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课本中提取素材命制原创题的探讨

2018-05-24 10:21李倩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李倩

【摘 要】本文就如何从生物课本中直接提取素材命制原创题进行探讨,提出在审视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教材结构体系,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创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命制原创题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原创题 课本素材 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150-02

通过命制题目进行测验及考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常见的检查手段,有效的题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力推手。命题能力也是衡量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它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材内容,挖掘课本例子,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创新情景,提出新问题。就考查试题本身来说,题目的来源很多,但是如果要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那么除了认真解读教材,从考查的方向和角度去选用各种来源不同的合适的题目之外,还应该学会善用课本,分析、开发课本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素材去命题。高考的知识能力考查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重视课本,回归课本,是进行高三复习所需要的。如何从生物课本直接提取素材原创题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熟悉课本编排,发现课本编排亮点

教师要注意课本编排上的各版块内容,并把握好这些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每节内容多是从《问题探讨》开始,这些内容往往贴近生活实际,为教师提供很好的教学导入材料,也为学生预习提供学习方向。正文知识点的铺排过程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提供相应的过程图、实验示意图、关系图、示例图等。有些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如“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问题串。课本中也提供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及实验探究等活动,以拓展课本知识点,为学生理解相关实验结论或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提供基础。

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旁栏思考题”,它的存在,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正文主栏内容,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各版块都提供相关的课后练习及自我检测,以进行巩固训练。

沿着教材编排顺序解读,我们就会发现每章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重难点。因此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及整合教材结构体系,挖掘课本例子,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创新情景,提出新问题;通过多种表述形式上的转换创设新情景新材料展开命题,如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图表、把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把图表转换成文字等,就可以实现从课本中提取命题素材的目的。

二、以《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为例挖掘素材进行命题的探讨

(一)从课本实例着手出题

课本的实例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概念、某一结论、某一现象的。如 P54 科学家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在此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生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就会促进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生长。我们从这个激素间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的例子,可以了解为什么生长素会具有两重性。因此可以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命制题目去进行考查,例如,可以考查生长素与乙烯之间的拮抗作用,延伸出去,还可以考查各激素的生理效應及关系,使学生知道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起到的仅是调节作用。

比如,可以设计题目如下:

生长素和乙烯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两种激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超过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就会表现出抑制作用

B.乙烯能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成熟

C.生长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并且还构成了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了细胞代谢

D.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实验中证实了生长素和乙烯间存在拮抗作用

(二)从课本给出的过程图、实验示意图、关系图、示例图找出出题角度

课本的图例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化复杂为简单,都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过程和知识点而设计的。进行图例分析,将图例转换为文字、表格或者进行图形转换,都可以作为出题的方向。如 P19 图 2-4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通过分析挖掘教材,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存在着信号的转变,进而导致突触延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等概念的区别;在突触位置上离子的流动影响着电位的变化,而一些物质会影响到递质是否可以正常作用于受体后被灭活,进而影响到肌肉的持续收缩或松弛;递质的种类决定了即使反射弧完整,有足够的刺激,也不一定能发生兴奋。将突触放到反射弧中,我们还可以从反射弧角度考查,从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来进行实验探究。深度挖掘图解,就会发现一幅图中囊括的知识点很多,因此可以根据这个图解出题。

例如可以出题如下:

下列关于突触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神经递质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则会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B.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神经递质与激素一样,都是信号分子,都是发挥作用以后被酶灭活

D.当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时,会使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这是依靠主动运输实现的

(三)深入挖掘课本的小字内容

小字内容是对课本正文内容的补充,它帮助我们理解机理和拓宽视野,了解与某些实验结论不一样的结论,给我们提供另一角度的出题方向。如 P48 生长抑制物质的存在也会导致植物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无关。由此我们可以从植物向光性发生的机理出题,考查学生容易忽视的课本内容。像这种题目的来源,每本生物教材里都有一些比较关键的学生不重视的知识点,比如高考题里就曾经出过小字中关于生物致癌因子导致癌变的机理。

例如,关于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进而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

B.在温特实验中,证实了切去尖端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琼脂块无关

C.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是靠主动运输实现的

D.在黑暗中,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依然能正常进行极性运输

(四)从《问题探讨》中的问题及旁栏思考题、资料分析中找到命题素材

如 P7 的问题探讨中提供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从里面给出的各种检查项目,我们可以考查血漿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问题,内环境稳态及调节问题。如血清葡萄糖含量偏高与血糖调节失常有关,可联系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包括涉及细胞呼吸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联系到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机制,可涉及激素间的作用及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或者靶细胞;联系到 I 型糖尿病和 Ⅱ 型糖尿病的致病病因,可与自身免疫病联系一起考查。如 P28 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化验报告单,我们可以利用其去进行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分泌失调后导致的相关疾病如甲亢、垂体病变,等等。

例如,观察下图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化验报告单,TSH 为促甲状腺激素,其他各项都是反应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指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因病切除了甲状腺,可以通过注射 TSH 去进行治疗。

B.TSH 分泌量正常,说明垂体无病变,它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并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

C.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碘元素有关。若缺碘,会导致 TSH 分泌量增加,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D.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影响,这体现了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

(五)从课本的实验探究着手,抓住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实验步骤、实验原则、实验结论等进行实验评价题的考查

从课本的经典实验出发,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分析方法后能够对实验题进行举一反三的剖析。如 P51 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其中涉及相互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的体现、浓度梯度的设计等。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我们除了可以考查实验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再强化对生长素的作用及生长素的两重性的认识。

当然,除此之外,课本中的拓展阅读包括《科学·技术·社会》中的一些信息都可以作为出题的素材,如 P34 的“兴奋剂如咖啡因、尼古丁、吗啡类药物等,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器官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可以考查的内容就包括神经元之间神经递质的传递、对突触结构的影响、尼古丁对递质分解的影响,包括对电位变化的影响等。

由此可知,深度挖掘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有很多出题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课本上的重难点,找到出题的角度,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教材教”这一个目的,从而使学生熟悉教材、夯实基础、举一反三。任何题目都离不开课本,无非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熟悉并活用教材,能促进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教师的命题能力的提高。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