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其实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舞蹈艺术特征的研究,必须要对生态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而泉州拍胸舞,所蕴含的思想和表现风格都与本地的地理环境、历史生活、图腾崇拜、宗教习俗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运用舞蹈生态学理论来剖析泉州拍胸舞的基本特征,以及形成这种典型舞酬的环境因子。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泉州;拍胸舞;环境因子;宗教习俗
1 舞种及播布区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段的起点城市,经济的发达推动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泉州作为福建民间舞蹈之乡,舞蹈艺术绚丽多彩,该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妙趣横生,颇具乡土气息的舞蹈——拍胸舞,其舞蹈风格与闽南地理环境和习俗息息相关。古时为祭祀舞蹈,现如今主要在迎神赛会,婚丧庆典而跳,拍胸舞舞者不舞则已,舞则淋漓尽致,用双手拍击身体的各个部位,直至胸口通红,以此表达兴奋激昂的情绪。
泉州拍胸舞舞者大多男性,在泉州鲤城区浮桥、江南一带大受欢迎,流传最久,最为正宗。基本舞蹈动作为"打七响”,如今为与音乐伴奏完美结合,已发展为"打八响”,即由原来的拍击手掌、胸、肋、腿逐渐加入肩、臂、肘、足等部位,还巧用了颤步、颠头、拧腰、蹲步发展成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田鸡跳等基本舞蹈动作组合,再结合形、神、情、趣、劲元素的有机融入,体现了泉州拍胸舞古朴、奔放,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2 典型舞蹈基本特征因子分解
基本单位的确定是对舞蹈形式进行系统分析的起点,舞动是舞蹈形态的自然分割的最小单位。因此,笔者从拍胸舞的基础单位進行分析,并提炼出拍胸舞基本动作典型特点。
2.1 节奏型
分析舞蹈形态,节奏型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泉州拍胸舞中,舞蹈和音乐节奏珠帘合璧,节奏影响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体现舞蹈风格,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出拍胸舞的基本节奏型:
|× × × ××××× ×0 |× × × × |
从基本节奏型中可以看出,拍胸舞的节奏为强弱均匀的四四拍节奏,双手拍打胸前、两肋及大腿形成八响的动作,与音乐节奏型同步,节奏的重拍与动作的重拍相吻合,音乐伴奏与舞蹈的动作相呼应,节奏铿锵有力,强化了其刚健、热烈、奔放的舞蹈风格。
2.2 步伐
分析舞蹈的形态特征,步伐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拍胸舞的基本步伐为横摆十字步、欢喜步、大人步,斗鸡步、雨来步。
脚:全脚掌自然着地,重心左右变换向下沉,步幅为中度,脚下线路呈空间型走向。
2.3 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
1.显要部位:五指放松呈自然状态,胸、臂、掌、肋左右上下拍打,跨大幅度横摆。
2.次显要部位:脚已蹲裆步为主,膝部伴有微微颤动,在颤动时伴随双腿左右重心转换与横移。
3.次次显要部位动作:头部随之整体变换方位。
形成这种典型舞酬的环境因子
民族民间舞蹈是对古往今来的民间风俗有声有色的写照,拍胸舞的舞蹈特征及表演形式与泉州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
3 地域和生产——劳作方式
Harald Welzer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忆材料与社会记忆共存。就是说在艺术创作活动时,身体的记忆会下意识地控制人们的思维。泉州拍胸舞基本动作的形成正是这一理论的践行:泉州依山傍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当地人民以水稻种植和出海捕鱼为主要劳作方式,而拍胸舞恰恰是当地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结合的体现,比如,脚以蹲裆步为主,膝部微微颤动,在颤动时伴随双腿左右重心转换与横移而带动跨、肋、头部的移、摆,从而形成重心向下沉的横晃动律,看似左右晃动,但其重心始终保持下沉、稳定的姿态。这似乎是泉州人常年在海上捕鱼与田耕劳作的写照,反映出人们在海上行船时由于船身的晃动,必须双脚打开重心向下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以及田间劳作时脚下深沉移动的动态。泉州拍胸舞正是对这种劳作动作的提炼与升华才更显魅力。
3.1 宗教习俗
福建属于亚热带气候,蛇类大量繁殖,据《吴越春秋》《说文解字》记载中发现及证明,古闽越人以蛇为图腾崇拜,寄托人们求福灭灾之愿望,并大量出现在祭祀舞蹈中。泉州人对蛇图腾崇拜依然能在拍胸舞中窥见一二,比如用稻草和红布条做成的向上翘起的蛇形草圈头饰,红布条嵌入草圈之中,且恰好在头顶处露出,犹如蛇在嘶嘶吐信。再如,拍胸舞形态中利用跨部的左右推动带动肋、头的摆动来模仿蛇"三道弯儿”的形象,表现出对蛇神的尊敬,这不仅是蛇图腾文化的遗存,也是古闽越族祭祀舞蹈之遗存。
从泉州地区蛇图腾崇拜中看出,泉州拍胸舞所表现的舞蹈形态与内容都与图腾崇拜密不可分,它积淀了泉州地区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与本地的信仰和情感紧密相连。是本地文化的结晶,故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极具特色,经久不衰。
3.2 服饰
泉州拍胸舞作为民间舞蹈,动作与服饰都是民间生活的再现。泉州地处中国南方,枕山面海,夏天漫长,冬季温暖,雨量充沛,如此气候条件必将影响当地人衣饰风格,也影响拍胸舞的服饰风格,因此拍胸舞形成了上身裸露,下身裤子以土黄色或红色为主的五分短筒裤,并赤足而舞的风格。这种服饰风格,除了与气候紧密相关,也与泉州人劳作方式密不可分,其对泉州拍胸舞舞蹈语汇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音乐
早期拍胸舞表演依靠舞者的喊声和拍击身体的胸、肋等发出的响声为节奏,其无任何音乐伴奏,而如今,泉州拍胸舞的伴奏多为闽南南音乐曲,伴奏乐器也极具闽南特色,如钱鼓、琵琶、二弦三弦、木鱼等,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使泉州拍胸舞独具艺术魅力,在众多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
4 结语
综上所述,泉州地区农耕与海猎为一体的劳作方式、对蛇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以蛇型草圈为头饰,赤胸裸背,身穿筒裤,赤足而舞的服饰风格,以及极具闽南特色的乐器及音乐伴奏,对于泉州拍胸舞典型舞蹈特征及舞蹈语汇的构成来说缺一不可,因此对于舞蹈艺术特征的研究,必须要对生态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如此才能更精准的把握其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张 媛.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拍胸舞”的发展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4:89-93.
[2] 刘建萍.泉州拍胸舞形成的历史及演变[J].福建艺术,2009,02:57-58.
作者简介
李英杰(1994-),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舞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