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 袁雅若
摘 要: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决定了培训内容应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维度进行考量,开发“四种课程”予以呼应。我们改变教师的被动培训地位,在身边专家、行业工匠、名师团队、学校同伴等的共同行走中实现主体地位的树立。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尤为需要注意“四个结合、四个为主”。
关键词:培训;内容;主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0
作者简介:田 波,高级教师,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培训对象,湘西州优秀校长、优秀教师、数学学科带头人;
袁雅若,湖南省吉首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改革创新的急迫性也从来没有像当今如此突出。多年来,湖南省吉首市对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效率和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说:“教师的学龄、教龄、学科背景不一样,成长经历、受教育环境不一样,在不同的学校中,文化状态、精神状态不一样,而且,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追求也不一样。存在这样一系列的不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大班制培训来解决教师的需求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培训一定要变革和创新,走量身定制、因学定教的路子,在尊重教师主体意识和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华丽转身。
下面,就教师培训的内容、主体、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培训什么 —— 三个维度,四种课程
自17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教会组织创办教师培训机构以来,培训基本上都是“职业技能训练”,唯技术、唯理性主义至上,求快、求利充斥于培训之中。进入21世纪后,学历提升、技能知识补充已非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了,我们面对的是具有高学历的、个性张扬的“80”后“90”后,该聚焦怎样的内容呢?
围绕工作目标和教师需求,我们将培训内容定为“三个维度,四种课程”。“三个维度”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与情感价值观维度,它与我们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相通的,而与之相匹配的“四种课程”则分别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人文课程、实践课程;专业课程是聚焦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我们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基本课程,犹如学校的国家课程一般;通识课程是我们依据现实需求设置的基础课程,师德课和心理健康课程则为其中的必备课程,我们所开的每一个班,每一次培训,都必须有这两堂课;授课人、授课方式可以变化,但主题是不能改变的;人文课程是我们为教师量身定制的特色课程,也有教师将之称为“爱心课程”。如最美女教师班,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化妆、礼仪、形体、茶艺、烘焙、家政、家教等;如农村资深教师关爱班,学员都是在农村工作了30年以上的老教师,我们就开设了体检、看电影、中医养生、参观展览馆等课程;人文课程彰显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因而深受教师追捧。近年来,摄影、茶道、琴棋书画、足球、太极、军事、国际政治等诸多内容陆续进入我们的课程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人文课程的内容,也更加有效地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实践课程是我们的拓展课程、延伸课程。集中培训后,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将教师下放到教师培训基地校,进行跟岗实践。通过全程参与、影子培训、师徒结对,岗位锻炼等方式,找到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梯子,真正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基地校的品质得以提炼,名优老师的风格得以锤炼,参训学员得以赋能成长,真正实现了“三赢”局面。
教师的成长如所画的圆,圆心必然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需要细致地描绘;圆心周围虽一片空白,却是烘托中心、不可或缺的留白。没有虚实结合,何来美?没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何来完整的人?那么教师发展之圆要得以扩大、丰富,培训的目标也将由追求当下短视和功利转变为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丰富教师的人文情怀。
二、谁来培训 —— 专家与工匠,团队与骨干
谁来培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不言自明。长期以来,名师学者、专家教授当仁不让地占领了教师培训讲座席的核心位置。但也固化了培训者和受训者分属主客体地位的“我—它”关系。教师如同乘客,如被运载的物体,行驶的路线和停靠的站点都是事先固定好的,参训者无暇、也无心顾及沿途的风景和维护惬意的心境。长此这般,虽培训时间得以缩短、培训人数得以扩大,却将教师置于客体,剥夺了他们的自主个性,忘却了他们的独特经验,而被剥夺、被忘却的这些恰恰是教师培训的起点、支点和燃点。
如何基于教师的基础,撑起发展支架,并激活成长内在动力,实现每个教师的“最近发展”呢?就必须“外引内请、兼专组合、立足自我,辐射一线”,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培训师队伍。一是专家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聘请当地高校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的优秀教师来讲授相对固定的培训专题,他们可以长期进行专题研究,以保证授课的三个“维度”(深、广、厚),只要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受训对象加以修改,效果就很好。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采用基础职务工资加绩效的方式给授课教师付酬。基础职务工资是指授课人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荣誉称号,绩效是指听课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评价,两者各占50% ,这样就把培训的评价权交给了受培训教师,倒逼培训者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把最优质的课呈献给老师们;二是行业工匠。我们经常找一些“特殊”的人来给教师们授课(或讲故事),即在本地各行各业中颇具影响力的人。如吉首市家喻户晓,文化不高但不怕失败,几十年坚持酿制醋萝卜成为人生大赢家的王婆婆;理发一丝不苟陈师傅。这些人现身说法,讲课生动传神,老师们特别喜欢。他们讲的虽然是教育以外的事,却能让听者体会出很多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三是名师团队。目前,吉首市共有15个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导师以及梦想课程团队、民族文化传承团队、区域学习共同体等的核心成员都是我们的签约培训者,他们主题鲜明,术有专攻,了解基层,能准确捕捉和发现课堂和教师存在的问题,依靠团队力量,分工合作,有的放矢,开展系统性、长效性的培训,既聚焦专业,更共享交流,是大家渴望的“精神盛宴”;四是基地校教师。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省、州、市三级教师培训基地校的建设,帮助学校进行学科专业定位,统一师资调配,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定时评估视导,基本形成基地學校一校一品态势。我们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面向基地学校发布信息,基地校积极应标,量身定制拿出培训方案,教体局与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论证其可行性及实效性,发展中心跟踪项目实施,进行培训效果测评定级,给予培训学校高于国培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培训重心下移的新突破。 迄今为止,各学段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共承接了十二项培训,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育大厦是由一块块砖、一包包水泥等所建成,我们深刻地发现:原料的精心生产和巧妙搭配才是关键,也是教师智慧的生成和显露过程。一旦让活水源头的教师成为自己的主宰者、他人的碰撞者,培训之光就能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之色。
三、怎么培训——四个结合,四个为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曾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前面两个方面谈的主要是“做正确的事”,下面从方法层面来说说在教师培训中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在培训中我们主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快慢结合、以慢为主,大小结合、以小为主,上下结合、以下为主,督导结合、以导为主。
为体现快慢结合,以慢为主,我们将培训设计成几个阶段,逐段完成,精细化、系统化施培。如学科带头人“121”青蓝带教工程,要求一位师傅带两个徒弟,每月进行2次听课、1次面授,将时间设计为两年。为遵循“大小结合,以小为主”原则,我们在举办的青年校长“启航班”时,将人数严格控制在35人以内,并划分为五个小组分而治之,培训时间设计为一年。这样安排的好处有二:一是改变过去那种一对多的局面,建立点对点的互助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改变一味强灌的方式,实现“点滴输液”,做润物无声的培训,让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要经历尝试与学习、讨论与分享、实践与反思的三个环节,夯实培训的深度和厚度。
为落实上下结合,以下为主,有效解决教师“被培训”的问题。每年初,在充分训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会把全年的培训项目、时间安排、参训人数、目标要求放到网上,让学校和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和考虑。每年五月份,我们会在网上实行定时“抢报制”,先报先得,过期不候。一些好的项目,我们还会实行“饥饿疗法”,让教师有培训“饿感”,从而对培训有期待、有愿望。这样做,提高了工作效率不说,平时一、两个星期都不能落实到位的参训教师名单,快则几分钟就抢完,慢的两三天也满员了。特别是现在實行学分制、教师资格再注册以后,培训更“俏”了,培训专业户减少了,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教师加入到培训的行列,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培”到“我要培”的转变。培训过程中,我们建立参训学员个人成长档案,为培训质量提升寻求数据支撑,,还实行“负面清单”制,对个别学习不认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老师纳入清单内,公布在“吉首教师”微群里并形成内部掌握的培训“黑名单”。所谓督导结合、以导为主。施培过程,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培训结构自我完善的过程,严格督查管理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师为本。不管哪类培训我们都会认真记下每一位参训教师的生日,如果适逢培训期间,就会在学习间歇举行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让他收获意外之喜;在举办“农村资深教师关爱班”时,我们策划了隆重的开班典礼犹如央视庆典:请少先队员献花献词,为每一位老教师发荣誉证书,致颁奖词,台下掌声雷动,台上热泪盈眶,此情此景,定格在每一位老教师的记忆里。
教师培训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需要爱和情感。正是由于我们心里有老师,真诚为教师服务,才得到教师们的认可,才有了连续10年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参训率、合格率的两个100%、
一路培训,我们有艰辛有汗水,有喜悦也有收获。我们深知,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来支撑,教师培训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路上,我们需以“专业的人、专注的心、做专业的事”的情怀、理性和智慧,全情投入教师培训工作,全力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