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
内容摘要:戏剧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十堰地方戏剧结合其文化渊源及移民城市特点,近些年来创作出的戏剧作品也越来越多。戏剧作为以歌舞说故事的表现形式,其叙事特点不同于其他文本作品,本文将从叙事学视角对十堰剧种山二黄中《村官拜师》进行分析,试图探析这种特殊的叙事形式中叙述者及情节是如何编排来传递其戏剧内涵的。
关键词:戏剧 山二黄 十堰 叙事学
十堰地处鄂西北,西南连接重庆,西北临近陕西,东北紧连河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具有南北交融的特性,同时也被许多学者视为人类文化的发祥地,随着十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十堰地区的文化如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游艺民俗的一种,民间戏剧及曲艺充分体现了十堰人民的生活情感及价值取向,这其中山二黄更是十堰地区所独有的曲艺形式,《村官拜师》作为十堰山二黄的典型代表,在各类戏曲表演中均荣获奖项,以叙事学视角对其戏剧剧本的编排进行分析无疑对于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是人们休闲娱乐及传情达意的有效形式,戏剧元素对世人的生活总能比其他形式更能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鄂西北底蕴深厚的楚巴文化中以楚调为基的山二黄是十堰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孕育于鄂西北及陕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杂腔小调相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剧种,直接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情感、理想信念、人文精神及价值取向。在众多山二黄戏曲中,《村官拜师》是十堰市竹溪县山二黄剧团创作的山二黄小戏,以竹溪茶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村官与一位制茶巧嫂之间拜师学艺并试图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诞生于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研究范围早已超越文字文本作品范畴,戏剧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性也越来越多的吸引叙事学者的关注。戏剧作品吸引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叙事性问题,而唱词的存在使山二黄这种戏剧极大增强了其叙事性,戏剧具有两种自然属性,一是文本性,二是表演性,亚里士多德将戏剧视为一种表演文本,它既有文字叙事的共同点,又有表演自身的特点,当文本戏剧被置于舞台之上,其表演性则便居于主导地位,舞台戏剧区别于文本剧最为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其呈现形式的差异,一方面直接面对读者的表演形式使叙事的表达突破了文本框架,得以將肢体语言等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这也带来矛盾的一面,即叙述者一旦不是第一人称角色,而是以旁观或全知视角存在时,其角色细微表情的变化或肢体动作的变化,均不能够由叙述者用形容性语言呈现给读者,而诸如角色心理空间的变化,一方面是需要角色表演者的表演来呈现,另一方面,角色话语是呈现人物心理变化重要的依据,因此,隐含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亦需要读者对于叙事话语的解读来展现出来。
在《叙事的本质》一书中,Robert Scholes和Robert Kellogg认为戏剧所关注的是人生矛盾,通过对场面冲突及角色诉怀的形式展现出来,戏剧是有场面和故事(Scens),但却没有叙述者(Teller),笔者在此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叙事无处不在,罗兰巴特指出“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喜剧、哑剧、绘画……”由此可见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普林斯将叙事界定为对于一个时间序列中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或状态的讲述。而任何叙事中都应至少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作为一种直面“读者”的艺术形式,山二黄这种舞台戏剧的叙述者便是舞台表演者,在《村官拜师》这部舞台戏剧中存在三个主要的人物,陈村长、茶嫂及女儿,无疑,陈村长和茶嫂之间的“矛盾”是故事得以发展的关键。
故事矛盾的焦点在于多年前陈村长以“风险大”为由拒绝了茶嫂扩大产茶规模的请求,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村长及茶嫂之间一直存在隔阂,从人物编排上看,故事梗概比较简单,陈村长承担着为农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故事伊始,由采茶女饰演的村民们作为独立于故事外的叙述者,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大致背景,这里,采茶女们作为叙述者并没有介入故事的发展,通过歌唱及表演的形式交代完故事背景之后便是主要人物的登场。这里,陈村长同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及叙述者,既是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也是经历自我(experience self),“县里开会整三天,我丢人现眼无处钻”一句唱词作为一种倒叙,当时的经历自我与如今“因此上下车就往她家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如今作为叙述者的陈村长对三天前开会作为经历自我的陈村长存在一定的介入性,叙述的陈村长对于当时的陈村长处境的描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叙事功能中存在的典型特点,即为读者传达的信息带有或强或弱的个人主观见解。以及陈村长唱述当年与茶嫂结下矛盾时:
这女人炒茶是高手
脾气大的她捅破天
那一年,茶嫂她要把茶场办
她要我划地皮盖场房
信用社担保去贷钱
我刚说投资太大有风险
她一跳老高骂翻天
骂我是胆小如鼠目光浅
骂我是一个皮皮沓沓窝窝囊囊
糊里糊涂不称职的混账官
由于叙述者主观性的存在,叙述者陈村长所用的“捅翻天”“一跳老高骂翻天”等字眼在茶嫂未登场之前均会给读者带来暗示性的信息:茶嫂脾气大,不讲理。从文体学意义上看,这语指涉超越语言选择这一层次的表达方式,而文体则主要在于语言选择本身,若不考虑村长的肢体动作,这就使得村长占据了道德高地,但是随着茶嫂的出场,读者难免会对陈村长的叙述产生怀疑:
说什么村里不敢担风险
还说我太贪心想吃天鹅
茶嫂随后用到“胆小”等词来形容村长,又用到“老娘”这种词语来称呼自己,诸如此类的词语都带有叙述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从文本结构上来看,这里属于典型的重复叙述(repeating narrative),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从信息论角度讲,“人们多次讲述以示强调,是为了确保信息的最有效的接受。但叙事学则不然,这种重复旨在通过多次叙述以造成事件的多样性和风格的丰富性”,不同的叙述者(陈村长及茶嫂)对于多年前茶嫂向陈村长申请办茶场的冲突进行重复叙述,从前面陈村长对于冲突的叙述中,读者对冲突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茶嫂的叙述对读者对于冲突本质的内容并无太大影响,而由于陈村长和茶嫂所处的位置不同,对扩大茶场规模所站的观察角度不同,因而对这一事件也存在很大认知上的差异。但从茶嫂对这一冲突的叙述视角及其话语选择上看,冲突的过错一方无疑又反指向了陈村长。这种从不同叙述者对同一事件的重复叙述不仅造成了事件的扑所迷离,也使得叙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受到怀疑,读者只有通过判断取舍综合,才能完成对冲突中人物性格的认知。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戏剧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细致的情节编排对于戏剧剧本也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情节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结构,情节的完整性通常表现为对一个完整行动的模仿”,《村官拜师》以竹溪当地的茶文化为背景,思想僵化的村长与进取意识较强的茶嫂之间的碰面也正代表了两种思想观念的交锋,尽管戏剧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叙述整件事情,但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建构仍使读者印象深刻。但是戏剧不同于小说,剧本并不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详细的说明和剖析,但剧作者却很好的利用了剧本叙事的这一限制性。“女儿啊,今儿炒的可是一千二百块钱一斤的极品茶呦”“今儿用的可是祖传秘密呦”虽然这几句话是有意说给村长听,但连续“可是”的使用,正从侧面呈现了茶嫂对于自己炒茶手艺的深深地自信。而村长和茶嫂碰面后,主动对乡村干部会议上对其评价的自我揭露,“干部要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而我只有一化,思想僵化”则折射出相比于戏剧开始要面子不想直面茶嫂而在墙外偷听偷学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没有叙述者对这种心态的变化作细致的描写,但是这简单的几句自我揭露也为后面村长为茶嫂唱述“你是一个大熊猫,人敬人夸……没技术怎治村怎养家,因此上我诚诚恳恳全心全意拜你为师”情节的转变作了铺垫。其女儿“我妈一发脾气,事就有门了”这一叙述情节更是将学习炒茶过程中出现的另一次冲突所引起的悬念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戏剧叙事较文本叙事有其独特之处,以叙事学视角对十堰地方戏剧的分析如今也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带来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十堰作为文化发祥地,同时又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这两点结合的特殊性更是为其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侧面反映,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丰富生活,正是鉴于其重要性,对十堰地区地方戏剧进行整理分析才更突显出其意义性。
参考文献
[1]Bell, Catherine M. Ritual.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New York: Oxford UP, 1997.
[2]Braungart, Wolfgang. Ritual and Literatur. Tubingen: Niemeyer,1996.
[3]Bruner, Jerome.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Critical Inquiry 18.1(1991): 1-21.
[4]Prince, Gerald.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
[5]Ryan, Marie-Laure. Avatars of Story. Minneapolis, MN: UofMinneesota P, 2006.
[6]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0-36.
[7]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20.
本项目受湖北医药学院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编号为:2016QDJRW03.
(作者單位:湖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