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服务县域为核心,以提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水平为途径,以县域教师研训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形成县域乡村学校为目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构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师培训为主线,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模式,即:融合职能,精塑团队,“培训者先训”,以高素质培训团队引领教师培训,打造县域乡村的引领机制;“三训统筹”的实施机制;以调研定项目,因需施训,量质结合,突出实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国培、县培与校培三者整合统一,注重培训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整体效能机制;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探索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迈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发展新步伐。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成长;常态化研修;教师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25
作者简介:滕仲春,现任职于湖南省常宁市教师发展中心。
湖南省常宁市教师发展中心前身为湖南省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办于1980年。 2016年4月,经常宁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常宁市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合并成立常宁市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余平方米,共有教职员工81人,下设有办公室、研训处、培训部、装备处、总务处、监察室6个部门。自创办以来,中心秉承“博学、深思、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始终引领县域教师专业成长、基础教育指导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服务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立足县域教师培训实施专业能力的提升,致力将中心建设为领先县市、辐射全省和影响全国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先后被评为 “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湖南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新教材发展中心远程研修基地”“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测试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先进单位”。近年来,我们在实施转型为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县域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方面做了以下初步探索,力求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为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基地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机制与经验。
一、整合强化,突出项目,统筹推进,成功转型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的基本经验
1. 整合相关部门,着力优化县域教师培训的资源配置,促成了培训整体合力的形成和协调发展的局面
一是借力政策,推动部门整合。我们充分抓住“国培计划”项目县的实施机遇,依据国家、省教师培训政策文件,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不断推动县域教师培训资源优化配置,以常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整合了市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16年4月成立了常宁市教师发展中心。
二是发力项目,促动观念改变。为了打破整合后部门之间依旧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借助教师培训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中的分工合作,逐步改变了几家部门在教师培训、基础教育指导研究和服务方面职能碎片化的局面,开始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同,有利于节约资源、发挥整体合力,初步形成了常宁市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指导工作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 强化队伍,扎实抓好县域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培训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施能力
(1)立足自身唱好戏,抓实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提升中心教师培训的专业实施能力。一是引培并举,专兼结合,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目前,中心有专任教师56人,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精英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人,聘请了初中语数外物化生地史政、小学语数外、幼儿园等学科80余名兼职教师,逐步建立了一支具有“师德高尚、素养优秀、能力过硬、作用突出”的教师培训者队伍。二是多元培养,双岗锻炼,不断提升队伍水平。中心一方面是立足于岗位实践,坚持“管、研、训”三位一体,以教师培训项目为抓手,让教师既当项目管理者,又当项目培训师,既培养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实施、评估反馈等能力,又培养教师培训项目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估服务的能力,使教师通过双岗锻炼具有能同时胜任项目管理者与教师培训师双岗职责的教师培训专业能力,全方位提升县域教师培训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长期与短期统筹,内训与外训结合,全员与定制并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县域教师培训培训者队伍,不断提升我们县域教师培训的专业实施能力。
(2)放眼縣域搭好台,建立县域培训科学机制,构建辐射全市各中小学的专业发展支撑体系。首先,坚持推动和做好制度建设。我们针对县域教师培训者这支“关键少数”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推动和制定了《常宁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常宁市中小学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管理办法》《常宁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我们通过系列制度首先做到了把好选拔关,提出了“三个一”的选拔标准。即“上得一堂好课”是基础,“能做一堂讲座”是条件,“拥有一颗红心”是根本。其次,把好落实管理关,在培训团队中实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每年就学科专业或培训管理方面“一”是要写一篇论文或一篇调研报告;“二”是要上两节示范课或作两次微讲座;“三”是要开发一个三十分钟左右的培训课程;“四”是全年学科教学听课不得少于四十节。同时依据管理办法每学年对照上课听课、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专题讲座、课程开发等各项指标对培训团队进行个体与群体的双向考核,实施每年一考核、三年一调整的动态管理。通过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得县域教师培训者这支“关键少数”队伍选拔上有据可依,管理上有章可循,建设上有的放矢。再次,坚持推动和抓好体系建设。我们着力从“天网”与“地网”两个方面来构建我们常宁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天网”即依托湖南省教师发展网这个平台,以常宁市名师工作坊建设为抓手,逐步构建覆盖全市小学的校本网络研修体系。“地网”即向上依托合作的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等院校机构,向下向本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延伸,构建辐射全市各中小学的专业发展支撑体系。
3. 充分发挥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的各自优势,统筹推进三者在促使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
在校本培训、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中,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主体,是广大教师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的主阵地;集中培训是促使教师补足短板、提高水平,全面适应新课改、引领专业成长的重要推手,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集中营;远程培训是新兴的现代化主流培训形式,是我们全面加快教师培训工作的弹射器,是近距离与名校名师、教学专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捷径。在多年来的教师培训中,我们通过立足校本培训,创新集中培训,夯实远程培训,取得了教师培训工作的不俗成绩。
(1)推动县域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一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每节课后(或一单元、一学段)写一篇教学反思,上一堂体现课改要求的公开课,制作作一份能反映自己水平的测试卷,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制作一个自己能熟练运用的教学课件。通过上述活动,较好地提升了教师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专业能力;二是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竞赛课与同课异构课评比活动。课后组织认真评课诊断、研讨,总结成功经验,探讨成熟教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各个学校、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如基本功比赛、教学比武、岗位练兵、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带动)、名师工程等活动举措,激励了一大批教师自我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批骨干名师从一线崛起,有力地助推了全市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此外,我们还着重从推动全市学校构建校本培训机制着手来营造构建学习型校园、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优良环境,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自主研修。
(2)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并创新集中培训形式,力求培训实效。在研究组织教师集中培训中,我们坚持上级统一部署与本市实际相结合、全面提升素质与突出岗位要求相结合,夯实培基与培育骨干相结合,培训效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统筹抓好教师基本功、薄弱学科教师、骨干教师、教师专项能力、信息技术及“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等多种教师培训项目,着力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施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其中,重点突出培训课型模式的创新。通过推进讲授与研讨结合式、参与合作式、案例研讨式、多媒体整合式、再现课堂情境式、引导生成式等培训课型模式,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逐步探索出了一个提高广大教师远程培训实效的集约化模式。通过高质量组织实施国家与省级远程培训项目,使常宁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能迅速共享国家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常宁市新课改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方面主要是构建质量内涵式的评价机制,着重夯实学员学习过程,确保学习质量。扎实的组织和注重实效,使我们获得了2015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度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4)着眼实效和质量,全方位抓实项目评价,构建了科学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一是坚持量质结合,突出培训质量,构建了质量内涵式评价体系。我们对学员培训质量评价采用多种考查形式,将上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同课异构课,进行说课和教学设计竞赛,写教学反思,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评价方案以及撰写小论文等均纳入培训成绩。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注重提升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参与度,突出全员参与,全过程考查,全方位评价。科学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是教师培训质量和实效的有力保证。
4. 统筹项目实施,推动课程研发,全面提升县域教师培训专业化水平
(1)统筹项目设计,提高各培训项目的整体效能。一是突出主体责任,明确培训主题。我们突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主体责任,强调所有的教师项目设计都始终立足于县域,着眼于县情;以加强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专业化建设,引领县域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主题,以培训乡村教师为重点。二是抓实两个支点,即国培与校培两个支点。对于国培,重在示范引领,我们着重利用这个平台抓好我们的高端培训,打造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支队伍,重点抓好名师工作室、工作坊和培训师队伍建设。对于校培,是落脚与归宿,我们聚焦课堂,狠抓制度,圍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优化培训内容,实行集中培训、教学实践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帮助乡村学校形成常态化研修机制。三是 “国培”“省培”和校培紧密协同,统筹三级培训。以“县培”对接“国培”,以“国培”引领“县培”;以“校培”对接“县培”,以“县培”深化“校培”,按照“国培抓点、县培为主、校培着地”的策略分层分类整体设计县域教师培训项目,实现了国培、县培与校培三者的整合统一,有力地发挥了各层次培训项目的作用,提高了各培训项目的整体效能。因而,我们赢得了衡阳市“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湖南省2016年度“国培计划”项目工作A类先进项目县等荣誉。
(2)着眼教育教学需要和教师研修需求,推动培训课程开发。我们从2014年起,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开发了“培训课程标准解读”“信息时代下教与学关系的变革”“互联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学习课程、学科教学示范课等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各学科教学专题等教学研究课程,得到了广大参训教师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信息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目前,我们拟在“十三五”期间建设100门左右县级培训课程,逐步形成能够满足县域教师专业化成长需求,实现“专业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三者深度融合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我们县域教师培训实施的专业能力。
二、今后努力方向:融合职能,精塑团队,创新模式,为打造县域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基地进一步探索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近两年以来,我们在整合强化,突出项目,成功转型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离建立高效的县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引领县域教师专业成长、基础教育指导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建设领先全省和影响全国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要求还很远。因此,我们必须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紧紧围绕上述目标,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基地。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转变观念,融合职能,迈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发展新步伐
一是转变观念。要强化中心领导班子的学习意识,高度重视对国家教育方针、教师培训政策的学习,认清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职后教育新形势,树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的办学理念。二是调整架构。要以县域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围绕引领县域教师专业成长、基础教育指导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深化中心管理架构改革,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组织形式,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发展改革邁出新步子。
2. 精塑团队,促进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专业化,建立县域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
一是立足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不懈抓好中心培训团队与管理团队两支队伍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建标准、立门槛、做项目、微调整等途径,确保中心整体师资水平县域领先。二是立足县域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点面结合,上下相融,通过县级教师培训基地校、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与县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辐射效应,以线下促线上,以线上促常态,建立县域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县域教师研培工作在学校的落地生根。
3.创新模式,探索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积累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要依据中心整合后的职能定位,以服务县域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提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水平为途径,以县域教师研训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形成县域乡村学校常态化研修为目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构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师培训为主线,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运行机制模式,即:融合职能、精塑团队,“培训者先训”,以高素质培训团队引领教师培训,打造县域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引领机制;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三训统筹”的实施机制;以调研定项目,因需施训,量质结合、突出实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机制;国培、县培与校培三者整合统一,注重培训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整体效能机制。通过上述探索,力求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共同体,为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教育基地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机制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