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一场由忍耐到热爱的悲喜剧

2018-05-26 13:41钱士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古文人格民族

钱士艳

傳承民族文化,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但其中蕴含最丰富、最易为人接受的,就是古文;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对于古文的学习。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包括尚在校园的少年学生,他们对古文的疏远甚至排斥,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初接触古文时的艰涩难懂让他们望而生惧,继而望而生厌。一提起古文,就是背、抄,加之高考指挥棒效应,让古文学习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全然无关,一切仅仅是为了那块“敲门砖”,难怪很多学生一旦从古文学习中脱离出来,就立刻弃若敝屣,对之深恶痛绝。

从师者的角度,我认为,要让孩子热爱古文学习,首先在于老师。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对老师一般都怀有敬仰、崇拜的心理倾向,老师的人格和言行,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不论它们被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老师在教育工作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以其表率影响学生。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老师能以自己的丰富知识和人格魅力在课上与课下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那么他传授的知识与道理自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是有丰富思想感情、独立人格和自觉能动性的人。因此教育的过程也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有态度的相互影响和情感的双向交流。学生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大脑每天能记载8600万比特信息,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曾形象地描述大脑信息的贮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存书量的50倍。但到目前为止,大脑潜力发挥很少,有人估计只用了10%,有人认为利用的潜力还不到1%。对于人的潜能,有人估计只运用了其潜能的10%,有人估计是6%、4%。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所以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树立一种快乐的教育教学观,不要认为学生只会避难就易,不能忍耐学习古文的枯燥乏味之苦。问题在于不是学生无法忍受,而是教师缺少关注,没有做出必要引导。80后和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和孩子,看似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特立独行,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他们的爱国情绪却是来得非常纯粹。

因此,只要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做出必要的引导,告诉我们的孩子,学习古文,就是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对我们五千年华夏祖国的热爱,我想,我们的孩子,会沉下身,静下心,耐住苦,认真地去学习我们璀璨优秀的民族文化的。

然后就是教法的问题了。到底哪一种教学方法才是适合的?我认为,无论教育改革如何进行,教科书如何变化,传统的古文教授方法还是不能偏废的,那就是自有师塾以来就一直采用的记诵法。

记诵法是以学生熟读成诵为前提,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最终达到理解掌握之目的。这种教学法在我国封建教育史上,特别是科举制下,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教育要比古代教育先进得多,但是古代教育中的教学法在今天的古文教学中仍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它仍是提高古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记诵教学把熟读背诵看作是占有语言、即大量地占有语言材料的基本措施,利用青少年精力充沛、记忆力好的特点,让学生大量地占有语言,即大量地“采食”、“进食”到相当数量,再反过来咀嚼、消化和吸收。通过对名篇佳作长时间的熟读吟诵,最后达到对语言的积累和自悟。“口而诵,心而惟”让读者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积少成多,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内容、语感、文气、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全部潜移默化到读者的脑海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张志公先生早在1990年就以《提高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入研究传统》为题发表文章,提出了“深入研究传统”这一发人深省的命题。我们在探索研究新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切不可忽视从古到今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经验,重新认识传统,借鉴继承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引导学生抓“熟读成诵”这根“牛鼻子”不放,把它作为古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熟读成诵在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文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精讲少讲,苦练内功,坚决抵制古文教学上风雨变幻、跟着风向走的不正之风,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原理,和古文学习特殊规律,大力提倡多读多背,让熟读背诵在校园形成风气,使目前古文教学尽快走出“少慢差费、高入低出”的低谷,落实到“素质教育”的实处。

古文,或许让人疼痛难耐,若以“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一腔爱意待之,也能演绎成一场忍耐到热爱的悲喜大戏。正如使徒保罗在爱的颂歌所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猜你喜欢
古文人格民族
以鸟喻人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称象
嫦娥奔月
MINORITY REPORT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