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配合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2018-05-26 05:39陈日兰吴思远甘礼盈冼斌刘谦李凤凤朱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偏头痛耳穴头痛

陈日兰,吴思远,甘礼盈,冼斌,刘谦,李凤凤,朱英

偏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有发作性、中重度、多为偏侧、搏动样的特点,可持续4~72 h,可伴有恶心、呕吐,有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时可加重,在安静环境下可缓解[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排在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中的第 7位[2-3]。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偏头痛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4]。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偏头痛患病率为9.3%,主要为 25~29岁的女性[5]。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中医学治疗偏头痛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刺血疗法是治疗偏头痛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刺血疗法可缓解症状,缩短发作时间,降低发作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无成瘾性、价格低廉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而耳针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亦较为常用,本法操作简单,能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故笔者采用刺血疗法配合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3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均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3例,女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36±8)岁;病情为轻度10例,中度17例,重度3例。对照组中男2例,女2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37±9)岁;病情为轻度 8例,中度 18例,重度 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际头痛分类 ICDH-11(2004版)[1]中无先兆偏头痛及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偏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肝阳上亢主证为头痛而胀,心烦易怒,目赤,口苦;次证为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脉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18~65岁,且发病年龄<50岁;③患者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血管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精神病、语言及智能障碍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对麦角胺咖啡因片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过敏者;③长期使用镇静、镇痛类药物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近4周服用过防治偏头痛的药物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刺血疗法

取局部疼痛或胀痛明显的部位及局部怒张脉络处。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头转向健侧,选取患侧颞浅静脉额支和顶支的静脉畸络处或血管分叉处定为刺络点,每次取3点,头痛剧烈、体质壮实、初次刺血者可多刺至5点。若局部脉络不甚显露,可以稍作按摩或轻轻拍打使之显露,力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操作者常规洗手消毒,戴上一次性橡胶医用手套,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5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使每穴出血0.5~1 mL或待所刺部位的血液自然流出至自止。若出血过多,可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再以75%乙醇棉球消毒以防止感染。隔日1次,治疗3次后休息2 d,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1.2 耳穴治疗

急性发作时用毫针刺,疼痛缓解后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毫针刺取神门、颞、胰胆、皮质下。使用络合碘在相应的耳穴处消毒后,用0.15 mm×25 mm毫针针刺皮下与软骨之间,行捻转泻法1 min,留针30 min,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直至疼痛缓解。

耳豆贴压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交感、颞、枕、胰胆。用王不留行籽贴压相应耳穴,每穴按压30 s,每日按压4次。两耳交替,每3 d更换1次。

耳穴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急性发作时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片(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31020604)2片,如 30 min后仍不缓解,再服2片。24 h内不得超过6片,7 d内不超过10片。如果服用已经达到最大剂量,头痛仍然得不到缓解,则改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003)。

缓解期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粒,每晚服用。

药物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采用头痛计分法[7]记录患者头痛积分,包括头痛发作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头痛的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①头痛发作的次数,按月来计算,每个月发作≥5次记 6分,发作 3~4次记4分,发作≤2次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②每次头痛发作持续的时间,持续 2 d以上记 6分,持续 12 h至2 d记4分,<12 h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③头痛发作时的程度,发作时须卧床记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记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④头痛发作时伴随的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记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2项记 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1项记 1分,不发作记0分。最后各项之和得出综合计分。积分≥17分为严重头痛,积分为12~16分为中度头痛,积分为7~11分为轻度头痛。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相关标准,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7]进行评定。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痊愈:疗程结束后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止治疗1个月后不发病。

显效:改善率>50%。

有效:改善率为21%~50%。

无效:改善率≤2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 1个月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头痛积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头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头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头痛积分比较

4 讨论

偏头痛属中医学“头痛”范畴,首次出现于《黄帝内经》,称之为“脑风”或“首风”[8]。偏头痛一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中“……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而急,颔厌主之……”《金匮翼》里对偏头痛的病因及病位进行了描述,“偏头痛者,旧风邪客于阳络……邪气凑于一边……故谓之偏头痛”。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侧头部,故偏头痛与少阳经密切相关,且本病以肝阳上亢证型居多。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胆密切相关,紧张、恼怒和风火痰浊之邪均可引起侧头部经络功能异常,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本病以实证居多[9]。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免疫调节和神经递质等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5-HT和 CGRP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联系[10]。西医治疗偏头痛常服用β-阻滞剂、抗癫痫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抗炎镇痛药或止痛剂等,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反复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黏膜出血、胃溃疡等消化道症状及抗血小板作用所出现的出血倾向及症状等,而使用镇痛药物则可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11]。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中医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常用的有普通针刺、电针、刺血疗法、耳针、穴位埋线等,其中刺血疗法疗效较佳,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刺血疗法是指针刺浅表血络或静脉,从而放出适量的血液,是《内经》中“菀陈则除之”“血实者决之”在针灸临床中的灵活应用,具有开窍泻热、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和调和气血等作用[12]。本法多用于实证、疼痛、热证及瘀血等,可使风热痰瘀等实邪随血液泄出,从而使经脉通畅,气血通调,达到“通则不痛”,且见效快,经济省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时可见脑电活动抑制和脑局部血流量减少,相应部位的脑血管扩张,血管腔径发生改变,脑血流动力学也跟着改变,经刺络放血治疗后,偏头痛的症状改善,上述微循环障碍的情况亦明显改善,说明刺络放血有松解组织、消炎止痛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3]。耳穴疗法是通过一定方法刺激耳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种方法[12]。耳穴诊病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经络有密切联系,手阳明、手足少阳、手太阳经的经脉和经别入耳中,足太阳经脉至耳上角,足阳明经脉上耳前,六阴经脉则通过经脉、经别与六阳经相结合进而与耳相联系,阳维脉循头入耳,阴、阳蹻脉入耳后。此外,耳与脏腑也有紧密联系。《厘正按摩要术》:“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耳穴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在体表的投射点,当各脏器组织发生生理或病理改变时,耳廓上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点,耳廓的相应部位会出现压痛、色泽改变等病理反应,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生物全息律学说是相一致的[14]。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总结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文献中出现频次最多的穴位分别为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肝、胆、颞、枕[15]。根据临床常用穴,笔者选取耳穴神门、颞、枕、胰胆、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其中神门具有止痛镇静作用,可用于各种痛症;皮质下可缓解大脑的紧张状态,亦是治疗痛症的要穴之一;交感可调节植物神经,有止痛效果;颞、枕是治疗偏头痛的要穴;内分泌可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少阳经循头侧部,故选胰胆。偏头痛发作疼痛厉害时,先予毫针刺激,缓解期予王不留行籽贴压,通过长时间刺激穴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 1个月的总有效率均为96.7%,对照组分别为86.7%和80.0%;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 1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皆有效,刺血疗法配合耳穴治疗的效果更理想,值得深入研究。

[1]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8-163.

[2] Natoli JL, Manack A, Dean B,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migraine: a systematic review[J].Cephalalgia,2010,30(5):599-609.

[3] Steiner TJ, Stovner LJ, Birbeck GL. Migraine: the seventh disabler[J].Cephalalgia, 2013,33(5):289-290.

[4] 曹奔放.通脉止痛方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4):275-276.

[5] Yu S, Liu R, Zhao G,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door-todoor survey[J].Headache, 2012,52(4):582-591.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23.

[7]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8]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3.

[9] 梁繁荣,赵吉平.针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1.

[10] 张慧,李冬霞,栗志勇,等.芎芷石膏汤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血浆NO,NOS,CGRP及脑中5-HT,5-HIAA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7):175-180.

[11] 王乃平.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8-125.

[12] 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新世纪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57-175.

[13] 祝惠民.内科学[M].第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97.

[14] 张勇,唐业宁.从生物全息律谈中西医解剖学的相对统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5-7.

[15] 贾真,周亮,单秋华.耳穴疗法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5,26(1):57-58.

猜你喜欢
偏头痛耳穴头痛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远离头痛的困扰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会变身的烦恼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