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敏 鞠雪
〔摘要〕文章在功能文体学及物系统框架内,对比分析《神笔马良》原著及其两部简写本、一部扩写本经验构建的前景化差异并解释其动因。研究表明,简写本和扩写本在及物结构语态选择、情感型和认知型心理过程选择上呈现不同的前景化特征;作为教材语篇的简写本和作为漫画文本的简写本在言语过程引述方式上差异显著。文体的前景化差异受多层次情景语境和交际目标制约。与单一语篇的文体分析相比,对主题相关的多个语篇进行文体对比分析更能有效揭示与情景语境和整体意義相关的前景化动因。
〔关键词〕经验重构;功能文体学;前景化;原著;改写本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2-0006-07
引 言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对比《神笔马良》原著及其简写本、扩写本在经验构建上的前景化差异并分析其动因。前景化、动因和主题是功能文体学的重要考察因素。传统研究大多对单一语篇展开讨论,较少涉及对多个语篇同时进行文体对比分析,其缺点是有可能产生片面的、不完整的结论[1] (12-13)。而对主题相关的多个语篇进行比较,如原著与改写本之间的比较,可以辨明不同情景语境下的前景化差异及其对语篇整体意义的影响。
前期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够从篇章语义角度为原著与改写本的语言复杂性和易读性问题提供有效解释[2][3][4][5]。此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鲜见对汉语原著与改写本的功能文体分析。本文通过对比《神笔马良》及其简写本和扩写本,分析前景化特征的差异并探讨其动因。
一、 理论回顾
(一) 功能文体学
这里的功能文体学指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6][7][8]。Halliday[9] (5-6)提出语言学中的语法、语义和音系理论可用于文体分析,“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10]是功能文体分析的典范,将文体研究扩展到经验表达领域,其语言分析的系统性有利于揭示人物活动和观察世界的特定方式[7] (24)。Halliday[10](99)认为突出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强调,系统功能文体学关注“有动因的突出”,即前景化。当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与语篇整体意义和情景语境
相关,对作品整体意义有贡献,就是前景化。突出包括性质上或数量上的突出,Halliday倾向于把突出视为获取常规和数量上的突出[11](44)。
与主题意义相关的突出是有动因的突出,体现为词汇语法选择[10](105)。以往的功能文体分析大多围绕单一语篇,从总体看,以语篇间视角进行的文体分析仍属少见,尤其鲜见对汉语原著和简写本、扩写本前景化特征的对比研究。
(二) 经验构建和汉语及物系统
元功能和及物系统是功能文体分析的经典理论,概念功能下的经验意义关注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外部世界和个体意识,在词汇语法层由及物系统体现。及物系统以动词词组体现的过程为核心,将外部经验世界和个体内部意识构建为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结构。典型的英语及物系统包括物质、行为、心理、言语、存在和关系六类过程,不同过程类型的小句“为文本的经验解释作出独特贡献”[12](219)。
汉语及物系统与英语相比有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特性。汉语及物系统包括物质、关系、言语和心理四类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汉语的存在过程属于关系过程的一类[13](354)。各类过程在结构和语态选择等方面与英语及物系统存在差异,下文具体分析。
二、 原著与简写本、扩写本的关系
本文选取我国经典文学名著《神笔马良》及其两部简写本和一部扩写本为研究对象。《神笔马良》由著名文学理论家洪汛涛于20世纪50 年代创作,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14](126)。由原著改编的《神笔》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是中国童话走向世界的标志[15](72)。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的简写本1选自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简写本2是儿童漫画《神笔马良》的文本,扩写本由原作者洪汛涛改写。
根据改写本的主题意义与原著是否一致,可分为非颠覆和颠覆;根据改写本在情节上与原著是否相似,可分为正关联和负关联[16]。《神笔马良》的简写本、扩写本保留了原著大部分的情节和人物,文本间建立了关联。简写本、扩写本对马良智慧、勇敢和正义形象的塑造与原著基本一致,因此与原著的关系属于情节上关联,主题上非颠覆,这为各版本之间的比较提供了基础。
此外简写本、扩写本对原著的经验重构还伴随目标读者的变化,对原著的改写和重构须关照变化了的读者需求。在对原著经验重构的过程中,由于情景语境和目标读者的变化,存在保留原著主题意义的同时,融入新意义的可能性。
三、 原著与简写本、扩写本经验构建对比
语言学文体学的任务是发现语言学特征并联系文本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17](vii)。《神笔马良》原著和简写本、扩写本的及物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物质、言语和心理过程,下面分析各版本的文体突出情况,再进一步比较经验重构的不同前景化方式并讨论其动因。
如表1所示,简写本、扩写本的篇幅与原著相比有较大变化,原著包含316个以动词词组为中心的过程,而简写本1、2分别只有174和186个过程,扩写本则增加到816个。物质过程在各版本中比例最高(5147-6075%)。根据物质过程是否携带目标,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及物性物质过程强调改变和创造,带有明确的目标,而不及物性物质过程表示发生或行为,只有动作者而没有明确目标,往往带有修饰动作幅度、时间和程度的范围[12](238)。各版本的及物和非及物性物质过程比例如下。
如表2所示,各版本均有一半以上的物质过程为及物结构(5476-6114%)。及物性物质过程有不同的语态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的前景化,下面举例分析。
(一) 及物性物质过程“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的不同使用
汉语物质过程包括三种语态:中动式、被动式和处置式[13](372)。被动式一般由“被”字结构体现(包括口语和小说文体常出现的“给”字结构),基本结构为“目标^被+动作者^过程”。处置式往往由“把”字结构体现(包括更为正式的“将”字结构),基本结构为“动作者^把+目标^过程”。
通过语态系统的选择,小句中的参与者获得了不同的语篇地位,从而影响语篇的信息结构[18](206)。及物结构的三种语态在组篇、信息结构和语义上存在差异。从组篇意义看,“把”字结构将动词置于小句末端新信息的位置,通常用于完成时态,表示解决、处理[19](116-133)。由于过程紧跟目标之后,“把”字结构的新信息焦点往往为动作过程本身,强调动作的结果[20](196)。另外,汉语被动语态与英语相比,除了没有动词形式变化外,在语义上也有差别。从人际意义看,英语被动语态一般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而汉语被动语态具有明显的情感语义负载,往往带有“不情愿”的悲观负面含义,如“被偷”“被打”“被杀”等[13](373)。与“把”字结构相比,“被”字结构更强调逆境和不幸[21](493)。从作格的角度,典型的“被”字结构带有施事(即导致动作发生的外在因素),但与英语作格小句的关注点放在施事本身不同,汉语“被”字作格结构的焦点更多在动词过程本身[13](373)。可见“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在组篇意义和人际意义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以故事主人公马良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如表3所示,原著和简写本以马良为目标的物质过程均使用“把”字结构而没有使用“被”字结构;扩写本则大量使用“被”字结构,仅有1处使用“把”字结构。例如:
(1)原著: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简写本1:大官气极了,就把他关在了监狱牢里。
简写本2:财主气极了,把他关在马厩里,冻他、饿他。
扩写本:庄园主很是恼怒,喝道:“将这匹不听话的野马,关到马厩里去,让他清醒清醒。”马良被家丁送进了空荡荡的马厩。
例(1)叙述马良进牢狱的情节,原著和简写本均使用“把”字结构,突出了新信息“关在……里”这一处置结果。“把”字结构将动作发出者“大官/财主”置于主位,与前一小句“大官气极了/财主气极了”和后一小句“也不给他饭吃/冻他、饿他”中省略的主位形成一条衔接的主位链,上下文建立起语篇连贯。而扩写本除了“把”字结构外,还使用“被”字结构,前一小句“让他清醒清醒”中的新信息“他”在下一小句的“被”字结构中作为信息的出发点,“马良”是物质过程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句的主位,并明确了施动者“家丁”。在人际意义方面,“被”字结构在语义上突出了对马良不幸遭遇的描述。
可见“把”字结构和“被”字结构在各版本中被不同程度前景化。原著和简写本前景化“把”字结构,连同上下文省略的主位形成衔接的主位链,突出处置的结果;而扩写本前景化“被”字结构,突出动作过程本身并带有明显的人际语义负载。
(二) 原话引述与间接引述的使用情况对比
言语过程在逻辑语义关系上属于投射,根据被投射句是否呈现语言事件的措词,可分为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原话引述再现原语言事件的措词,投射句与被投射句之间是并列关系;间接引述投射的是意义而不是原措词,投射句与被投射句之间是主从关系[12](508)。从言语功能看,原话引述可以通过直陈、疑问、祈使等语气来体现言语功能,保留称呼和叹词、语调选择和文本接续等交互式特征,而间接引述由于高度浓缩,往往减少了对话的交互式特征[12](510-512)。
除了言语内容和言语功能,参与者也是汉语言语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说话人是汉语言语过程中唯一必须的参与者,例如“他已经回答了”只有一个参与者“他”,而说话内容(“他已经回答了问题”)、受话人(“她对我说过这件事”)和目标(“他们都怪你啊”)属于可选成分[13](368)。根据参与者的类型和有无,汉语言语过程包括七种结构:①说话人+言语过程,②说话人+言语过程+说话内容,③说话人+言语过程+言语事件(即原话引述),④说话人+言语过程+受话人,⑤说话人+言语过程+受话人+说话内容,⑥说话人+言语过程+受话人+言语事件;⑦说话人+言语过程+目标[20](56)。下面举例分析。
由表4可知原著和扩写本中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各约占一半,比例较为平衡,而简写本中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的比例十分悬殊。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简写本1、2都是对原著的简化,但在投射方式选择上相去甚远。作为教材语篇的简写本1前景化原话引述,86.36%的言语过程投射语言事件的措词;而作为漫画文本的简写本2则前景化间接引述,72.73%的言语过程投射意义而非措词。例如,
(2)原著:马良一心想夺回神笔,他假意应承下来。[22] (8)
简写本1:馬良想夺回神笔,就一口答应,说:“好,就给你画一回吧!”[23] (144)
简写本2:马良心想先把神笔拿回来再作道理,因此也就答应了。[24] (22)
扩写本:他假装答应下来,对皇帝说:“要画什么,我都给你画。不过,我画不像,画不好,可别怪我。”[25] (14-15)
(3)原著:(马良)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能借给我一支笔吗?”[22] (1)
简写本1:他对大官和画师说:“请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我想学画画。”[23] (141)
简写本2:(马良)想向先生借笔。[24] (1)
扩写本:(马良)向画师请求说:“我很想学画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25] (2)
例(2)原著的“应承”和简写本2的“答应”概括了主要言语行为,省略了具体如何应承和应承的内容,结构为“说话人+言语过程”。而简写本1和扩写本以原话引述方式补充会话信息,结构为“说话人+言语过程+言语事件”,两者的区别在于简写本1投射简单句,而扩写本投射复合小句,言语事件更为复杂。原话引述扩展了言语内容,使应承的行为更加完整。例(3)原著、简写本1和扩写本均以原话引述方式投射马良因为想学画而向画师借笔的言语事件,以直陈语气体现陈述信息的功能(想学画),以疑问语气的隐喻式体现请求的言语功能(借笔)。就参与者而言,除了说话人马良外,还包括以环境成分呈现的受话人,结构为“说话人+言语过程+受话人+言语事件”。与此不同,作为漫画文本的简写本2将原话引述改写为心理过程(“想”)和物质过程(“借笔”),投射的是心理事件而不是言语事件,投射动词也由原著的“说”改写为“想”。相对于保留完整会话信息的原话引述,间接引述对言语信息进行浓缩精简和二次加工,只保留基本意义。
(三) 心理过程子类型的不同使用情况对比
除言语过程外,心理过程也具有投射特征,但投射的不是言语事件而是思想。Halliday & McDonald[13](370)指出汉语心理过程有情感型(如“她很害怕”)、愿望型(如“我想去北京”)、认知型(如“他认为你错了”)和感知型(如“我担心那人看见”中的“看见”)四类。心理过程必须有感知者,而引起心理过程的现象则不一定在小句中出现。四类心理过程在原著和简写本、扩写本中的使用情况如下。
如表5所示,原著和简写本中情感过程比例最大(3704-4545%),而扩写本中情感过程比例下降(3000%),认知过程的比例相对于其他版本则大幅上升(3357%),即认知过程在扩写本中所占比例最大且增幅最大。可见原著和简写本前景化情感型心理过程,而扩写本前景化认知型心理过程。例如,
(4)原著:马良心里恨透了,哪肯给皇帝画画呢![22] (6)
简写本1:马良恨透了大官。[23] (143)
简写本2:马良从心里就恨透了皇帝。[24] (18)
扩写本:马良知道这个皇帝,向来不顾平民死活欺压百姓,是个坏皇帝。[25] (14)
例(4)中原著包括两个心理过程,分别是情感型(“马良心里恨透了”)和愿望型(“哪肯给皇帝画画呢”),其中前者包含感知者“马良”而没有给出心理过程的现象。两部简写本均删减了愿望过程,只保留情感型过程,与原著相比,简写本不仅包含感知者,还具体说明了引起情感过程的现象“大官/皇帝”。而扩写本变化最大,将原著的情感过程和愿望过程改写为认知过程(“马良知道这个皇帝”),在态度意义方面[26]也从原著的显性情感铭刻(“恨透”)转变为显性判定铭刻(“坏皇帝”),并伴随隐性的态度表达(“向来不顾平民死活欺压百姓”)引发读者对皇帝的负面判定,从而为显性判定“坏皇帝”提供依据。
情感型心理过程表示主体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而认知型心理过程则关注主体的认知、思考和理解。认知型和愿望型属于较高层次的心理过程,而感知型和情感型属于较低层次的心理过程[12](355)。各版本前景化不同类型的心理过程,与情景语境和整体意义有关。下面讨论不同前景化的动因。
四、 讨论:不同前景化的动因分析
前景化的动因与文学语篇的整体意义和情景语境相关[11][27],被前景化的词汇语法特征体现意义的多层次性。文学语篇的情景语境同样具有多层次性,作者通过语言艺术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是第一层次情景语境,与语篇内容相关的是第二层次情景语境,第二层次情景语境实现第一层次情景语境[11](46)。简写本、扩写本相对于原著,由于语篇外的第一层次情景语境发生了变化,语篇内的第二层次情景语境也相应变化,情景语境的复杂性体现为语义的多重性和词汇语法层不同的前景化特征。
分析可知,原著和改写本均包含较高比例的及物性物质过程,强调事件的发生、改变和创造,文本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这与弘扬勇敢正义、战胜邪恶势力的主题意义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以马良为目标的语态选择上,各版本具有不同的前景化特征。原著和简写本前景化处置式“把”字结构,突出处置的结果,同时在小句间建立起衔接的主位链;而扩写本前景化被动式“被”字结构,突出动作过程,使前一句的信息焦点成为下一小句的主位,并增加了情感语义负载。词汇语法层不同的前景化特征体现了语义层组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变化,不仅与语篇内部第二层次情景语境相关,还与语篇外部的第一层次情景语境相关。篇幅相对短小的原著和简写本面向少儿读者,因此叙述更着重事件的结果,主位推进方式也更简单明了。而篇幅较长的扩写本面向阅读水平较高的读者,因此有较多空间对事件过程和情感因素进行发挥,主位推进方式也更为复杂多样。
与其他版本相比,简写本中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的比例十分悬殊,并且两类简写本的前景化投射方式差异显著。作为教材语篇的简写本1主要采用原话引述,而作为漫画文本的简写本2则以间接引述为主。原话引述补充了会话信息,使言语事件更为完整;间接引述概括言语行为而省略言语事件的具体内容,更为精简。简写本1作为教材语篇,前景化原话引述保留具体完整的会话信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开展。简写本2作为漫画文本,处于版面的边缘,与有限空间相对应的是精简高效的间接引述,以及改寫后的心理和物质过程,保留了情节和基本意义而凝练了会话信息,其高度概括的特征与交际情景相符。
在心理过程方面,原著和简写本前景化处于较低层次的情感型心理,而扩写本前景化处于较高层次的认知型心理,相应的态度语义类型也从人物自身情感转变为对人物品德和行为的判定。扩写本服务于阅读水平较高的读者,相对于情感的传递,认知过程的增加为态度表达提供了理据和支持,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情节发展更有据可依。
五、 结 语
由于情景语境和交际目的变化,作为教材语篇、漫画文本的简写本和扩写本在对原著的经验重构中,在及物结构语态、言语过程引述方式、情感和认知心理过程选择上具有不同的前景化特征。与单一语篇的文体分析相比,对同一主题的多个语篇进行功能文体对比分析更能有效揭示多层次情景语境和语篇整体意义的前景化动因。同时,文学原著改写本的图文关系和人际语义也是前景化的重要考量因素,今后研究可进一步在多模态文体学[28]和评价文体学[29]研究框架中系统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研究方法探索[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6): 12-16.
[2]陈瑜敏, 黄国文. 语法隐喻框架下英语文学原著与简写本易读度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6): 853-864.
[3]黄国文, 刘衍. 语言复杂性的功能语言学研究——《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原著与简写本难易程度比较[J].外语教学, 2015, (2): 1-7.
[4]Chen, Y.M. Reconstructing classical Chinese fables through modern adaptations: a func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J]. Social Semiotics, DOI: 10.1080/10350330.2016.1169610, 2016, (2): 145-157.
[5]陈瑜敏, 邹妍妍.《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原著与简写本的复合小句关系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 (6): 54-62.
[6]胡壮麟. 理论文体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申丹. 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1): 22-28.
[8]刘世生, 宋成方. 功能文体学研究[J]. 外语教学, 2010, (6): 14-19.
[9]Halliday, M. A. K. The linguistic study of literary texts[A]. In Webster, J. (ed.).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C]. London: Continuum,2002: 5-22.
[10]Halliday, M. A. K.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 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A].In Webster, J. (ed.).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C]. London: Continuum,2002: 88-125.
[11]张德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44-50.
[12]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Oxon: Routledge, 2014.
[13]Halliday, M. A. K. & McDonald, E. Metafunctional profil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A]. In Caffarel, A., Martin, J. R. & Matthiessen, C. M. I. M.(eds.). Language Typology: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C]. Philadelphia:Benjamins, 2004: 305-393.
[14]洪運.《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J]. 博览群书, 2013, (3): 126-127.
[15]李传新. 话说《神笔马良》及其版本[J]. 百家书话, 2011, (4): 72-73.
[16]马力. 建构与解构——一个文学史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范式转变与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7]Halliday, M. A. K. Forward [A].In Birch, D. & OToole, M. (eds.). Functions of Style[C]. London: Pinter,1988: Ⅶ-Ⅸ.
[18]Halliday, M. A. K. Systemic grammar and the concept of a “science of language”[A].In Webster, J. (ed.).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London: Continuum, 1992/2003: 199-212.
[19]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4.
[20]Li, E. 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M]. London: Continuum, 2007.
[21]Li, C. N. & Thompson, S. A.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22]洪汛涛. 神笔马良[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3]韩绍祥. 神笔马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4]李治中. 神笔马良[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25]洪汛涛. 神笔马良[M].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26]Martin, J.R. & 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Palgrave, 2005.
[27]申丹. 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J]. 外国语, 1997, (5): 2-8.
[28]雷茜, 张德禄. 现代文体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J]. 现代外语, 2016, (2): 278-286.
[29]彭宣维, 程晓堂. 理论之于应用的非自足性——评价文体学建构中的理论问题与解决方案[J].中国外语, 2013, (1): 27-35.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