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写作难点的解决技巧

2018-05-24 10:21潘晓莲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期

潘晓莲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畏惧写作、缺乏真情、内容空洞等难点,提出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鼓励学生讲真话诉真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等解决技巧,为中学作文写作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作文 写作难点 解决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B-0111-02

作文写作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多数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抵触作文写作,畏惧作文写作,越怕写就越不会写。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中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看法,找出他们在作文写作方面遇到的困难,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写作难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中学生作文写作难点分析

(一)畏惧作文写作。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中学生对作文写作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畏惧感。他们在面对作文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在教师进行作文写作教学时,学生往往表面上听懂了,但一旦进行实际写作就一筹莫展,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差强人意。又而久之,很多中学生被作文写作过程的艰难吓倒,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逃避写作或敷衍了事。之所以学生感觉作文写作很难,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实践,无法有效积累作文写作素材,对生活、对事物缺少深刻的感悟,导致他们在作文写作时常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写作过程中遭遇的挫折,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因此,他们在完成强制性的考场作文写作任务时,往往只能勉强杜撰内容,写出来的作为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

(二)缺乏真情。中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中丰富多彩的事物接触较少,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素材积累,导致学生在作文写作时不得不编造素材,写出来的作文表达的常常是“虚情假意”。加上,很多学生思想幼稚、眼高手低,在作文写作时总喜欢引用一些所谓高大上的事例,强制将写作主题拔高,误认为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实际却是假大空。他们缺乏从生活的小事中发掘真善美的意识和能力,不知道如何从生活细节中体会人间真情,并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也是他们的作文缺乏真情、难以触动人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内容空洞。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寫作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学生的阶段,在作文写作时常常出现记流水账的现象。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话题作文——“成长的烦恼”为例,这个命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应该有内容可写,但一看学生写的作文,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将作文写作变成了“发牢骚”“埋怨”,在作文中将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如学习压力大、没有朋友、被爸妈责怪等罗列出来,最后就用一句话总结:“唉,真是好烦啊!我希望烦恼赶快消失”。这样的作文内容空洞,只记录了烦恼,发泄了不满,却没有涉及如何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以及烦恼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没有深度的立意的作文只能算是心情日记。

二、中学作文写作难点的解决技巧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减少或消除中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畏难心理,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作文写作,学习作文写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

第一,开展分层作文写作训练,采用“每日一记”“每周练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在开展作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设置不同的作文写作要求,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重视人物描写,中年级学生重视语言积累,高年级学生重视细节描写,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在作文写作中获得进步,体会成就感,从而有效减少或消除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作文写作积极性。此外,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篇作文,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写作习惯,让学生学会挖掘和运用生活中的作文写作素材。日记和命题作文不一样,写日记的方式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作文写作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在长期的练笔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积累日益丰富,从而逐步提高对作文写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二,在日常作文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自信。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的作文中写道:“就像妈妈的影子,她到哪我就到哪,但影子也有消失的时候,我和妈妈也会吵架,有时是误会,有时是意见分歧……”纵观整篇作文,这段话写得最有真情实意,但文章层次凌乱、题材陈旧,笔者没有将不足马上指出来,而是把这段话读给全班学生听,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名学生听到学生在班上读他的作文,心中深感自豪,内心受到极大鼓舞,从而对作文写作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增强了作文写作信心。

(二)鼓励学生讲真话、诉真情。表达内心真实情感是中学作文写作教学的主要要求,假大空是作文写作的大忌。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将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勇于讲真话,将自己的内心向读者敞开,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讲真话,诉真情”,(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1页)提倡学生勇于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意,逐渐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在作文写作中除了丰富的素材和语言积累,情感积累也必不可少。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文章很好地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假如作者不亲身经历父子之间的情感历程,写出来的作品就难以打动人心。由此可见,足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读和情感世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笔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例如,要求学生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脚,和同学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扶老人过马路,帮清洁工阿姨扫马路等。笔者要求学生参加完活动之后,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长期下来,学生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具有真情实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运用丰富多样的媒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弥补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不足。例如,笔者曾以“亲情”为话题进行作文写作教学,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父母为子女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辛勤工作的宣传片,同时以肖复兴音乐作品《拥你入睡》作为背景音乐。学生被一幅幅催人泪下的图画和录音深深感动,纷纷提笔写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作文。多媒体创造的直观、生动的情景,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述诸笔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热情。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爱,还能写出流露真情实感的作文。

(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素材是作文写作灵感的源泉,而素材主要来自生活。从生活汲取素材可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了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可以给学生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和积累生活中的作文写作素材。比如,笔者在一次作文写作教学中,就让学生仿照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围绕“父亲的背影”这个主题进行作文写作,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说自己生病了,父亲背着自己去医院看病的背影。这个选材没有错,但难免雷同,且不够真实。于是,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去仔细观察父母的背影,将感动人心的背影拍下来。在接下来的作文写作课上利用多媒体集体展示,并引导学生就这些背影展开讨论,去发现这些背影中透出父母对自己爱。很多学生从父母的背影中想到了父母的辛劳、朴实、节俭,从而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重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明显更加充实。可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难以下笔的情况了。

总之,面对中学生作文写作存在的难点,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坚持探索和总结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提高作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