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顺 川黔古盐道最后的盐号

2018-05-25 03:27袁泽友乔啓明
藏天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思南周家乌江

文/袁泽友 图/乔啓明

川盐古道,中国历史上一条可与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战略性物资运输通道,主要涵盖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重庆“五省一市”。这条古道曾经对中国内陆的商贸流通、文化交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古道的繁荣已成为过往,但作为一条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其文化价值正被人们重新发现。

而川黔盐道,则是川盐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贵州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曾经串联了古镇、会馆、盐道、盐号、驿站等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珍珠。

今天,川黔盐道上的这些文化珍珠或没于荒草,或毁于人祸,大多已成残破的遗迹,黯然失色;也有不少经过修复或重建的遗址,但已失魂落魄。唯独贵州思南县城的周和顺盐号,虽历经百年风云变幻,至今依然傲立乌江之畔,成为川黔盐道最后的见证者、守望者。

川盐入黔织就商业网络

“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据《中国盐政史》,中国盐业发源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时代,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号称盐宗,拉开了中国盐业的历史序幕。

然而盐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并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大概得从汉代开始,从那时起,盐业作为政府的经济命脉,被历代王朝以专营之名牢牢掌控,构成了历代王朝的主要财政支撑。

四川,因为出产井盐而曾经在中国盐业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出产食盐主要辐射中国西南、中南一带地区。伴随着盐业流通与贸易,以及盐业带动的其他物资流通,一条覆盖了中国西南、中南多地的川盐流通网络逐渐形成,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这就是今天的川盐古道。

贵州不产盐,历史上所需食盐主要来自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其中以自贡井盐为主的川盐比重最大。

在漫长的盐业流通过程中,川盐入黔四大盐岸逐渐形成—永岸、仁岸、綦岸、涪岸。

仁岸盐道,以四川泸州合江县城为起点,以贵州仁怀茅台镇为终点,主要线路是合江—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

◎每道大门的门扣都各有特色

永岸盐道,经永宁河至泸州叙永县,再由叙永运往贵州,此运程主要分为两条路:一是雪山关到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宁;二是叙永到赤水后再运至毕节、大方、黔西、威宁、水城、兴义及盘县。

綦岸盐道,自重庆江津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上运至贵州遵义桐梓县属的松坎起岸。

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贵州腹地。

依托四大盐岸,川盐源源不断进入贵州,织就了一张庞大的商业流通网络,带动了食盐之外更为广泛的商业贸易,并衍生了一个个重要的运输与贸易节点——大大小小的集镇甚至城镇。而伴随着密切的

贸易往来,文化的交融互动润物无声,各种各样的会馆、寺庙、商号、盐号等等,在一个个城镇诞生。其中,盐号是盐业贸易的直接产物,它是盐业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承担着食盐的运输、中转与批发。

◎宅院深深

◎盐号背靠安化老街

盐号是盐业流通中最活跃的实体,演绎着中国传统盐业的兴衰故事。周和顺盐号,就是涪岸至思南的乌江航道上林林总总的盐号中的一个。

2018年的早春,记者来到贵州省思南县,得以探访这个慕名已久的百年盐号。

盐号坐落于乌江西岸思南老城卢家码头,坐西向东,面朝乌江。

安化街边,周和顺盐号以及一旁的永祥寺遗址,被包裹在一片陈旧杂乱、高低起伏的水泥楼房之中,一圈灰白的高墙和屋顶的青瓦,将盐号和周遭的住宅楼严格区分开来,在凌乱的老城中显得从容不迫。

盐号前修建了一溜儿非城非墙的滨江建筑,阻隔了盐号与乌江,再也无法坐瞰舟楫往来、商贾鳞集。站在建筑物顶部的步道上,一侧就是浅浅的乌江,江水慵懒、平静,搁浅着无人的小船,倒映着对岸稀疏的高楼和山峰;倒是江心一株孤独的柳树,吐出了一树浅绿的新叶,在满目的灰色中透露着生机。

如果时光能够回转,我们或许能够亲眼目睹思南这个上接乌江、下通蜀楚的黔东北商业重镇的昔日繁华,而今,思南在现代交通体系中被边缘化,显得没落和沉寂,当年的芳华盛景已随乌江之水滚滚而去。矗立江边,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当年满载井盐的货船从四川涪陵进入乌江抵达龚滩后,又如何历经险滩激流辗转运送到这里,然后源源输送到贵州内陆山区。

◎周和顺盐号创始人周镐璜

据清《思南府续志》记载:“自蜀五硐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以达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铜仁、镇远,各府皆引地也,计岁销十数百万斛”。川盐经过思南中转,覆盖了现在贵州大约1/4的地区。有学人认为,明清至上世纪中叶,思南的盐业贸易盛况至少持续了600多年。这600年间,造就了一个个盐商世家,兴起了一批批盐号。从重庆涪陵到思南的乌江古盐道,历史上共有300多家盐号,其中思南就有70多家。周镐璜,就是乌江航道无数盐商中的一员,道光年间,他创办了周和顺盐号。

一个多世纪,虽不算久远,但中国社会在这短短100多年的解构与重构,是数千年来少有的剧变。盐号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必然在传统社会的崩塌中走向衰落。当文化学者们试图追寻那段荡气回肠的盐业史时,才发现那些和盐相关的文化遗存大多已被荡涤得面目全非。

◎精致雕花 工不厌精

从涪陵到思南这条乌江古盐道上,能体现盐运史的建筑,如今仅存思南的周家盐号。而周家盐号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完整保存了百年前的风貌,而且在于它的传人还在,它的主人还在。

乌江航运与明清建筑的活态博物馆

83岁的周业洪老人,正是周和顺盐号现在的主人,他孤独地守护着祖父周镐璜留下的这份家业,是周和顺盐号的第三代传人。

当我们叩开盐号的龙门,跨过盐号高高的门槛之后,一个显赫的盐商世家的雅致与风范扑面而来,将我们带入了另外一个时空。

“声震武陵,檐外尤闻船号吼;气冲霄汉,槛前但见大江来。”盐号正堂大门一副后人留下的对联,寥寥数语便勾勒了周家盐号的非凡气势。

穿过前院,步入正堂,穿行于盐号的天井、厅堂与厢房,一砖一木、一花一草、一桌一椅,处处显露着到这个盐商世家曾经的气派和辉煌。

盐号占地1500平方米,由石库门、对厅、厢房、正房、厨房、盐仓、花园、天井、龙门等构成,融住宅与盐号于一体,共有大小居室20多间,除龙门曾经被毁重建外,其余建筑一应俱全,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

四合院吸收了江南住宅“四水归堂”平面布局特点,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同时也融合了北方“四合院”之长。盐号靠北,是主人的卧室;中间为堂屋,设有神龛,供奉着神灵祖先;堂屋与家丁房、厨房相连,并开有小门,专供家丁出入;东厢房为男子居住,西厢房为女子居住;房厅靠厨房一侧,则主要布局盐仓和家丁的住所,盐号的仓储和经营功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盐仓修有暗道和明道两个排水系统,防潮功能极强。

整个四合庭院布局考究、主客分明,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水哲学,也体现着主人对宗法礼仪、纲常秩序的敬畏,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

尤其盐号里一个个精致的细节,不仅体现着主人的审美品位,也体现着明清建筑的精致文化内涵。这些细节主要体现在门窗与家具陈设之上。

◎百年前的“钉鞋”

在盐号正厅的窗扇上,至今保存着“创业维坚,守成不易”“惟忠惟孝,克勤克俭”等纂刻,既是家史,也是家训。

一扇扇缕空窗花雕工复杂,独具匠心,题材多样,涵盖了明清时期流行的福禄寿喜、龙凤呈祥、犀牛望月、岁寒三友等经典吉祥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中的浮雕、镂空雕等工艺复杂精湛,堪称一绝。

厢房的窗花冰裂纹,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寓意寒窗苦读,功名不易,体现着书香人家的儒雅。

盐号的古床更加考究:从正房到厢房再到客房、家丁房,每一间古床的形制与图案都不相同,集浮雕、缕空雕等复杂工艺为一体,或雍容华贵、或简约儒雅,堪称贵州现存明清家具之最。据周业洪老人介绍,几年前就有人想出200万元收购其正房的古床,被其一口回绝。

盐号至今仍保存着当年运盐的木船、称盐的石砝码等物件,是见证乌江盐运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物。宅中摆放的几条长凳也不简单,是当年用于盘点银元的“钱凳”,堪称点钞机的“雏形”。

后院长满水草的石雕鱼缸也不平常,缸体外壁上雕有古时传统纹样、花草和四只栩栩如生的蝙蝠。此外,还有一副对联:“异草培安宅,池鱼泄化机”。上下联的各第四个字,连在一起,正好是清代思南府所辖的县名——“安化”。

周老身体行动已不太方便,迎接记者的是聘请的一位女工,既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帮忙看家护院。周老在盐号的后厢房等候着记者的到来,他已经无法带领记者一一参观盐号的每一个犄角,只能向我们叙述关于这个盐号的传奇过往。

老人用四个“三”来形容当年其祖父修建这个盐号的工程之浩大:

整个盐号建筑耗时三年时间;耗费了30挑银子,一挑银子相当于当时1200个银元;运送修建盐号的各种材料,运坏了三只大木船;祖父为建盐号穿坏了三双“钉鞋”。

今天,乌江再也听不到盐船的号子,思南卢家码头再也没有川流不息的盐帮与脚夫,盐号里再也没有忙碌的家丁,但周家盐号依然凝固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从精致的木雕、古朴的石刻、科学的排水系统到原汁原味的布局与陈设,这个融贸易和居家为一体的清代盐号集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成为乌江航道盐运最后的见证者,彰显了思南厚重的商业文明和文化底蕴,是思南历史、乌江历史的活态博物馆,也是川黔盐道的活态博物馆。

◎典型的四合院天井

◎盐号里设有私塾

◎这间古床雕工之繁复匠心之精巧堪称明清家具典范

一生守护的家国遗产

历史上的大多盐号,要么在盐业的颓废中没落,要么在政权的更迭中易主,要么在文革的洗礼中破坏,要么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周家盐号能够存留至今,历经磨难与坚守。

解放初期,因为周业洪的父辈中有参加过抗战的革命烈属,因而使得盐号没有在土改中“被专政”;文革期间,周业洪将盐号的不少家具陈设拆除搬到了乡下,躲过了文革的劫难,文革之后才请来木工,将拆走的东西一一恢复原状;文革后期,盐号部分房产被迫出售给了思南县工商局,但幸好改革开放之后又被周业洪先“租”了回来,最后回归为周家的祖业。

但周家盐号周边的文化遗迹却没有那么幸运,思南的大部分文物毁于文革时期,文庙的一些柱子和窗子被拆毁,曾与周家盐号齐名的“刘家统子”的窗子和家具大部被毁,而只有“周家盐号”的受损程度较小。

周业洪原以为盐号躲过了文革,不会再经历风雨飘摇,因此多年来几乎耗尽自己所有积蓄,用于盐号的修缮。然而本世纪初思南县兴起的一波旧城改造热,险些又将这个百年盐号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2002年以来,由于思南县城南区为老城区,县政府拟对城南片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拆除该片区的所有建筑,修建新居和广场,并计划让周家盐号异地搬迁。此举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更是遭到周业洪老人及其家人的强烈反对。

直至2005年,时任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接到反映后,当即作出明确批示:思南的规划一定要保住历史的文脉。之后,贵州省建设厅和省文化厅联合下文,明确要求对思南“周家盐号”进行原址保护。盐号最终得以保全。

2006年,周家盐号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业洪老人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周家盐号而坚守,他和他的子女们为这座老宅的修缮和维护,耗资数以百万计,而他本人,则为这座老宅殚精竭虑。老伴已经去世10多年,偌大的宅院只有老人一人居住,子女们大多只有逢年过节才来小住几天,老人更显孤独。

盐号几年前装上了监控,周老每天守在厢房里的监控电脑前,对接近盐号的各色人等保持着警惕,若非熟人引荐,不会轻易让人进入盐号。

在与周老的交谈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位老人的疲惫以及迟暮之年的苍凉。他说,这座盐号是周家的祖业,同时更是国家的遗产,光靠他以及子女们的能力,已然无力维护。

周老说,假如有一天他死去,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百年盐号能够找到更好的归宿。

◎周业洪老人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周家盐号而坚守

猜你喜欢
思南周家乌江
又见乌江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