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和亲问题研究述评

2018-05-26 09:52梅宽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和亲述评

梅宽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文明史,自《史记》记下了“和亲”后,几乎历代史书都留下了关于和亲问题的宝贵史料,史学家对于和亲的观点也是不绝于书,近10年来有关和亲的问题不仅有专著的出版,又有百余篇论文的发表,有关和亲问题的内容,深度都在不断拓展,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观点同中有异,推陈出新,百家争鸣,我国的和亲思想的内容不断丰富。

关键词:和亲;和亲文化;和亲思想;述评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我“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自2005年崔明德教授出版《中国古代和亲史》以来,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和亲问题的研究更有章可循,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所扩大,同时,结合社会不断发展,新兴思想的不断出现,有关和亲问题的着眼点也更加充满创新性。恰逢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关于昭君和亲问题重新成为热议的话题,和亲研究将再次刮起狂潮。现就近十年来国内和亲问题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和亲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和亲问题研究范围及领域

和亲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两个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以及新罗、百济、高丽之间的联姻,都应作为中国古代和亲的范研究围。2005年《中国古代和亲史》中对和亲进行明确定义以来,和亲的问题的研究范围及领域也不断扩大。2007年崔明德教授又出版了《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一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对国内和亲问题进行研究的通史性著作,崔明德教授在《中国古代和亲史》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调整,使得和亲研究的范围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专门论述和亲的期刊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摆脱了之前只讲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史实的漏洞,体现了和亲问题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如彭向前《辽蕃和亲初探》一文中在总结孟楠《略论唃厮啰吐蕃政权与周边民族的联姻》和崔明德《辽朝和亲初探》的基础上,对辽蕃和亲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且文章创造性的将与辽同时期的北宋政权的民族政策联系起来分析辽蕃和亲。王孝华《论金与蒙元的和亲》对金与蒙元历史上的唯一一次和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巍《论唐与奚、契丹的和亲》从唐下嫁奚、契丹的公主整体命运不佳的现象中归纳唐对两蕃和亲政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结论。闫德华《突厥政权和亲史述略》一文中将突厥政权的和亲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和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徐凡《明朝与朝鲜和亲外交起因探析-----以“贡女”问题为中心》中对明代与朝鲜的和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叙述。

诸如此类文章的发表摆脱了上世纪和亲问题研究以汉朝与匈奴、唐代与吐蕃、清代与蒙古和亲为重点研究领域的局限性,丰富了和亲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可见,和亲现象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特点使得和亲研究蕴含无限的研究可能性。

二、和亲原因及目的研究

关于和亲的原因及目的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是关于和亲整体原因及目的的概述,如才爽《和亲目的浅谈》中将和亲目的简要阐述为三个方面:其一,军事目的。而和亲想要达到的军事目的又可细分为三种:借助和亲来消除双方的对立状态,双方为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而结成的军事同盟,分裂、瓦解、控制对方。其二,政治目的。少数民族借此可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当中员王朝强盛时,和亲则是显示自己的强大,维持与周边的友好关系。其三,经济目的。同时是一种客观目的,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和亲在中国封建王朝外交中的“万金油”效应不可小看。曹国宁在《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中也基本赞同才爽的看法。韩昇在《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古代国家间的关系,基本上是政治关系。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的,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不管使用和平的或者武力的手段,整个外交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和平和武力的手段、君臣关系、册封与册封体制、羁縻与羁縻府州、朝贡和和亲等形式,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除了对整个和亲原因及目的进行研究的论文,具体针对各代和亲实例进行分析的论文数量颇多,正是因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原因目的的分析更加深入和多样化。

“西汉时期汉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是罢战言和,重在寻求和平,十七渐致以臣是最终目的,而和亲则是为实现这一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反映了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朱桂香则认为,西汉和亲政策能够进行并持续的原因在于:其一,高祖派遣刘敬出使匈奴和亲送去的东西有些是匈奴所没有的;其二,汉朝和匈奴结好,允许两族人民边界互市,通过互市匈奴从汉族地区得到了很多金属器具等;第三,相约汉与匈奴结为兄弟,并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互相往来,互相贸易使西汉边界地区暂时得到了安宁。对于唐代的和亲,范香立,张金铣指出:“肃宗之世,借兵回纥平叛;代宗安抚回鹘,以避免几面受敌”在文中,对回鹘“固求姻好”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获取经济资源;唐初以来与回纥的交往;联合唐朝,共同抵御吐蕃”三个方面。蒋之敏则在《西夏与辽和亲的原因及影响》中将西夏与辽的国力变化及局势影响作为两个进行和亲的原因。

近年来学界不仅关于和亲的产生与维持进行了原因、目的的分析,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存在和亲现象的王朝也进行了原因的分析,如李静的《北宋一朝何以无和亲原因之分析》一文中将北宋不存在和亲的原因归结为“民族偏见,理学影响,经济贸易发达”三个方面。姜春晖的文章中归结为“强烈的民族偏见和浓重的文化优越感对其和亲政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宋人拒绝和亲的基本保障;守内虚外的既定国策对和親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超的《和亲史话》一书中也对宋、明两代无和亲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由此看来,近十年来对于和亲问题的研究正朝着深入和细致的方向发展,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但是对于原因目的的归纳存在相似性现象,论文的创新性有待挖掘。

三、和亲影响的研究

王冰指出:“和亲作为政治策略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融合,而且对经济发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亲政策改变西域地区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使游牧民族人们生活相对稳定、物质生活丰富,与和亲相关的互市活动非常频繁,促进了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亲过程中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域地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保护和拓展了丝绸之路,使得经商贸易顺畅通行”朱桂香在《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政策评述》中认为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保证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发展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上促进了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曹国宁认为,西汉对匈奴实施的和亲政策,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消弭匈奴人南侵的忧患,但对匈奴具有一定的节制作用,短暂的安宁能解决事关王朝命运的重要问题。首先,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其次,可以从容构建北方边境的军事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对付匈奴的计划;再次,还可以集中力量平定诸侯叛乱,维护西汉王朝的政治稳定。西汉王朝和乌孙王朝出发点是为了能与匈奴抗衡,但客观上也使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始联系和交往,同时还加强了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国的密切联系。和亲对于乌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打破了匈奴对乌孙的控制,为打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张征群认为:“和亲政策不仅促进了边疆的稳定以及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力的巩固了汉族的政权,而且使得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礼仪、服饰、建筑、贸易、音乐、宗教、典章制度以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范香立,郭晓燕在文章中指出;“和亲政策是唐王朝治理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其影响之下,边疆民族与唐朝统治下的中原汉族形成了双向的文化认同,且边疆民族对唐王朝的国家认同也在逐渐加深。两种认同收到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存在统一又相互矛盾,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淡化了民族间的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同化;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增进了民族情;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和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在分析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的影响的同时,对于民族间文化的影响分析比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和亲评价问题的深入,但是,对和亲的评价普遍侧重积极影响,对其可能造成的消极方面的影响涉及较少,对和亲影响问题的评价客观性尚需加强。同时,对于和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方面文章涉及依旧不多,集中于和亲对于中原王朝的影响。

四、和亲公主问题

和亲公主作为和亲路上的主要参与者,其出身、影响、表现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十年对和亲公主的研究更加多样化,随着《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的出版》,越来越多的和亲公主被系统的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和亲公主的研究重点依然集中于昭君,文成公主,解忧公主等知名度较高的公主,《汉唐和亲公主形象比较研究》、《唐朝和亲公主的悲剧性研究》、《汉唐公主婚姻比较研究》等文章都涉及到汉唐和亲公主,对汉唐和亲公主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理性分析了和亲对和亲公主的影响。当然,对于和亲公主研究的重点始终是公主在和亲过程中的作用,靳坤从吐蕃在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变化对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进行了论述。曹国宁在文章中指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吐蕃佛教的倡兴及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西藏地区成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西藏的主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作为历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策略,旨在缓解民族矛盾、调解民族关系。和亲公主作为维护和平的使者,肩负国家的政治使命,在对外关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倩以细君公主为研究对象,指出“汉武帝时细君出嫁乌孙对汉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悲愁歌》在诗坛不容忽视的地位,琵琶的出现,良马的引进等。从历史背景与影响来说细君并不比昭君逊色,同样值得后世的尊敬与铭记。”

突破了仅对公主进行研究的局限,对于和亲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近年来的研究中也有涉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杜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冯嫽》中指出:“冯嫽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杰出的女外交家。《漢书·西域传》中对冯嫽有着较为详细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杰出的女性为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团结、和好以及西域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的积极的贡献。她的政治才能、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汉朝开拓西域疆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有徐习军的《冯嫽:西域外交展风流》、李炳泉的《甘延寿任西域使职年代考——兼及冯嫽在册封乌孙两昆弥事件中的活动》等都对冯嫽在民族融合,边境稳定等方面的历史作用做出了说明。

对于和亲公主问题的研究近十年来呈现出越来越全面的趋势,和亲公主及其仆从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曾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代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的塑造也发挥着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和亲公主的历史作用应该理性对待,既不能片面的否定和亲公主及其仆从在和亲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强调和亲公主在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崔明德教授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中第二十一章《近百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中对2005年前有关和亲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十年关于和亲问题的研究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研究趋于均衡,克服了对汉唐和亲集中研究的局限,增加对其他时期和亲现象的研究。研究资料明显增加,随着《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的出版,有关和亲问题的研究内容明朗化,丰富化。

其二,和亲影响意义及评价客观化,呈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点。

其三,和亲问题研究与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充分结合,呈现出与社会现实高度契合的特点。对和亲赋予更多文化因素,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同时,关于和亲的研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崔明德教授已经指出的,对于和亲公主的后代研究力度不够,往往忽视和亲公主后代为两个民族政权相处作出的努力,在和亲公主后代身上体现的文化多样性的因素。有关和亲资料的挖掘依旧集中于汉族资料的考证,对少数民族资料的挖掘涉及较少。研究论文较多,具体专著少,缺乏对和亲问题的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艳芳.近十年和亲问题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2010,(6).

[2]曹国宁.西汉和亲政策述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3]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安徽大学,2015.

[4]阎德华.突厥政权和亲史述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4).

[5]周延.西汉和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注释

1.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03.

2.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3.彭向前.辽蕃和亲初探[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3.

4.王孝华.论金与蒙元的和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5.

5.陈巍.论唐与奚、契丹的和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

6.闫德华.突厥政权和亲史述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7.

7.徐凡.明朝与朝鲜和亲外交起因探析-----以“贡女”问题为中心[J].宁夏大学学报,2011,1.

8.才爽.和亲目的浅谈[J].文化研究,2007,1.

9.曹国宁.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J].甘肃高师学报,2008,4.

10.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J]学术研究,2008,8.

11.程晓波、谭桂芬.西汉匈奴和亲谋略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12.朱桂香.西漢初期与匈奴和亲政策评述[J].商业文化,2015,12.

13.范香立,张金铣.唐与回鹘和亲原因解析[J].民族历史研究,2014,2.

14.蒋之敏.西夏与辽和亲的原因及影响[J].天府新论,2008,12.

15.李静,张杨娟.北宋一朝何以无和亲之分析[J].史志鉴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和亲述评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从“封王戍边”到“和亲弭兵”——西汉初期北疆边防策略探析
政治关系亲属化才是“和亲”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