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红 董晗 吕晓英
[摘要]相比于文科类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学习中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积极,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比较差,学习中频繁使用网络技术、网络素养堪忧等问题。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要做到教学内容“精讲管用”、生动趣味;教学方法上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法;拓展教学新载体,开辟“原理课”微信课堂;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从结果性考核走向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工科大学生;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2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巩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其中的主干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掌握辩证思维,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相对于文科类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重理工轻人文,重技能而轻素质,对于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缺乏宽广的理论视野、客观辩证的评价角度。因此积极构建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成为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理工科大学生在“原理课”中的学习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文理科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原理课”中的学习现状如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欠缺,理论基础薄弱受文理分科影响,全国各省份的理科考生将大多数学习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理科综合等几门高考科目上,而对于非高考科目的政治和历史,仅仅是在会考中简单应付一下。在针对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370名理工科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中,41.2%的学生表示系统完整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大学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哲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常识更是不熟悉。由于“原理课”横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且理论性、抽象性强,所以在问卷中“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面临哪些问题”,63.3%的学生都选择了“本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感觉抽象难懂”,另有21%的学生认为“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零基础”。正是这种知识基础,在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累死,学生听得烦死”,一学期下来,问卷中46.67%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是“一知半解”。
(二)重理轻文的学风盛行,“原理课”学习态度不积极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其中实用主义思潮得到众多推崇。尽管2015年2月党中央专门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但是在不少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却还不是很突出,部分学校领导考虑学校发展前景、学校定位,更多地关注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而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时间和精力集中放在考级、考证、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上。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问卷调查中,61%的学生表示基于“修学分”的原因来上课,另有17%的选择“为考研做准备”,仅仅有不到10%的学生选择“兴趣、爱好”。在“原理课”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了学习兴趣欠缺、学习动机功利、学习态度散漫的特点。这样的学习动机导致“聊天说话与看小说齐飞,玩手机共听音乐一色”的尴尬现状。
(三)考核中重结果轻过程,对基本原理的学习应用能力比較差
我国长期实行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仅以此考核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水平或思想政治水平,成绩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就高,反之就低,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比较盛行的考核方式之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欠佳的理工科学生在准备考试过程中,对“原理课”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照搬照用,根本不会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为例,“原理课”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绝大部分学生的备考方式是考前突击,考试过程中忙于低头填写答案,而对于原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则无从谈起。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23.8%学生表示开卷考试不是最佳考核方式,认为不能完整地检验学习情况。另外在能力目标方面,仅有17%的学生表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基本原理,但72.3%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
(四)学习中频繁使用网络技术,但网络素养堪忧
对于“95后”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反而成为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针对荣成学院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之外,更多的利用网络来学习“原理课”,利用网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汲取“原理课”知识的第二课堂。另外由于在本科阶段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都学习过C语言等相关课程,理工科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文科生更胜一筹。调查中发现,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之下,13.7%的学生表本会利用技术浏览YouTube、Facebook、Google、Twitter等国外网站,其中6.5%的学生表示会传播一下感兴趣的视频、文章等。但无论是外网还是内网,都有很多不真实的网络信息,这需要广大网络使用者要有足够的是非辨别度。但在现实生活中,“95后”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根据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很多“95后”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大多都会盲从的去支持大部分人的观点,一味地选择跟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他们,久而久之产生对社会不良的认知和缺乏科学性的观点,甚至是对课堂知识的传播产生抵触心理。
二、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结合“原理课”教学实践,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特点的“原理课”教学体系,以摆脱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精讲管用”和生动趣味
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一般的理工科非哲学专业开设“原理课”大致32-54学时,而这样的学时数与“原理课”庞大的知识体系形成明显的矛盾。教学过程中“一刀切”、面面俱到,显然不行,根本出路就是“要精要管用”。“原理课”要精讲,首先要分清重难点,集中力量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根据教学大纲和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确定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实践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等凝聚着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讲深、讲透。其次,“精讲”中要注意融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丰富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将原著融入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增强“原理课”的说服力、可信度。最后,为了避免“原理课”教学中“严肃有余、趣味不足”的问题,教学内容除了强调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活化”,不过分依赖于教材,不照本宣科,做到融会贯通;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生活化、幽默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比较教学法
对于思想性、理论性比较强的“原理课”而言,无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系列观点,还是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理论讲授法都是非常必要的。理论讲授法强调理论灌输,优点是能使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但缺点是比较严肃,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考虑到理论讲授法存在的不足,再加上理工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欠缺、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状,“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兼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教学法则显得非常有必要。
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原理课”中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的难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将学生引入案例情境,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质量互变规律时,通过举例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甲醚与乙醇)来证明事物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熟悉的化学结构式,更贴近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更能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选取案例必须要坚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同时还必须注意时代性,不能太陈旧。
在当前互联网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价值观激烈碰撞、交锋,如何吸引大学生回归“原理课”课堂、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今天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比较教学法不失为一剂“良药”。在“原理课”教学中,一般是封闭式教学,只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学生本来就对马克思主义有看法,自然会觉得老师是在自卖自夸。所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通过采取比较教学法,对比说明马克思理论和相关的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对比越鲜明,理解就会越深刻,从而促使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信。例如讲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比剥削阶级推崇的英雄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群众史观,引导学生意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教学载体——拓展教学新载体,开辟“原理课”微信课堂
在对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部分学生的调查中,近70%的同学表示每天会花两小时玩微信,37.4%的同学甚至表示在课堂上也会玩微信。这样的调查结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既是担心又是机遇。“原理课”的主要教学渠道和载体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还有实践教学等载体,但它们都受制于时间、空间的束缚。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在“合班教学”的“原理课”上教师与学生很难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交心。但是微信平台的出现,则打破了“原理课”传统教学载体的“时空”界限,可以把时间不断延长,空间不断扩展。通过建立“原理课”公众号,根据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向学生推送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信息,同时推送相关案例、习题等内容,方便学生及时预习、复习“原理课”相关知识点。另外,建立“原理课”班级微信群,既可以督促学生的出勤,又可以实现师生平等、超时空的交流,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的建立,真正实现“原理课”由课上延伸到课下,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把活動由“偶尔”变成“常态”,不仅有助于解决“原理课”知识点多、学时紧张的难题,而且使微信变成时时刻刻弥漫着正能量的移动课堂。
(四)考核评价——从结果性考核走向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
构建适合理工科大学生特点的“原理课”教学体系,应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单一考试体系,建立集知识、能力、素质测评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这种体系应能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对“原理课”学习的考试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首先,对于期末考试无论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内容方面主客观试题比重分配必须合理,可以适当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尤其是增加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强调期末考试的同时,更加注重课堂讨论、参与、实践、平时作业等成绩的考核,将平时成绩比重提升为40%。课堂小组讨论、自讲互评、主题演讲等考核方式,更能够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来考察学生对“原理课”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自觉主动查阅资料、撰写讲稿,亲身感受和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有用性,而且在参与中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另外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的互相谅解。
总之,理工科大学生“原理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考核评价等环节方面,都要坚持贴近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因材施教,积极构建适合于理工科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原理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使其成为理工科大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2(9).
[2]贾仕林.““95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
[3]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需要妥善处理的六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2(9).
[4]习近平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N].人民日报,2011-05-14(1).
[5]房彬,檀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三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6]周世良.论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理论教学实效对策——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