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理论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宏观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2018-05-24 10:21裴星星柳欢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裴星星 柳欢

【摘 要】本文从范式理论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中的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因地制宜地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层面入手,提出中高职有效衔接宏观质量管理的四个策略,即质量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本和专业群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监控评价策略,旨在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范式理论 中高职有效衔接 宏观质量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076-03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后经历了 1985 年到 1997 年的初步衔接阶段,1998 年到 2002 年的快速衔接阶段和 2002 年至今的优化衔接阶段。衔接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是外延式衔接和内涵式衔接。外延式衔接,通常指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2+3”或“4+2”模式等,而内涵式衔接具体表现在教学结构、办学质量和效益以及院校的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如果说外延式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要求,那么内涵式衔接则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完善教学理论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提升了教育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符合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式发展,也就是深层次地探讨中高职学校如何更有效地衔接,以及如何在“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确立“大职教”的观念,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做到“高水平、高质量”。换言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们愈发关注衔接质量的作用和价值。

一、范式理论及其在宏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范式(Paradigm)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知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即“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工人的模型或模式”。也就是说,范式指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一般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定理、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自洽的科学研究逻辑系统。

(二)新的质量管理科学范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已经从符合性质量阶段、适用性质量阶段发展成为满意性质量阶段;质量管理也从最初的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发展为全面管理阶段。但由于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周期加快,质量信息不对称状态加剧,质量监管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已有的质量管理科学范式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人们的视野从对以往更多限定在产品领域的“小质量”,拓宽到了产品之外的质量领域,如社会其他组织,以及服务、工程和生态领域等,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大质量”。

由于“大质量”的“大”具有明显的形容词色彩,其内涵和外延都缺乏严格的规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用“宏观质量管理”来描述和研究“大质量”现象。

(三)宏观质量管理

宏观质量管理是相对于微观质量管理而言的。微观质量管理是对已有的质量管理科学范式的再解释。一般来说,“微观质量管理”指企业的质量管理,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微观性”这类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其经历了以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民质量管理、导入 ISO9000 标准与质量体系认证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微观质量管理就是研究个别质量现象,主要是单个质量供应主体,进行具体质量管理行为的科学。

而宏观质量管理是对新的质量管理科学范式的诠释。《质量管理发展纲要》对宏观质量作了总体概括,它是“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制”,研究“一个区域内的总体质量现象,主要内容是政府和社会对总体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开放性、协同性、服务型、法制性、学习性。

简而言之,宏观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针对宏观质量主体的总体质量行为的科学,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总体质量现象,并对总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的科学。

二、中高职有效衔接宏观质量管理策略

宏觀质量管理一般由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质量监管构成。基于此,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宏观质量管理策略,我们因地制宜地从政府层面、社会(行业、企业)层面、学校层面入手,提出了质量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本和专业群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监控评价“四抓手”策略。

(一)以体制改革创造中高职衔接的质量制度环境

中高职衔接制度环境的创建,主要依附于畅通、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搭建适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来实现。立交桥既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沟通,也包括职业教育本身的纵向衔接,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努力构建。

1.政府层面:加快配套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以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部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即为重点推进中高职统筹与衔接,这是教育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2013—2015 年)》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现多元化入学。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鼓励进行招生制度与学分互认改革,即中职取得的学分可作为高职入学“敲门砖”和“试金石”;鼓励探索职业能力测试与文化水平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比例;探索破格录取制度,如在岗位实践、技能比赛有突出贡献或拥有任何一级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职学习等。

第二,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和资源统筹力度,增加财政支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职业教育,探索设立中高职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一方面用于鼓励优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以及保障困难且品学兼优的高职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用于试点专业的综合改革,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教学条件改善等问题的解决。

第三,探索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定期评估,将之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中,确保衔接质量。

总的说来,中职教育不是以就业为目的的终结性教育,而是为多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多一个选择;加快中高职衔接配套政策出台及落实,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社会层面: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主体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集团,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更加紧密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社会质量监管体系改革的途径之一,包括试行集团董事会运行机制、校企共建专业和学院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过程监管机制和集团化办学成果共享机制等。这需要调动企业主动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中高职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校、企、行三方共同发展,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师生三方共赢。

集团化办学需要努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院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高度一致,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做实职教集团化办学,促使校企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中高职衔接。

3.学校层面:七大衔接。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学校层面的因素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从各种中高职衔接的调查研究、论文专著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因素及急需解决的要点,专家学者们都有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要从学校的专业(专业设置、定位及培养目标)、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核心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质量評价、教学管理、实习)、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学生等七个方面做好衔接。这七大衔接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要素,其中,专业衔接是前提,人才培养衔接是原则,课程衔接为核心,教学过程衔接为基础,师资、实训基地、教学资源衔接是保障。

(二)以人力资本和中高职重点专业群驱动品牌体系建设

1.优化重点专业布局,发展壮大优势专业群。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促进专业群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实施精品专业与重点专业带动战略,以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为手段,发展壮大优势专业群。

根据职业学校已经确立的省级、国家级重点示范专业,我们可以很清晰明了地遴选一批重点专业群。如某校会计专业为国家示范专业,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将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等专业方向共同归属于财务会计大类,顺理成章形成专业群。而金融、保险、投资理财等专业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专业有许多共通共享的地方,不仅其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可以共享,其专业核心课程保险知识、金融实务等也可作为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培养统一规划,合理发展,有利于财经类专业建设整体推进。

2.狠抓师资队伍培养,驱动重点专业群竞争力提升。建立中高职教育相互兼职、互通互认、跟班学习制度,形成“教师互派、定期调研、常态交流”机制,导入“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证体系,探讨科研、教学在中职、高职职称评聘中的合理比例,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行业企业专家学者、职业能手在职业学校“轮岗”,通过“培养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着力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评奖制度”等途径,在优势和特色专业领域培养一批职业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能够准确把握产业需求、动手能力强、教科研能力突出的复合型质量战略人才和教学团队,推动专业群出精品、出人才、出名师。

3.做大做强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多元化品牌体系。重点专业群建设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检验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有效的“硬指标”,对于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打造学校品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做大做强某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重点专业群,可以通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资源共享,结合创意设计、传统文化、网络游戏、摄影、工艺美术等,推进原创动漫精品培育计划,评选出优秀的原创动漫作品,鼓励开发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动漫形象和产品,掀起合作业企业创作本土民族原创动画热潮,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品牌体系,成为学校及业界知名品牌。

(三)以创新机制构建普惠共享的服务平台

1.创新服务学术活动机制,构建“互联网+学术”平台。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搭建高水平学术、行业交流平台,加大中小型前沿知识专题交流活动比重,积极探索学术交流新业态,推进学术交流活动常优常新,逐步建立学术发布和管理规范,搭建“互联网+学术”平台,实现有能力的团体“走出去”与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引进来”,并支持和鼓励学校办好学术讲座、论坛和刊物,使学术交流具体化、常态化,更具针对性、互动性和时效性。

2.创新服务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学校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优势,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科专业的最新教科研成果,培育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为主,集多学科、各行业、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各层级复合型专家学者于一体的专业教科研队伍,加大“创新方法促转化”“创新服务助发展”力度,搭建“教、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合作平台。

3.创新校园文化公共服务机制,构建服务标准化建设。采取校、企、政三方合作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发适应社会、市场、行业和企业需求,易于取用,便于传播的公共服务资源。不可否认,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势必会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定建成并使用一批图书馆、实训室、体育馆等,这些设施在反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公众进行免费开放。如财经类学校充分利用其在财经领域的资源、专业优势、人脉优势,大力发展财经文化教育基地、财经知识文化长廊、金融素质养成基地、货币博物馆等,引导其在财经文化领域强化教育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多样性、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选择。

(四)以“四个结合”优化宏观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

评价是改进提升中高职衔接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做好“四个结合”,有利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

1.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为适应中高职衔接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衔接效能的发挥,需要主观上提升学校竞争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化的政府或者社会参与或指导的服务机构,如建立“一站式”中高职人才质量评价专业网站;构建中高职人才技能实践平台、人才孵化平台、中高职人才培养信息库等,从多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全面系统地拓宽政、社、校三方合作领域的评价。

2.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中高职衔接是一个可持续、可复制、可更新的动态过程。其评价因素、评价的目标、参与评价的主题、评价的标准、评价的过程越规范、越多元,越能体现结果的全面和准确。

3.评价与监督相结合。通过充分调研、充分论证,建立“分层合理、指标合理、内容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健全政府监管机制、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健全學校责任机制等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执行监督机制,从而真正考量衔接的指标。

4.传统统计与信息化相结合。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中高职衔接的质量监控评价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云平台、数字校园等,将衔接的状态数据采集记录至平台并及时更新上报数据,再通过现场考察、材料检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合理有序地推动衔接评价工作,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切实提高衔接的质量。

三、结语

中高职衔接道路的研究、实践及推广,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工序众多、内容复杂的工程。尽管专家学者及职教工作者们在中高职衔接研究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地域、历史、人文、学校等的实际差异,该领域仍有许多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本文从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面融合发展出发,对中高职衔接质量的提升以及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但更多的仍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不断修正完善,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程 虹,李清泉.我国区域总体质量指数模型体系与测评研究[R].武汉大学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2009

[2]钱仲裘,刘 刚.关于宏观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一)(二)(三)[J].质量与标准化,2012(10)

[3]宋连喜,李云飞.职教集团视域下基于课程论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4]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

[5]赵媛媛.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实施现状及成效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8)

[6]汤炜光.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路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8)

【基金项目】2015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以广西银行学校和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职业学校学生自我管理与载体构建研究与实践(GXZJ2016ZD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裴星星,男,广西机电工业学校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柳 欢,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