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央宗(迪庆州民族歌舞团)
古锅庄舞音乐又称“擦尼”。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经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歌词的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古锅庄舞音乐中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古锅庄舞音乐中最广泛的是用一个事物来寓意生活中的道理,利用歌曲中的词意来教育人们,人们把藏语运用在锅庄舞的音乐旋律中,通过歌的形式来教育与教导人们的思想,传播新信息。古锅庄舞音乐中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歌的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而唱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必唱“金”“银”“玉”来表示事物的吉祥。歌曲有《打青稞酒》 《捻羊毛》 《喂牲口》 《酿酒》等劳动歌曲,有颂扬英雄的歌曲以及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曲。
《永苦》是古锅庄舞音乐的开头调——古锅庄舞序歌,是跳锅庄舞的前序,用意是迎接锅庄舞,以说唱为主要形式。
谱例1
锅庄序歌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旋律节奏一致,说辞押韵。男对女说,男两段,女两段。歌词大意是说:“感谢时光的美好,能让我们在此敞开心扉跳锅庄。”
男方的第一段为永远不变的节奏和歌词。第二段中的“瑟”意为“金”,后面第三段、第四段在第二段的基础上在“瑟”的位置改为“银”和“玉”而形成。其余的词腔都属于衬词。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藏歌,倚音多,拖腔多,音不高,曲调低沉,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其节奏缓慢,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谱例2
新锅庄舞音乐也称“擦司”。随着不同的时代,还新编了新的歌舞,新锅庄舞音乐也随之变得很欢快。新锅庄舞音乐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即兴编唱,任意发挥。新锅庄舞音乐是年轻人喜爱的歌曲,青年人通过新锅庄舞音乐的歌词来比喻配对,表达互相之间的浓情爱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鹉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谱例3
歌词大意:
在这吉祥的舞场,
跳起相聚的锅庄,
跳起相聚的锅庄,
迎来尊贵的大师。
佛光祥瑞的宝地,
跳起相聚的锅庄,
在这五彩斑斓的舞场,
跳起相聚的锅庄。
谱例4
歌词大意:
我的家乡在绿色成荫,
香烟缭绕的地方,
是我们歌唱的地方。
综上所述可知,锅庄舞音乐有古新之分。古锅庄舞音乐歌词内容比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人喜爱。它为慢板歌曲,音调缓慢,无乐器伴奏。古锅庄舞音乐属于比较典型的不化妆、不伴奏的本装歌舞。声调起伏相济,一唱一和,气氛热烈,接连不断。以歌伴舞,以酒助兴,男女轮唱同步起舞,通宵达旦,直到尽兴为止。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拖腔多而长,调子好听意难懂,谱难记。
新锅庄舞音乐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编排新的歌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启别村锅庄舞音乐都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从原来的躬身而跳,低头而舞的舞步变为现在的直腰而跳,抬头而舞。有丰富的乐器伴奏,多种节奏,旋律简单,易跟,歌词内容丰富多变。新锅庄舞音乐是青年人喜爱的歌曲,青年人通过新锅庄舞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爱慕之情。
民间地区一方面在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在消减、失去自己的特质文化。尽管锅庄舞音乐艺术氛围浓厚(古锅庄舞音乐为甚),但仍然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第一,锅庄舞音乐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但是由于现今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传统锅庄舞音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锅庄舞音乐需要受到保护。
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锅庄舞音乐消失的速度。对新事物、新思想、新需求、新风尚的追求,促使当下的青年人都被现代时髦流行的音乐所吸引,几乎漠视了锅庄舞音乐的存在。
第三,现在由于提倡市场经济,过度地追求创新与加工,已经找不到完整的传统锅庄舞音乐。在网上能找到的还是有伴奏,加进现代元素的,如加进架子鼓、二胡、弦子、笛子等节奏性较强的乐器来迎合人们的喜好。
1)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货主选择路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运输成本越低越能获得货主的青睐[11-12].其主要包括节点间的运输费用及节点处中转费用.
第四,人绝艺亡的悲惨结局正在不断上演。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选择到大城市打工来维持生活,他们的思想也逐渐被同化。农村青年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就对原有的生活产生排斥、怀疑的心态。而村民几乎都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打工成为他们试图改变原有生活方式最便捷的途径,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而以往的知识系统和生活经验无助于他们与城市交流,于是他们就舍弃了传统的锅庄舞音乐。
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还有像嘎玛翁这样的老锅庄舞音乐艺人存在,锅庄舞音乐也存在无人愿听、无处传教的现象。而造成传统锅庄舞音乐失传的原因在于后继无人,即使在有些村子里还遇得到跳传统锅庄舞的村民,但也只是会跟在村里的老人后面跳一些最简单的舞步,并不知道这唱的是什么。笔者至此要问,现今有没有什么方式方法可以缓解锅庄舞音乐濒于消亡的情况呢?
即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锅庄舞音乐,使这个珍稀的乐种在其中能以“活”的形式存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长,在锅庄舞音乐中也不乏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果这些音乐品种仅仅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于老一辈艺人的心中,可以说是一种对锅庄舞音乐资源的浪费。迪庆各地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近几年,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内保留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的锅庄舞古老的音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称之为锅庄舞传统文化的栖息地为其生态博物馆。
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思路,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
既然说是传统锅庄舞音乐,传承的主要形式也应当以口传身授的方法。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原生态歌舞,由于没有有效的记录载体及老艺人的失去,正在迅速消亡。在严峻的现实中,启别村还尚未对锅庄舞音乐实施具体的保护措施,所以建立一个专门的锅庄广场舞是非常有必要的。
广场舞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是广场舞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广场舞的表演形式有其特殊性,如表演现场四面八方都是观众,表演的舞台和观众是整体的,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火爆热闹,这就使得大多数广场舞的表演内容一定是热情欢快的。这种表演形式决定了广场舞不可能表现悲悲切切的内容或非常有意境的作品,这是由广场舞的特殊表演环境决定的,所以说内容简洁欢快是广场舞的特征。
1.健体
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的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老、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功能。
2.健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力是受指向制约的,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健脑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4个基本过程,主要形式为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旋律记忆、音乐记忆,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通过锅庄舞音乐的练习对大脑神经产生不断地刺激,可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4.健美
广场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并以高超的舞蹈技艺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给人们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因此,广场舞练习对形体、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强健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采风是民族音乐中最直接、最自然保留和传承民间音乐的方式,它通过专业艺术家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会亲自传授他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和最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会传授给他们一些少数民族独具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清晰得到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即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这对音乐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不要忘了音乐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生活,哪来的天籁之音和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因为一部作品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难掩作品的空虚,更不要提音乐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只有真实地体验过生活,多角度地观察和审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多的激情与启迪,这也是锅庄舞音乐发展最直接的方法。
锅庄舞音乐是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艺术,同时,锅庄舞音乐还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和特征,它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创新锅庄舞音乐,大胆吸收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和方针,与当今时代接轨、与当今时代观众的生活需求相吻合,注重保留传统的同时,还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单纯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的展示,而是在原生态锅庄舞音乐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中国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为传承锅庄舞音乐都是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的,当传承人已经没有体力和精力去教授的时候,优秀的锅庄舞音乐就会失传,所谓“艺人亡,艺伎亡”即是如此。更何况“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授方式,受众太少。少部分有文字图画或歌谱记载的原生态歌舞仅停留在某种描述和画面定格上,对音乐这种需要音响的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为受众所能呈现的艺术内涵实在太过于匮乏!
锅庄舞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人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可以把传统锅庄舞音乐中的神韵传承下来,可以传递书本无法描述、无法记录的元素。这种传承方式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但是,口传身授的教授方法,依赖于听觉和记忆的能力,容易出现信息的流失,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且口传身授的教授方法受众太少,教授范围局限在很小的一部分人中而且还受到传承人素质修养的制约,传承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这种方法在传习中也很难保证音乐是完整的和原汁原味的保存的,这还导致了每一代传承人演绎出有各自特点的锅庄舞音乐来。所以口传身授的教授方法是无法确保准确、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因此组建一批专业的锅庄舞音乐传承人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而后在专业艺术家的帮助下再做成碟片或锅庄舞音乐的乐谱集,以便使锅庄舞音乐能够流传不朽。
参考文献:
[1]杨盛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06.
[2]谢藴秋.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04.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4]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知识出版社,1993.
[5]杨志勇.云南少数民族习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6]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6):11.
[7]嘉古·滚波陀舟·莎木.青藏古典锅庄.西藏科技,2004.06.
[8]李斌.中甸藏族锅庄.云南政协报,2004.
[9]迪庆锅庄舞——传承民族歌舞文化.迪庆日报,2008.
[10]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人民日报,2002(04).
[11]黄大岗.保护发展,孰轻孰重.音乐研究,季刊.
[12]毕研洁.体育视角下的藏族锅庄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13]王伟.礼县村民跳“锅庄舞”成时尚.2009.
[14]扎西多杰.北京藏族锅庄舞艺术健身.2008.
[15]羌族舞蹈锅庄舞动作优美、边唱边跳.中国商务在线游行网.
[16]苏瑞.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民族文化.2003.
[17]胡丹.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中国艺术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