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娇娇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网络热词的传播已成为网络高速发展的显著表现。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与语言方式,网络热词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引起越来越多关注。本文从网络热词的发展与特点出发,探索网络热词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及其意义。
关键词:网络热词;发展;影响
一、网络热词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这些网络条件为载体的网络语言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群体——网络热词,亦称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型词汇,是指在一定表达范围内,由网民在网络上创造的公认性词汇。创立之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网络热词主要指人民通过网络,使用网络工具如微信,微博,qq,博客等进行聊天所使用的语言词汇,也多指随着电子和网络交际工具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从而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例如,词汇,短语和句子。网络热词的发展可从两个角度探讨,首先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关于网络热词的研究不在少数,如《纸媒中网络热词使用状况的探究》,《从“Duang”的走红,看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跨圈层传播》,《从报刊标题“网络热词”的运用看新闻语言规范化》等。不少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网络热词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报刊媒体对网络热词的各种研究屈指可数。因此,网络热词作为一门即涉及传播学又涉及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要相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应该先了解其基本含义,在深入探究其本身的特征与问题,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网络热词的发展
从2008年开始,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意义非凡的大事使网络热词发生了质变,如汶川地震出现的范跑跑,猪坚强;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嘿咻嘿咻等。从此,网络热词从自我关注,无痛呻吟开始向社会热点问题转变。2009年,贴吧成为网络热词的主要繁衍地。与之前不同的是,百度贴吧在七月份出现的“第一神贴”由“贾云鹏,你妈喊你同家吃饭”衍生出多个不同的版本。2011年,新闻事件与网络热词紧密相连,在网络热词的发展中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2012年,影视作品的出现衍生出新的网络热词,如源自《甄嬛传》中的“元芳体”和“甄娱体”不仅爆红网络,也深得“民心”。还有之后的“神曲”——《江南style)》风靡全球。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的11月首次提出中国梦构想,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后“中国梦”走红网络,也因此坚定了中国人民自富自强的信念。
从2012到2016的短短5年间,网络热词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不断发展,经过了多次飞跃以后,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活跃的网络热词得使用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而且使交际语言多样化,可以称得上一种充满活力且不断创新的新的语言途径。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语言随意性太强,缺少规范,许多网络用语违背现有的语法规则,这势必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汉语的规范,但网络热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语境依赖性强,缺少传承性,持续时间短,因此,它的负面影响不会太持久。由于网络语言自由化的特征,对于网络用语的语法现象的研究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进一步的发展,网络用语也会随之发展,未来网络用语的使用会更加频繁,现代汉语也会随之丰富生动。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网络热词的产生与发展不只是与网络的发展有关,而且也是其背后的语言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的产物,即网络热词事物与许多事物是息息相关的,一种创新思维的发展势必将会对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罗杰斯认为创新的结果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不是单向而行的,如直接的相对于间接地,可预料的相对于不可预料的,满意的结果相对于不满意的。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一书就提到关于创新产生的社會影响问题“创新几乎对一个社会系统每一个人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创新,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创新。
四、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及人们网络意识的增强,网络热词逐渐走向大众,走向权威,也逐渐凸显出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但网络热词作为从小众走来的一种新颖的网络语言,其低微的出身将会成为网民发泄和自由表达的窗口,使网络热词逐渐成为新的全民表达方式,因此它的影响也是很多面的。首先,它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主要表现在反贪污、舆论监督、表达公民权利、情绪发泄等等方面,也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这是它的积极方面,当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要想使网络热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广大网民要自律,政府要正确引导,并颁布相关法律予以约束,社会顶尖人才要积极推动,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使网络热词发挥最大作用,丰富人们的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徐迅雷,五岳散人,秦平.2010年度网络热词背后的法治元素[J].法治资讯,2011(1):58-60.
[2]陈燕侠.网络热词的时代心理和精神特征[J].语言研究,2011(11):115-116.参阅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词条:互动百科、年度十大热词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渝勤,孙丽华.面向互联网舆情的热词分析技术[J].中文信息学,2011(01):48-59.
[5]2010年流行“网络热词”解读[J].秘书之友,2011(1).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