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与《广岛札记》中矛盾性研究比较

2018-05-25 10:50朱思佳彭洁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朗读者矛盾德国

朱思佳?彭洁

摘要:本文选取德国和日本两国战后反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与大三健次郎的《广岛札记》,分析这两部作品的中各种矛盾因素,探究其背后蕴藏的不同民族的战后价值观。

关键词:德国;日本;战后反思文学;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人类心中对价值观、道德观、宗教信仰以及人生理想等一系列问题的设想。尤其是主要的侵略国德国和日本,在物质和精神领域都受到了重创。在各方面都极度空虚的情况下,战后两国都掀起了进行反思文学创作的热潮,但走的又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选取两国反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即德国作家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纪实小说《广岛札记》,重点从两部作品所反映的人物矛盾、社会矛盾之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来进行分析研究。

一、作品中的矛盾因素

《朗读者》自问世以来,不仅是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轰动,国际上也获得多个奖项,先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被看作是“近10年甚至是近20多年来难得的德语文学现象”。作品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米夏与汉娜之间的忘年恋的描述,展现了二战后一代人对于德国纳粹罪行的批判和反思。而《广岛札记》的作者大三健次郎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在游历广岛时的所见所闻记录著成此书。通过“广岛”这个透视镜,作者把民众疾残带来的苦痛,以及经历原子弹爆炸的悲惨事件,逐一记录,并且寄予了深刻思考。这两部作品虽然从题材、主旨上来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部作品中都同时描写了个体自身、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一)个体自身矛盾

《朗读者》前几个章节里着重描写了巴士售票员汉娜和学生米夏的相识相知的过程。汉娜偶然得知米夏成绩下跌,两人发生争吵,而米夏不愿放弃汉娜便开始认真上课,两人重归于好,但在米夏升入高年级之后,两人间的争吵次数增多,最后在某一天,汉娜不辞而别。其实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出,米夏与汉娜对彼此的真心,但是在了解加深的过程中,米夏时不时给她朗读名著,不识字的汉娜渐渐意识到,她与米夏的这段关系是不道德的,有违伦理的,然而两人又是情投意合,这让汉娜陷入痛苦的抉择中,多次争吵却又纠缠在一起。在这过程中米夏也开始渐渐矛盾起来,他意识到和汉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深爱着汉娜却又害怕世俗,也不愿因汉娜受他人嘲笑蔑视,影响个人正常生活 (1)。在离开的那一天,汉娜去水池边看米夏却始终没有向他靠近,米夏也看到了汉娜但就是没有起身走到她身边,矛盾的两人最终让各自错过了彼此。

之后在法庭上的内容情节也能很好地观察到人物矛盾性,那时也是多年后两人又在一次遇见,虽然汉娜并未发现米夏的存在。此时米夏已经是法学院的一名学生,来旁听法庭审判纳粹罪犯的案件,结果意外地听到审判官喊被告人汉娜的名字。审判中,汉娜承认将少女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实,但是又否认这是一件罪恶的行径,觉得这么做是为他们好,这种令人费解的行为恰恰反映出汉娜的思维中没有罪恶这个概念,可以说在纳粹思想的荼毒下,汉娜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一个是非对错观。而此时坐在旁听席上的米夏深知汉娜倔强高傲的性格,是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的,他想站出来为汉娜辩解。但是汉娜当年的离去对他的伤害又很大,加之接受法律教育后他立志要维护正义 (2),严惩纳粹,便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汉娜被判终身监禁。随着时间的流逝,米夏却愈加发现自己对汉娜的依恋,又开始与汉娜的联络,他将朗读的内容录于磁带上寄给汉娜,让其借此来学习。最终汉娜被赦免要出狱的时候,米夏却又开始犹豫,半推半就地答应来见汉娜。米夏前后的矛盾行为让汉娜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并且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后,汉娜也意识到,自己先前的行为是多么罪大恶极,最终自杀,米夏永远失去了所爱之人。

而在《广岛札记》随笔中的普通民众也是充满矛盾性。原子弹爆炸后,抱着孩子的年轻主妇本来有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活下来,但随后又决定一起死,缘由就是母亲不想让后代无依靠地活在这个世上。一位母亲在妊娠中一直担心自己要生的孩子會是一个畸形儿,最后事实证明孩子是健康的,但身体因为受心态折磨一直恢复不了,因这种心理屡次妨碍了身体对胎儿的生理反应。母体深知自己受过原子弹的辐射会给胎儿带来可能的影响,但又不愿就这么放弃,否则甚至还会伤害与另一半之间的感情。矛盾的想法让母体持续陷于不佳的情绪,日积月累造成了悲剧的发生。患白血病的女孩忍受着巨大的生理疼痛,说是为了减轻投下原子弹的人们所遭受的良心谴责 (3)。作者也毫不掩饰的表明作品中所有受害者的遭遇都是同一个罪魁祸首导致——核爆。

(二)个体与他人的矛盾

施林克在《朗读者》的后半段的法庭审判情节中详细描写了个体与他人的矛盾。米夏在与汉娜分手的若干年后,在大学法律教授的率领下参加法庭庭审旁听,从而重见汉娜。而此时,汉娜的德国纳粹战犯身份令他错愕万分。在审判集中营选人这一指控环节,其他被告都是强烈否认,唯恐避之不及,而汉娜却指出他和其他被告共同参与了此事,这些人想逃脱罪责的想法落空,为此被激怒的被告人在后面的审判里把罪责尽可能地往安娜身上推。汉娜与法官之间也明显的存在着矛盾。在法官问安娜是否知道自己选的那些人最终能够会被杀掉的时候,安娜的反问和据理力争却激怒了法官,两人已然成为了绝对矛盾的双方,之后法官借机模棱两可的发问让安娜陷入了洗脱不了罪名的境地,但从这几个矛盾中可以看出安娜的本性纯良。

《广岛札记》中重藤博士重用学生山协,启示他研究白血病与原子弹之间的关系。一开始虽然有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山协都克服了,在此期间还获得了ABCC的协助,很快的在两年之后他便完成了统计白血病患者的案例。然而在这之后他便从事儿科工作,作者在向他问及为何没有将原子弹受害者的白血病研究工作时 (4),他甚至感到有些不悦。对比之下,重藤博士的坚持显得难能可贵。偶然来广岛考察地理情况的他遇到核爆炸后并没有避难离开,而是留在这里与原子弹带来的后果做抗争,这一晃就是20年。虽然山协的行为没有重藤博士那么高尚甚至有点争议,但是作者也对此表达了理解,用老方法去处置一种治愈不了的疾病很难引起医学生的热情。作者更想表达对像重藤博士这样冲在反抗疾病第一线的一类人,歌颂日本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朗读者》里作者描绘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情侣关系,米夏与汉娜身上都有吸引对方的特质,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中,这种关系是可耻的。米夏和安娜对此都有意识到,互相矛盾的两人之间的隔阂渐渐越来越大,导致了两人分开。此外汉娜作为一个纳粹犯,就注定和秩序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小说的结尾安娜自杀,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米夏,其实也有社会的因素。安娜有心赎罪,甚至在自杀前还留下遗嘱请求米夏代为行动,但是社会真的会接受安娜的道歉吗?我想不会,毕竟在新世纪的今天,“纳粹”一词还是一个禁忌词,安娜应该也是预料到了这一点。

《广岛札记》中“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的理事们明明决定,哪怕有意见分歧也要召开大会,但最终却被置之不理⑤。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也并非他们所愿。与此同时的东京,日本政府却在给参与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的美国人颁发勋章。政府如此,底下权轻的人又该如何行动。为平息民怒,也只能做出口头承诺。不仅执政者如此,与会的人也是矛盾性重重。大会会场气氛热烈,但内容却是缺乏陈新,从各地赶来的年轻人虽然满腔热血,但对原子弹的后果以及广岛受害者的生活了解少之又少,这也似乎暗示了大会的最终结果。

二、矛盾因素背后的價值观

可以看出“反核爆”这个观念贯穿了《广岛札记》全文,高层和底层之间利益的冲突让大会理事、与会者在处理“反核”这件大事非常矛盾,核爆面前普通民众的一切人生选择都可能与自己的意志相违背。整个作品描述了在核爆后的人生百态,表示着一切悲剧矛盾的来源皆因核爆,但始终丝毫不提导致广岛核爆的原因。这与《朗读者》中多次直接描写或是暗示二战的内容大相径庭,故事的最后汉娜悲剧的原因看似是因为米夏尚未原谅汉娜的不辞而别而起,但究其真正原因,还是由于战争,战争时期军队不计较文化学历,汉娜自尊心很强不愿因为自己不识字而受到耻笑,战争给了她逃避的机会。在军队文化的熏陶下在她眼里,军队指令要做的事才是正确的。作品借此控诉二战给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的同时,也误导了许多无知但本性又不坏的普通德国民众。作品谴责了德国在这场战争不可推卸的作用,也着重展示了德国民众对二战的一个反省态度,同时发展了一个新的观点:“德国是受害者”。而《广岛札记》的最后作者还参与起草了《原子弹爆炸受害白皮书》,要与广岛人民站在一起,为反核事业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甚至是日本的所有国民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广岛核爆炸的实质,他们忍受着煎熬活着其实就只是为了控诉自己在这场战争的所受的苦难。

三、结语

《朗读者》和《广岛札记》这两部作品在各自国内战后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普遍性,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矛盾因素的研究,可以大致看出德日两国的战后反思文学存在原则上的异同。两国文学都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倡导和平。但不同的是,德国文学直面二战,不逃避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责任,而日本文学则是千方百计的逃避战争,“受害者”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他们内心。《广岛札记》侧重描写核爆后广岛人民水生火热的日常生活,以批评中国进行核试验来极力淡化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虽然《朗读者》作为德国战后反思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提出了“德国是受害者”的新观点,但小说的最后矛盾的米夏没有选择与汉娜相见,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最终的态度:虽然德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但这也不是宽恕遗忘掉二战的理由,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更全面地来看待这场战争、反省这场战争,汲取最宝贵的教训来避免悲剧的重演。所以作为后来人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战后反思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为世界和平出力。

注释:

(1)言说与不可言说——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主题演变,多雅楠,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2015 年,第95页。

(3)大三健次郎:《广岛札记》,刘光宇,贾玉芹,常青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86页

(4)大三健次郎:《广岛札记》,刘光宇,贾玉芹,常青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02页

(5)大三健次郎:《广岛札记》,刘光宇,贾玉芹,常青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7页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朗读者矛盾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