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基娴 张晨晖
【作品简介】
《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是奥地利作家涅斯特林格的作品之一,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和首届弗里德里希·伯德克儿童文学奖。书的内容主要是讲罗比的奶奶抱怨自己年老体弱,罗比带着她来到巴特先生的实验室,获得一种返老还童魔药。奶奶喝了之后,变成了一个小姑娘,从而引出一连串喜剧性的情节。最后,罗比和他的朋友们在巴特先生的帮助下,借助“时间飞行器”,将奶奶重新变成老人,让生活回到正轨。
本书的风格有三:一是西方儿童现实生活的再现。不同于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儿童生活,本书没有展现唯美派生活,也没有言行夸张的儿童形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儿童或成人形象,都是现实的西方生活在书中的映射,使得本书画面感极强。二是极具想象力。返老还童药、时光机、巴特先生的实验室、自动扶梯、真丝雨披,还有巴特太太的包等,都令人觉得异想天开,引人入胜。第三,时间跨度极短。众多儿童文学作品,叙事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而本书所描写的时间只有两天,从而使得情节紧凑生动,充满张力。
此书以童年为背景,融入科幻元素,通过童年时期的一件偶发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儿童校园生活、冒险遭遇和儿童解决生活突发问题的方式,书中充盈着童年伙伴之间的亲密无暇以及儿童般的奇思妙想。阅读此书,可以循着当下儿童语言文字,重新遇见自己的童年,并预见未来时代。
【聊书目标】
1. 在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借助阅读单、书中插图等方式梳理故事情节,并能就人物形象等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2. 在交流中,将故事内容尝试与生活、经验等连接、统整。3. 借助故事,围绕想象展开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聊书过程】
板块一:遇见童年时光的人际关系
师:我们最近都在读一本书——《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读完这本书,你一定结交了一些朋友,请说出他们的名字。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打开我们课前预习完成的阅读单。(出示阅读单)这本书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写或画画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拿出阅读单,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师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师:大家有的用图,有的用文字,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用思维导图,都把人物的关系理清了。书中有这么多人物,如果有导演来选角色,你最想演书中的谁?你觉得身边的谁演书中的谁特别合适?
【点评】 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是从自我出发,以家庭、伙伴为核心,延伸至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人物关系网络。学生通过阅读单,回顾书中所出现的主要人物,运用图、图文、文字、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来构建以罗比为核心人物的人际关系网,适切儿童的认知;学生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是对童年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关系网的一次脉络化的梳理;另外,将书中的人物角色投射到当下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伙伴或人物,活化了书中人物形象,也让书籍文字与儿童生活重合迭现。
板块二:回眸童年时期的偶发事件
师:这本书主要人物这么多,全书5万多字,107页,用你读书的经验猜一猜,这么多页,这么多字,能写多少天发生的事情?那你猜猜看,这本书写了几天的事情呢?1. 提示:看目录,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2. 看人物关系图,说说这本书的大致内容。3. 看插畫,对照其中的一些插图回忆感兴趣的情节。
【点评】利用学生思维定势引入情节时间线——借助目录、思维导图、书中插画交替使用,理清故事情节,同时概括主要内容。在这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活动,评议比对,发现适合自己阅读整本书和把握人物关系的最优化方式。其次,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童年时期的偶发事件,完全可以成为一本有生活记忆温度的书,一段情趣盎然的文字。
板块三:预见未来时代的异想天开
1. 这本书的书名是《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一看就知道不是真实的,你觉得这本书中哪些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你曾经在哪些书中或者影视作品中见过?
2. 师生玩游戏。游戏名称:我读你猜。游戏规则:我读书中的一段关于想象的描写,你猜从这些想象中我想到了哪本书或者哪部电视剧、电影?师读其中一段文字:
“每次我们碰到巴特老太婆,我是说巴特太太,她都拎着一只小手提包。这手提包不比一个钱包大,可是她就能从里面拿给我们一人一大块巧克力,我们有几个人她就能拿出几块来。有一次她居然从这钱包大小的手提包里拿出了至少五公斤味道好极了的覆盆子夹心巧克力。还有一次,托米一边咬覆盆子夹心巧克力一边说,他更想吃肉肠。这话刚一出口,覆盆子夹心巧克力就变成了肉肠,甚至连他嘴里正含着的那块巧克力都变成肉肠了。”
谁来猜一猜,我在读这段文字时,从巴特太太这个小手提包想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者看过的影视作品,发表观点。四人一组,一人读,其他同学猜,比比谁猜得准,猜得多。
3. 做个朗读者。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视、电影,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我们来做个朗读者,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评选你心中最美的“朗读者”。
【点评】儿童处于想象力的巅峰,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最能接纳有关未来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学中通过文字含义体悟——生活场景想象与演示——做一个“朗读者”,把有关未来时代的想象与当下儿童阅读、影视文学等作品进行对接,让书中的异想天开成为儿童生活的一种理所当然,把想象融入朗读,融入演示,短短的一段文字,也就有了想象的张力,更有了生活的情趣。
【总评】
儿童整本书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儿童随着语言文字,循着故事,来寻找儿童自己及自己未来的样子;或发现儿童自己的生活及未来生活的样子。本节课上,贾老师始终关注书籍中的童年生活与当下阅读者(儿童)的生活之间的关联,让书中的人物、故事、想象与现实变得没有距离和疏远感,儿童与书籍的亲近悄然发生。其次,贾老师也重点关注小学中年级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她从四年级学生阅读情况出发,本节课是在导读课之后,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将聊书的重点目标定位在:初步掌握整本书阅读的一些方法,同时提示学生读整本书也应关注语言文字和想象。为达成这个重点目标,在课堂上,贾老师主要通过“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与内容;语言内在张力”这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充分利用阅读单来把握人物关系,让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完成阅读单,课上同桌交流阅读单,展示阅读单,自我比较评议。
二、通过将书中人物映射到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把握人物形象。以往在整本书阅读中,总是用归纳提炼的策略,给人物形象贴上标签,书中人物显得扁平化,无立体感,缺乏生活感。因此,只有让书中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建立对接,才能活化书中人物。书中有这么多人物,如果有导演来选角色,你最想演书中的谁?你觉得身边的谁演书中的谁特别合适?学生根据这些话题将书中人物与现实生活原型相对接,自然而然,人物形象就变得立体化,也是人物形象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内化。
三、通过书籍语言片段,运用现场朗读、表演等方式来感受想象张力,体悟作家语言表达。在低中年级的整本书阅读中,容易被师生忽略的是作家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得整本书阅读往往给学生留下的是人物与故事,而其载体——语言被遗忘,失去了阅读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镇江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