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雷,宣丽华
面神经核上行至大脑中枢神经之间神经通道的病损致使面部肌肉瘫痪称为中枢性面瘫[1-3]。面瘫导致的功能障碍常较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面瘫效果显著,其中合谷穴古往今来一直是治疗面瘫的要穴,但鲜见有合谷穴针灸治疗周围性、中枢性面瘫的研究文献,尤其是有关记载针刺手法、刺激的强弱度、疗效对照的临床观察以及量效关系的研究资料[4-6]。笔者采用强刺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44例,并与常规轻刺激治疗44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8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8岁,平均(58±10)岁;病程最短4 d,最长22 d,平均(13.23±5.71)d。对照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7岁,平均(58±10)岁;病程最短5 d,最长21 d,平均(13.12±5.69)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7]、《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8]中相关标准制定。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有明确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③面部静止时双侧额纹深度基本对称,双侧眉毛的高度基本持平,双眼睑裂基本相等;④单侧鼻唇沟可见不同程度变浅,口角可见明显歪斜、下垂;⑤面部动态下可见鼓腮、耸鼻等活动不对称,示齿、咧嘴时可见口角歪斜、流涎,无法嘬嘴,进食过程患侧残留食物等表现;⑥为本院首诊患者;⑦病程在30 d内;⑧在完全知晓本研究内容后自愿入组,签署知情同意文件。
主穴取合谷穴,配穴取内关(双)、水沟及患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迎香、地仓、颊车、颧髎穴。吞咽功能障碍者加翳风、风池、完骨穴;语言功能障碍者加上廉泉、八邪穴;足内翻者加丘墟透向照海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其中合谷直刺进针约10 mm,分别于入针后、入针后15 min及出针时行捻转手法10 s,留针30 min。余穴行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时需施捻转提插手法10 s后立即出针。
采用常规轻刺激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各穴得气后不施手法,留针30 min后出针。
两组均以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3.1.1 House-Brackmann量表(H-B)
以H-B评估两组患者面部肌肉功能状态。H-B可评估患者面部肌群在运动状态下的对称程度、是否有关联性运动与面肌痉挛或挛缩,评估结果采取功能值计算共分6级。1级为正常,功能值为100%;2级为功能轻度障碍,功能值为76%~99%;3级为功能中度障碍,功能值为51%~75%;4级为功能重度障碍,功能值为26%~50%;5级为功能基本丧失,功能值为1%~25%;6级为功能完全丧失,功能值为0%。
3.1.2 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
以TFGS评估两组患者面部肌肉的活动损伤程度。TFGS评估患者静态下与健侧对比的对称性以及随意运动状态下的面部对称性、联动程度,评估结果采取计分法计算,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面部肌肉神经状态越正常。
3.1.3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FNP)
以DFNP评估患者面部神经的麻痹严重程度。DFNP采取计分法评估,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越轻。
3.1.4 面部残疾指数问卷量表(FDI)
以FDI评估患者面部残疾程度。F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面部功能状态,共分为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两个维度。生理功能得分范围为0~25分,得分越高说明面瘫病情越轻;社会功能得分范围为5~30分,得分越低说明面瘫对于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影响越小。
3.1.5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以评估两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治愈:面瘫主要症状及表现完全或基本消失。
显效:面瘫主要症状及表现显著好转。
有效:面瘫主要症状及表现有所好转。
无效:面瘫主要症状及表现未见好转或有加重。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布状态,以ANOVA检验方差齐性,正态齐性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用t检验;偏态异性数据以[M(P25,P75)]描述,用Kruskal Wallis检验。等级数据采用Wilcoxon 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交叉表卡方检验。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H-B功能值、TFGS评分及DFNP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H-B功能值、TFGS评分及DFN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及DFNP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及DFNP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B功能值、TFGS评分及DFNP评分比较(x±s)
3.4.3 两组治疗前后FDI各项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FDI各项评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DI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DI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DI各项评分比较 (x±s,分)
3.4.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由表4可见,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为1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颅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梗塞导致内囊部位受损所致。本病特点是患侧睑裂以上面肌正常,睑裂以下面肌瘫痪,同时伴有面瘫同侧肢体偏废,这应与周围性面瘫相鉴别[1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按传统取穴方法即“治痿独取阳明”“面口合谷收”为针刺治疗总纲[14-15],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针灸处方及针刺强度标准。针刺治疗中以合谷为主穴,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对于中风口噤、头痛、目赤肿痛、口眼㖞斜、齿痛以及热证无汗等均有明确治疗效果;水沟位于鼻唇沟上1/3处,为急救主穴,可治中风昏阙、癫痫、小儿发热惊风、闪腰强痛等症;内关主要治疗心脏疾患,如绞痛、心律失常、胃脘撑胀、癔病等;极泉主治心胸闷痛、四肢萎弛、臂肩难举、肘挛臂痛及脑梗后遗症;尺泽主治胸满烦惊、肘痛臂挛等;委中主治坐骨神经疾患、下肢疲劳酸痛、腰疼、膝关节疼痛;完骨主治惊悸癫痫、头项僵硬、五官不正等疾病;翳风治疗口眼斜、耳聋耳鸣、视物不清、面瘫;上廉泉主治脑梗后的语言不利、舌神经麻痹、失语;八邪主治手麻木、指关节疼痛、头痛项强痛、类风湿关节炎等;丘墟与照海治疗下肢痿痹、失眠、便秘、中风偏瘫等;患侧迎香主治鼻衄、牙痛、口歪、面部痉挛等颜面病症;地仓可治疗口眼斜、面神经麻痹、流涎、三叉神经病变等;颧髎主治口歪眼斜、眼睑抽动、颊肿等。对上述各穴进行针刺治疗,不仅对于中枢性面瘫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对脑中风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过程中,严格掌握每个穴位一定达到“得气”标准。古代称得气为“气至”,当代称之为“针感”,是针刺入穴后,根据穴位施捻转或提插手法,使本经获刺激后得到感应而达到疏通经气。针下得气,可有如下反应,患者会有酸胀、攻撑、痛麻的感觉,有的患者或会有热、痒、触电感,或向某方向的部位传导的反应。当患者出现以上反应时,医生指下会有滞涩、殷实、沉紧或针体颤动等感觉。两组针刺治疗的选穴完全一致,但对照组于得气后不施手法,留针30 min后出针,刺激程度较轻。治疗组对于主穴分别在入针后、入针后15 min及出针时行捻转手法10 s,刺激程度更强,其余各穴也在出针前先施手法10 s以加强刺激。本研究结果表明,刺激程度更强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中,强刺激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通过H-B、TFGS评估证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动态、静态以及随意活动状态下的面部肌群联动性均有所减轻,与健侧的对称性有所恢复,治疗组治疗后改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DFNP评估对比证明,两组患者的面部神经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治疗组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理想。通过FDI量表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生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方面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过不良反应统计对比证明,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与传统轻刺激针刺对比,加强刺激量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故笔者认为强刺激针刺治疗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强刺激针刺较轻刺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疗效更理想,对于患者面部肌群活动功能、对称性、神经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均具有更加确切良好的改善作用,并且治疗方法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
[1] 边静,孙舒,赵亚楠,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对照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09-112.
[2] 王锦,符运喜.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探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24-25.
[3] 田金艳,李亚梅,廖春梅,等.物理因子治疗联合电针对中枢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11-113.
[4] 田光,孟智宏.针刺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量效关系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2):95-98.
[5] 崔永攀.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207-210.
[6] 杨素飞,孟智宏.针灸治疗面瘫选穴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59-62.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0,25(14):16-19.
[8] 林顺涨,孙爱华.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72.
[9] 陈艳萍.分析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9):76-77.
[10] 李凌鑫,田光,孟智宏,等.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7):669-674.
[11] 包承东.不同刺激量针刺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瘫恢复效果的影响[J].新中医,2015,47(9):198-200.
[12] 杨大荣.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穴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8):106-107.
[13] 吕万明.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对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4):582-584.
[14] 张丹.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脑梗死所致中枢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96-97.
[15] 王艳君,薛维华,张振伟,等.针灸从阳明论治面瘫68例临床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95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