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导演田羽生:获得多少赞誉,就会招来多少厌恶

2018-05-25 02:58田羽生
博客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爱情片前任

田羽生

电影8天打破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我希望它好,但好像又跟我没关系”

《前任3》8天打破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这是什么感觉?

《前任3:再见前任》上映至今,20多天,票房18亿多,跻身国产电影票房榜第五名。很多人问我这几天最大的感受,其实没什么感受,就是懵。

电影第一天排片只有18%,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一直很焦虑,觉得开局不利。当时就希望票房2亿多,投资人不赔钱就行。要知道,上一部的首日排片是接近三成。

上映第二天,当日票房8000多万,我们都觉得达到峰值了。我多年的编剧搭档那天晚上还在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弄一个当日破亿的戏啊?结果,第二天就单日破亿。

现在的结果,我们当然没预想到。国产爱情片的天花板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8亿多。我们都是冲着天花板去的,再说人家那卡司,我们根本没法比,做梦都没梦到现在的票房。

《前任3》用8天时间打破国产爱情片的票房纪录,很难形容这种感觉,希望它好,但好像又跟我没关系,已经超出我的掌控。

电影上映3天后,我得流感了,每天躺在床上,头晕乎乎的,抱着手机,时刻关注票房,每天要回复上千条微信,都是祝贺的。每天1个多亿、甚至两亿多的票房,再加上生病,感觉很梦幻,很不真实。

那天晚上跨年,我们公司的人在一起聚餐。我喝了十几瓶啤酒,给在场每一个人敬酒。那天很高兴,情绪也激动,说了很多,最后嗓子都哑了。凌晨两三点回的家,第二天就病了。

进入“10亿俱乐部”,有什么想说的?

我35岁就成了“10亿俱乐部”的导演。这是个很虚的说法,但也是一种褒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入行已经11年了。

我们一直受到质疑,不停起起伏伏。2010年,我们团队编剧的《人在囧途》上映,票房、口碑都不错。眼看要起来了,别人说你们现在就一个作品,万一是运气呢?后来想做《人在囧途2》,因为一些原因也流产了。不久,徐峥做了《泰囧》。

我只好再写个新本子,就是《前任攻略》。这个本子在圈内流传了半年,大家都说好,我以为又要起来了,结果找不到导演拍,不是没时间就是创作理念不合。最后华谊的王中磊让我自己导,他说没人比我更熟悉剧本了。那年,我30岁都不到,之前也没拍过电影。

电影拍出来,不少业内人看了都觉得不错,我觉得我又要起来了。结果首日排片5%,哇,我觉得完了,好不容易当上导演,第一部电影这么惨,以后还怎么混。但电影票房还是撑到1亿多,我还拿了些奖。

之后,赶鸭子上架,我们从韩国买了个版权,弄了《前任2:备胎反击战》。票房是好了,2亿多,但口碑又下去了。

我比较要强,不想这个系列就这么收官,就做了《前任3》。现在《前任3》票房这么好,讨论这么多,看似我又起来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掉下去,很有可能会再掉下去。

现在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经验。

一边是高票房,一边是业内人士的质疑。你怎么看?

这事挺魔幻的。8年前,写《人在囧途》,我们的片酬只有8万元。后来我们出去跟人谈,希望要30万,结果人家也只给10万。但现在,我们公司的剧本报价是400万起。这个市场就是这样。

《前任3》票房和大众口碑是不错,但业内人又开始质疑,总有些所谓的文化精英鄙视我,说三观不正、直男癌。

我承认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也不是文人,我是观众的一部分。编剧不是作家,而是生活家,到生活中提炼感悟和想法,提炼生命的总结。

有人说我的电影毫无电影感,我就反问一句,这个剧本给你,你能拍成什么样?我也很想玩长镜头,玩旋转,玩大场面,但这个剧本不是这样,它是很生活化的。《前任3》摄影师说得好,我们这个电影的摄影,就是让观众忘掉镜头,聚焦在情节和对话里。

不瞒你说,《前任3》的拍摄非常轻松,比前两部都容易。从剧本拿出来那一天,到电影上映,除了时间紧迫、工作量大,没有任何困难,特别顺。

起初,第三部的主題是“颜值大作战”。大家都不太满意,当时王中磊就说,先暂停吧,至少不用“颜值大作战”的概念。所以2016年就耽搁了1年。原本我们打算是每年出1部的。

“再见前任”的概念从何而来?

有一天,我收到前女友的微信。她经过我们之前经常去的剧院,给我发了一长串微信,最后一句话让我有很有感触:也许最爱的那个人,我已经错过了。看到这句话我觉得找到故事的核了。

回过头来看,这事像命中注定一样。我跟她好几年没联系了,她孩子都六七岁了。对我来说,这是很突然的灵感,又很突然地踩中了大众的痛点。

后来我们把“颜值大作战”的概念改成“再见前任”。这几个字感动了我,跟身边人聊,他们也觉得很有话说。我是创作者,创作者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最重要。

现在我微博里每天有几百条私信,都是跟我讨论感情问题的。我不是冲着高票房去拍电影的,但能引起这么大范围的感动,我确实没想到。

路演时,一个30多岁的男观众说,他跟片中主角孟云的经历很像,也是因为创业,与谈了5年的女朋友分手。他一边说一边哭,这种反应让我有点意外,所以印象深刻。我们当场帮他给前女友打电话,他只说了一句话:“对不起,再见。”

网上那些差评你介意吗?

我看了很多对电影的评论,看完就在想,做一件事好难啊,要让所有人都说好简直是不可能的。

最刻薄的评论就两个字:烂片。这些人只是在表达好恶,却说不出理由。还看到很多人说,这么烂的片子还能拍到第三部?

刚开始我挺介意、挺气愤的。我跟冯小刚导演聊过,他说他也是这么过来的,他早年那些电影还被人质疑“这叫电影吗”。他跟我说,不用管,你管他们干什么。

观众是奇奇怪怪的,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个人特别逗,我们在深圳路演,可能深圳的人工作压力大,一个人看完电影站起来问我:“他们都不上班吗?”我当时都僵住了。

冯导是我偶像,他给我很大的鼓励。那天跟他聊天,他说:“羽生,你这个可以啊,把我都弄哭了,行,你这行。”

他还说我这些电影特别像他当年拍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很生活化,故事都是身边朋友身上的,角色名字也是朋友的真名字。

《前任3》引发巨大的社会话题,反而没人关心电影本身了?

我没有什么好膨胀的,因为大家都是在讨论前任,主创反而没怎么被提及。电影上映前,我微博粉丝6万多,现在7万多,没什么区别。因为高票房不在计划范围内,不像打战,你按计划消灭对方,可以骄傲。这不是,这感觉有种神力在帮忙。成为社会话题后,主创就变得很渺小了,只是引发者而已。

我原本以为这部电影顶多能引发情感话题,没想到后来变成社会话题,就不可控了。有个很明显的现象,票房10亿是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业内和观众的叫好之声偏多,但之后质疑声就越来越大,因为这个票房超过大家的心理承受范围了。

有人说这是审美隔离。这事就跟做人一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好。比如我是个做人坦荡、好交朋友的人,有人会觉得我性格好,是个好人:但也会有人在背后说,这人假惺惺什么的。

还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是小镇青年。我觉得这是很简单的数学题——任何一部高票房电影的观众画像,一线城市占比都在13%左右,因为一线城市就4个啊。票房好了,自然吸引更多平时不看电影的人来看,一线、二线城市的人有相对固定观影习惯,这是中国的现实。

再说,什么是小镇青年?小镇青年的对立面是什么?文化精英吗?标榜自己是文化精英的也许就是小镇青年,说不定还是看盗版来评论的。我不想回应。

“爆款”可以复制吗?

这个片子,我给自己打8-9分,肯定有不足。我能理解大家对电影的厌恶,但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说我是直男癌。有人说,电影里孟云说“女人青春期就只有几年”。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我看到和听到很多人这么说,这是现实。

非要总结,《前任3》能到現在的票房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了大家的共鸣,《战狼2》也是这样。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没办法保证下一部电影票房就一定好。

《前任3》是这个系列的终结篇,拍的时候就是这样考虑的,至少目前没有拍下一部的打算。

很多人会觉得,第三部票房这么好,为什么不赶紧出第四部?拍得再 烂也能过10亿吧。但我不这么想,如果没有合适的故事,拍了4肯定就没有5了:如果有合适的故事,就能一直拍下去。

前几天我出差,见了很多老朋友,正好是这部电影风头正劲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夸我,其实挺不好意思。我觉得人生是守恒的,就像篮球场上的命中率,前五个球都投进,后五个球也许就会都投不进。人不会一直顺风顺水,获得多少赞誉,就会招来多少厌恶。

猜你喜欢
爱情片前任
爱情片,让我们开杠吧!
国产爱情片,向左走or向右走?
浅析中国爱情片与好莱坞爱情类型片的差异
The “Ex” Factor
说散就散
体 面
《巴菲的奇妙命运》:多元化叙事与类型电影的杂糅
偶遇前任,我会……
类型延续与创新
爱情里“前任”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