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谢韶琼,宋勋,汪青良,姜文成,沈芳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病程时间较长,治疗难度较大,其中儿童AD的患病率接近 20%。目前治疗本病的难点主要是如何控制复发。西医局部治疗一般以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为主,系统治疗则多采用抗组胺药,严重者则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目前尚无安全、高效的疗法。笔者采用穴位埋线配合口服五白利湿颗粒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30例,并与针刺配合口服五白利湿颗粒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均为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13±4)岁;平均病程为(7.12±4.86)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11±4)岁;平均病程为(6.65±3.2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外相关文献[1]中AD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超过1年;③病情未达到重度;④患者年龄为6~20岁,以学龄前儿童、青少年为主;⑤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文件,如不满18周岁的患者应由监护人代签。
①心、肝、肾或血液系统等各系统检查有异常的患者;②病程日久,病情为重度[SCORAD(the severe scoring of atopic dermatitis)系统[3]评分>40分]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或存在严重脏器功能异常患者,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④对药物成分过敏者;⑤近半月内未停用激素、抗组胺药物的患者;⑥研究期间未能规律服药而影响治疗效果判断或一般资料不全者。
①未遵循医师嘱咐、不定期进行复诊者;②患者未经医师允许自行停止服用药物或主动提出弃权参加;③处于试验期的患者擅自使用其他药物而造成治疗效果异常;④由于种种因素而停止试验者。以上种种则不进行最终的疗效统计,只能作为安全性评价疗效参考。
2.1.1 穴位埋线治疗
取中脘、大横、天枢、水道、曲池、尺泽穴。操作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将2/0号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剪短至1~2 cm长度,浸入在75%乙醇中备用,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度的羊肠线1段,穿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局部用碘酒及75%乙醇棉球消毒,医者戴无菌手套,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并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每2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
2.1.2 中药治疗
口服五白利湿颗粒(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制剂室制,沪药制Z05020308),药物组成为炒白术、茅根、芦根、山楂、白花蛇舌草、菊花、茯苓。每日 2次,每次 1包(10 g),饭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服(12岁以下者剂量减半)。
2.2.1 针刺治疗
取穴同治疗组,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其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周。
2.2.2 中药治疗
药物、服用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中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的变化情况。SCORAD系统包括6项,分别为红斑的颜色、水肿情况、有无异常渗出、有无皮肤剥蚀、皮肤有无痒疹、皮肤有无干燥。若无上述症状记 0分;若存在上述症状,可根据其严重程度记1~3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瘙痒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此外,对两组痊愈患者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如随访时SCORAD评分高于治疗后SCORAD评分,则视为复发。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相关标准及SCORAD评分改善率进行评定。SCORAD评分改善率=[(治疗前SCORAD评分-治疗后SCORAD评分)/治疗前SCORAD评分]×100%。
痊愈:皮肤瘙痒、红疹、剥蚀等症状完全消失,SCORAD评分改善率≥90%。
显效:皮肤渗出、瘙痒、剥蚀等症状明显改善,SCORAD评分改善率>60%。
有效:皮肤渗出、瘙痒、剥蚀等症状有所改善,SCORAD评分改善率为20%~60%。
无效:皮肤渗出、瘙痒、剥蚀等症状无改善,皮肤损伤甚至出现加重,SCORAD评分改善率<20%。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疗期间因失访脱落 2例,对照组因失访脱落3例,最终纳入统计共55例。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SCORAD评分、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ORAD评分、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x±s,分)
3.4.3 两组痊愈患者复发率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痊愈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为 16.7%,对照组为 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痊愈患者复发率比较 (例)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治疗组治疗期间有2例患者埋线处皮肤出现轻度肿胀,未经特殊处理,3 d后症状消失。
特应性皮炎属中医学“四弯风”“顽湿”范畴。以往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多采用凉血清热利湿法治疗本病。我院名老专家侯镇文先生在长期临床治疗观察中发现,AD常伴有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变,同时结合AD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脾失健运”,由此提出了“肺脾失调”在AD发病中的作用,制成了纯中药院内内服制剂“五白利湿颗粒”,与当前市售的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中成药制剂处方侧重点有所不同。五白利湿颗粒以白茅根、白芦根、白花蛇舌草为君药,以白术、白茯苓、杭白菊为臣药,再加生山楂调节药性,酸甘化阴以免诸药苦寒伤津。方中白茅根、白芦根、白花蛇舌草清湿热,芦根清热生津,白术、白茯苓健脾渗湿,菊花清宣肺热,诸药合用,可使肺热清,脾湿去,肺脾调而达到疾病控制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茅根水浸剂有明显的抑菌作用[5];芦根多糖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6];白花蛇舌草能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7];白术能刺激Th1型淋巴细胞增值,产生抗体,从而调节免疫反应[8];杭白菊挥发油有较好的抗炎杀菌效果,其作用途径可能与PGE2的表达有关[9];茯苓能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10]。
由于AD病因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控制复发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较好的解决。有研究表明,采用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联合中药内服,可较好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控制复发[11-13]。穴位埋线是对针刺手法的延伸和改进,以线代针,对组织产生长久刺激,从而起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14-17],该法操作简单,疗效持久,能减轻患者多次针灸的痛苦,并且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18-21]。本研究取穴中大横、中脘能健脾;尺泽可清肺热;肺与大肠相表里,穴取天枢、水道能使邪从阳明经排出;曲池主治“遍身风癣癞”。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SCORAD评分、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埋线配合冲服五白利湿颗粒治疗AD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深入研究。
[1] Hanifin JM, Rajka G. Diagnostic features of atopic dermatitis[J].Acta Derm Venereol, 1980,92(suppl):44-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147.
[3] Kunz B, Oranje AP, Labrèze L,et a1. Clinical valid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the SCORAD index: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European Task Force on Atopic Dermatitis[J].Dermatology, 1997,195(1):10-1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8.
[5] 焦坤,陈佩东,和颖颖,等.白茅根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8,40(1):91-92.
[6] 沈蔚,任晓婷,张建,等.芦根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078-1080.
[7] 纪宝玉,范崇庆,裴莉昕,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制学杂志,2014,20(19):235-240.
[8] 杨娥,钟艳梅,冯毅凡.白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2,28(2):218-221.
[9] 殷红,黄越燕,蒋小红,等.杭白菊挥发油的抗菌抗炎作用及对 PGE2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8):8-9,12.
[10] 张敏,高晓红,孙晓萌,等.茯苓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1):63-68.
[11] Lee J, Bielory 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interven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10,30(3):411-424.
[12] 傅祖伟,傅安.刺络拔罐法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2):79-81.
[13] 陈秀华,全小红,莫秀梅,等.针药结合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6,57(16):1384-1387.
[14] 孙远征,郭琦,祝鹏宇.俞募穴埋线治疗老年性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22-223.
[15] 焦建华,陆彩霞,孙怡燕.穴位强化埋线疗法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11):42-43.
[16] 牟菁,温元强,陈淑涛.穴位埋线疗法促进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排卵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7):182-183.
[17] 沈忠,邓群,杨关根,等.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1129-1131.
[18] 陈延光,杨爱水,吴昊鹤,等.穴位埋线配合扶正解毒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7,37(6):1013-1015.
[19] 张蕾,丁瑛,张丽娜,等.穴位埋线法治疗奥氮平所致药源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8):557-558.
[20] 王娜,牛相来,袁红丽,等.内关和足三里穴位埋线对海洛因戒断后焦虑和睡眠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8):943-946.
[21] 刘征,仝肖文,张超,等.穴位埋线法主要临床应用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