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心灵共舞

2018-05-24 09:00彭丽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舞心灵教育

彭丽

[摘 要] 教育应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行为应努力地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共舞。因此,教育者应构筑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从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关键词] 教育;心灵;共舞

苏霍姆林斯基将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定位在“培养真正的人”上,看过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都应该知道他的两个经典的教育案例:一个是“幸福的分数”——尤拉,另一个是头脑迟钝的学生之一——彼特里克。追寻其成功的原因,是教育者走近了孩子心灵的世界。学习这两个教育案例,你会发现一切教育的根本点就在于你有没有走近孩子的心灵,把握住孩子的灵魂。虔诚地学习教育专家的育人理念,反思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构筑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动力的唯一源泉”,可见,精神生活对学习者来说影响有多大。所以教育者有责任跟每一个学生一起,构筑他精神生活的大厦。

教师游走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个世界需要怎么去构建,教师要思路清晰,以一个人的心灵精细地去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然后精细地耕种、浇水、施肥,直至开出灿烂的花儿,当幸福洋溢在脸上的时候,教师也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育者:“我想告诉你,年轻的朋友,一个极其简单而又复杂的教育秘诀:只有老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来源于孩子的精神生活的大厦。

因此,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要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班级环境,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始终有被尊重的感觉,维护他们的自尊,引导他们体验、捍卫自己的尊严感,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会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去追寻,因为这是他们拥有的自己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如果我们一味地批评,漠视孩子的进步,甚至践踏他们的尊严,“尤拉们”感受不到幸福,不言而喻,那会是怎么样的结局,不做作业、打架、厌学、逃学……其实这样看来,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教育者亲手培养出来的。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育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呢?合作教育学的观点是这么说的:“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所以教育者只关注学习如何、智力发展如何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M·谢季宁曾说:“我们不是在学科上下功夫,而是在整体的人身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会了解学生经历的各种生活体验,才能与学生的心灵共舞,真正开启学生的生命感悟之门。

在彼特里克的案例中,当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很长时间内连算术应用题的题意都不能理解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仔细分析原因,发现这个孩子根本没有理论思维的准备,也就是说缺乏生活的积累与认识。对这样的迟钝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了让我们惊讶的方式——“补课”,补生活之课,带他去大自然,“我把彼特里克的注意引向周围世界里的这样一些现象上去,这些现象能在儿童的意识里形成关于量和数的依存关系,使他相信这些依存性并不是什么人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家长,我一定会感动得哭泣。在送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应该具备的东西,老师因材施教中关注了孩子生活世界的欠缺并加以弥补。

这样的孩子,我们的学校中也时常遇到,我们是怎么做的呢?留级,等待他长大?还是抛弃,任其自生自灭?我们往往凌驾在学生的世界之上,他们的生活世界里有什么,缺少什么,我们很少关注。我们只关心教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会不会,考试能考多少。如果我们漠视学生生活的世界,漠视社会生活中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长此以往,就会失掉所有宝贵的教育时机,最后只剩下苍白无力的说教,就等于掐断了教育的源头活水。

三、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

要想和孩子的心靈共舞,前提是要取得孩子对你的信任。没有信任,所说的一切都会不复存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有了信任,孩子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和你沟通。

我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逃课两周回来,班主任和家长无论怎么审问都一言不发。两天后的早晨,一进校门我就遇见了他,我冲他微笑了一下,结果他的表情就显出了亲昵。课间我在教室学生中间,他突然说:“老师,我想和你谈谈。”我一听很惊讶,到了没人的地方,他神秘地说:“你能替我保密吗?”我点点头。他一股脑儿将逃课原因及心中的苦恼倒给了我。最后,我问他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和妈妈,结果他的话让我很感动:“老师,我觉得你是最能公平地对待我们的人。”师生间的信任不是一日养成的,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只有有了信任,才能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他成长的快乐!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者的职责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更为重要的应当是,要切实成为引领学生的精神生命自由而健康成长的心灵导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4]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共舞心灵教育
善思与研学齐驱,智慧和灵动共舞
荷间共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与神共舞Nissan GT—R与TA的故事
联姻理化生 共舞中考场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