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的“精准慈善”

2018-05-25 06:07陈文鸿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

陈文鸿

摘要:文章基于作者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慈善类型进行划分,并对湖南省双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和实际比对,探索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精准慈善”,以更好地造福特殊学生。

关键词:慈善类型;调查问卷;“精准慈善”

什么是慈善?

慈善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慈善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而慈善所帮助的对象不应仅仅是没有钱,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慈悲心理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刚刚富裕起来的普通民众慈善意向越来越浓。当大批的爱心人士想要对特殊学生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时,怎样的帮助才能帮者尽其心,受者享其乐呢?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需要的帮助

1.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善的主要形式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因为身障,家庭前期为他们治疗花费了不少的钱财,为照顾孩子,一些没有富余人员的家庭就必须有一人辞职,因此,身障学生的家庭,大部分经济都不宽裕。为了生活,大人们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给老人们带,很多的孩子同时也是留守儿童。而且,家长们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在孩子的教育上围绕正确的教学理念帮助孩子进步。这种经济不宽裕、身体有障碍、环境少关爱、教育缺认知的情况,就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需要帮助的主要内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慈善活动主要是以下形式。

钱财行善:即通过捐赠现金的形式直接帮助需要资金支持的身障学生家庭。

实物行善:通过捐赠一些实用物资的形式帮助身障学生,这种形式是目前民众行善的主要形式。民众很愿意通过捐赠学习文化用品、体育用品、捐赠食品的方式来看望特殊教育学校的身障学生,为他们送上一点温暖。

活动行善:即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与身障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达到行善的目的。

陪伴行善:这种行善旨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相处(来学校陪伴或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带到家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实现关心孩子的目的。

教育行善:即一些医教人员,在学校教学以外的时间给予学生们一些教育或者康复的训练。

2.调查问卷

为了保证客观性,笔者从湖南省双峰县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康复部和培智部的家长中随机抽取了16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表。

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份,家庭经济状况涵盖了良好、一般、较差。尽管经济状况不一,但是100%的家庭对于慈善救助都选择了“需要”。在问卷设定的几种情况中,选全需要的家庭为1个,只有一种需要的家庭也是1个,占6.25%,选两种需要的家庭4个,占25%,选3种需要的家庭7个,占43.75%,选4种需要的家庭3个,占18.75%。有11个家庭选择了“活动和教育”,为选择最多的项目,占68.75%;其次是“实物和陪伴”,有9个家庭选择,占56.25%;7个家庭选择了“金钱”,占43.75%。另外,还有一个家庭因为孩子有多重残疾,对医疗的需求更为迫切,他特别提到对孩子眼疾的医疗救助。

需要实物帮助的家庭,集中在康复辅具(比如助听器和益智玩具)和文体用品;需要活动的家庭主要需要增进孩子自理能力的社会实践、日常劳动、文体活动和户外活动;而陪伴,则是需要慈善人士能够在孩子放学后经常来与孩子们交往,让孩子感受到社会有人一直在关注他们,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方面的需要主要是社会实践教育和康复训练两大内容。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进行慈善活动,针对他们自身的缺陷而产生的教育和活动需求是为最主要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捐钱捐物还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排在第二位。根据这些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慈善活动,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出不同慈善活动的“精准慈善”策略。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精准慈善”

1.根据慈善人士的慈善活动进行划分、归类。确认慈善范围

对于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来行善的人群,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了解其慈善的愿望。是愿意简简单单地做一件好事,还是愿意表達长期关注的愿望;是个人的行善,还是集体的行善;是临时相邀的爱心人士的团队,还是有着多年行善经验的专业的慈善机构,等等。根据行善人士目的的不同、人数的不同,给他们的慈善活动进行归类,再在学校学生中找出相对应的人群,实现帮助与受助的精准对接,从而达到“精准慈善”的目的。

2.根据学生的需求状况,对慈善活动进行引导

大部分的慈善人士行善,在行善之初,他们会找学校联系,了解学生的需求状况。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平时就要多了解学生的需求,并且为这些需求划分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需要的救助,哪些是个别学生的突出要求,哪些需求如果能够尽快地满足可以促进学生的康复(比如听辅设备),哪些需求日常生活经常需要……有了这些实际需要做基础,当慈善人士联系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引导慈善人士精准行善。比如,孤独症的学生康复不同于其他任何人体生理功能的康复,它针对的是孤独症患者的社会性发展障碍,针对的是他们社会适应功能的丧失,针对的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异常。这时如果有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的康复,必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再比如,和学校联系做慈善的机构是一群人数较多的爱心团队,就可以借助他们人数众多的优势,引导他们分批次、不间断地定期来学校与固定的学生交流,陪伴他们成长,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与社会的融合有着很大的意义,而这样类型的慈善是金钱或者个人很难够完成的,让爱心团队这样做,就对需要陪伴和活动的学生做到了“精准慈善”。

3.加强家长培训,让家长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为使慈善活动更为精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切实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其次是对学生家长要进行培训,这个培训不仅是慈善认识的培训,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康复和学习当中。当家长在学习当中提高了认识,他们就能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孩子的需求。比如,特殊教育社区化已经成为国内外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社区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施的智障型儿童教育才能使其真正接触社会,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条件。因此,如果有人能够开展在社区帮助孩子日常的慈善活动,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普通二本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