美人》词,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美廷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因此,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被称作是他的绝命词。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后文简称《唐》)高原解读此词开篇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 理解为“春花秋月”如此美好,可是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对人生已经绝望,厌倦其无尽无休。按照常理,一个苦闷至极的人,苦楚无处可诉,无人可诉,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即使提不起兴致,也会寄情花月,与之相依相怜,借以排遣心中郁结。何况从李煜的其他词中也看到他对自然的花草树木还是满含深情的,由此看来,“春花秋月”也可以代表四季轮回,时光流转,年复一年,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后主并非天真到完全不懂政治,也不是没有乐不思蜀的生存智慧,只是哀莫大于心死,此时的李煜已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想再这样生不如死捱日子。
接下来下句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往事知多少”,《唐》中将“往事”理解为他在江南南唐当皇帝的时候,在李煜的词中,“往事”一词出现较多次,如“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往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李煜艺术才华非凡,他并不喜欢也不适合做帝王,后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纵观其一生,他一生幸福的时光应是他继位南唐主位之前25年的美好生活,当然做皇帝的14年也远远好过被俘后身陷囹圄的日子,所以,“往事”包含他39岁国破之前的所有日子。往事如烟如梦,如今早已灰飞烟灭,烟消云散,如雪泥鸿爪,无迹可寻。
东风依旧,故国不再,江山残破,月圆依旧。国破与月圆形成强烈反差,悲情不言而浓。
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唐》中解释为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曾在此流连欢笑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恨。其实,“朱颜改”,也可以理解为国家换姓,江山易主,改头换面,这样更能读出李煜内心深处对新朝的不满。而且与前句中“应”字照应,曾经的一切本应还在,现在的一切都是拜宋所赐。也许宋太宗正是读出了字里行间的这些隐含义,才动了杀机。
词的最后两句以其独特的设问手法和化抽象为具象的比喻历来为诗家所欣赏,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也是词眼所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他的另一首词《相见欢》中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春江水本是人间大美,人皆爱之,而“愁”是人皆避之,以此喻愁,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似水华年已然流走,剩下的只有排山倒海之愁迎面袭来,一泻千里,读者也要被卷入其中了。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在《云韶集》中以16字点评《虞美人》:“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此言得之,他真正读懂了李煜的赤子之心和他的真性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发于言”(《毛诗序》),诗以言志,诗词抒发的情感是多义的,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情而异,产生不同的解读,读出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曾称:“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诗词尤其如此,读者的想象、联想、体会、解读使诗词有了一种饱满的张力,反而增加了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