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梦婕
[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民俗艺术遗产与本原文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16103]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工艺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他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我国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以及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在明确了方向后,更坚定了振兴传统工艺的自信心。为落实党中央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的指示,我们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又具体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为我们今后的传统工艺的振兴铺平了道路。
但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发展,在当代仍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天津地区传统手工艺为例,经过深入了解与对现状的研究我們发现,绢花、剪纸等存在手工价值与思维创造力亟待提升的问题;皮影、空竹、贡掸、风筝等存在受众狭小问题;木板水印、玉雕等则存在着成本高、工艺流程时间长,造成的造价高间接造成受众面狭小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困扰着优秀传统手工艺的振兴。
一、手工价值与思维创造力的减弱
以大郑剪纸为例,现今属于全民大批量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郑剪纸作为一门传统工艺的手工价值和思维上的创造性。天津市东丽区大郑村的大郑剪纸,它形成于清末,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门民间艺术汲取天津卫剪纸艺术的精华,伴随着大郑村落的形成而起源,历史上曾经是天津剪纸的代表。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郑村民就已经开始尝试个性化剪纸艺术创作,图样是使用传统的烟熏方法进行拷贝,形式多为窗花。在迈入市场经济以后,大郑村民把剪纸发展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不能否认这推动了大郑剪纸从生活用品向商品化转化的进程。但是,大郑剪纸在艺术手段上进行的一系列的改变,比如放弃了剪操刀,改用制板雕刻,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郑剪纸在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方面有所减弱了。
再比如曹子里绢花,现在演变成西洋样式,从前剪的绢花已经不时兴了,转变为用模具压制后用胶粘合,比过去缺乏了思维上的创造力,照抄照搬,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不能说改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的批量化生产,是直接降低艺术水平的因素。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大郑剪纸在对剪纸的题材进行选择与创新方面存在更新不及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等问题;在剪纸设计的图式上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的问题;在剪纸的色彩搭配上存在颜色不饱满、搭配不和谐的问题,加上工艺上的简单造成的精致度较低,整体拉低了剪纸的艺术水平,减少了剪纸传递给大众的精神性。所以,提升剪纸的手工价值与思维创造性,是提升大郑剪纸与曹子里绢花等传统手工艺,在新时期提升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受众狭小
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生活中接触得到的传统工艺并不算多。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活指向性愈加明确,生活的节奏性也在不停地加快,与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制品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所以,风筝、皮影、空竹从现在普遍的了解上来说,都是比较难发展的。
居民在闲暇的时间里,到公共场所进行现代休闲娱乐的方式在日益增加,这对于传统工艺中传统娱乐方式的衍生工艺品本身就是一种冲击。更何况,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普通百姓对传统工艺品的水平要求,就会造成精致的传统工艺制品在市场上通行的能力不高的问题。
以“风筝魏”的受众为例,据询邹录记载,五代时“宫人李邺于宫中放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复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吹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风筝被视为宫廷贵族子弟的玩物。元、明、清以来,风筝走出宫廷,普及民间。最有影响并左右潮流的首推天津“风筝魏”,依靠魏元泰创始的“风筝魏”创造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天津传统手工艺文化。但在当代,尽管到了春季公园广场仍有大量放风筝的人群,但更多的市民会选择价位较低的工业产品,风筝魏的产品定价相较普通风筝高出几十倍,对大部分人很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其本身制作工艺较复杂,制作流程用时较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本,造成了受众的狭小。刘海空竹、蓟县皮影雕刻和津门蔡氏贡掸也面临同样的生存难题。
三、工艺复杂造成的有限性
在天津本土,木板水印技艺和津派玉雕技艺,属于极度精湛的传统工艺制品技艺。但由于木板水印与玉雕高难度的制作工艺,直接造成了二者产量低、造价高的现实情况,且其本身原料造价非常高,势必造成受众的有限性。
以津派玉雕技艺为例,它的选材广泛,意境深邃;造型唯美,图案求新;推崇技艺,雕琢精湛;继承创新,风格独到,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神话、哲学等多领域,创作中在重视玉石色彩的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意境创制,使其进一步达到了“天工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津派玉雕技艺的作品,从审玉、设计、粗雕、细雕、修整和抛光等关键技法上,在继承传统的錾、钩、弯、钻等工艺的同时,又创新勾、掖、顶、撞等技法,充分提升了作品的内涵,使人物、走兽、花卉等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达到了雕刻界内艺术与技艺的最高水准。使用津派玉雕技艺的工艺作品四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国家作为国宝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内。津派玉雕技艺呈现出的作品工艺精湛细腻传神,但由于制作成本过高,最终难以被市民阶层广泛接受,一度衰落,几度濒临失传灭绝。
所以在成本过高方面存在的难题,是像木板水印技艺、津派玉雕技艺等优秀传统技艺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难克服的问题。一方面,不能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对工艺产品进行原材料的劣质化处理与不适当的缩短工艺产品制作周期;另一方面,成本高、工艺流程时间长,造成的造价高,间接造成难以扩大受众面,再加上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对传统工艺产品造成的冲击,可以说这一类传统工艺产品面临的生存问题更为严峻。
四、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设想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客观考虑它们的扁平化与濒危性的区别。一方面把传统工艺制品在市场化过程中渐渐流失的部分工艺,找到传承人进行工艺流程上的补遗;另一方面对非常值得保护的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制品的制作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传承,加强高校的学科建设,可以尝试在专业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相关专业建立大师工作室进行高标准的传承。强调大师对于技艺的极度精湛部分的保存,利用专业院校的学术力量,把他们的民间的相对来说不能进行专业表达的部分,进行提升和精炼,以及记录、整理,我们扶助这些技能大师在院校里进行学术性的梳理后,再进行有序的传承。传统工艺植根于民间文化,是百姓千百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激发中国传统文化匠人精神中的创造力潜能,守住传统优秀文化中对于品质与坚持的精神,是我们振兴传统工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在保持创造力的同时,保证批量性生产,在倡导出精品的同时,兼顾传统工艺制品的生产数量。
在这一点上,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作为天津传统工艺品的代表,近年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对于二者的工艺水平和他们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杨柳青年画与泥人张彩塑在工艺美术的角度上讲,是具有创造性手作价值、本土特色及时代象征,同时不失其本身的艺术性,这在弘扬文化精神与厚植工匠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就是把这些传统工艺制品和传统技艺里尚有一定生命力,既能够维持它本身个性化的创作,同时也能有些常销品被大众长期接受,能够使这些传承人长期自给自足。加大商品性流通,使人们能够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制品,才能令大众对传统工艺与技艺产生爱,创造出更多的记忆。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更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说,传统工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并在其间衍生出种类众多的工艺品类,这些传统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无不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与实践。劳动人民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创造性地将随手可见的原材料加工成為具有个性化的生机勃勃的工艺品,它们不但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为了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中“匠人精神”不是今天提出的一个口号,而是满含着传统中国文化热情的手作能力的体现。
传统工艺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我们在现今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进行传统工艺的振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这不仅是我们当代推动城镇人口就业的一项利好工程,更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有力措施。
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总要找到面向大众的出口,那么传统工艺制品就成为了当代人与传统文化相连最直接、最触手可得的纽带。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是挖掘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居民生活中深植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令人们接受并在生活中更多的使用和收藏精心手作的工艺品,我们可以一方面令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在实际行动上倡导专注坚守,摒弃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人们对于速食化的生活的依赖与对生活品质的忽视;另一方面在发扬传统工艺的同时,追求卓越,树立民族品牌,在具有国家性特色、地域性特色品牌的影响下,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些传统工艺制品应具有产品提升、市场拓展的空间,宣传及对于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的展示的普及化便捷化的方式。结合天津市传统工艺制品的保存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我们应令更多的居民了解、认识本土传统工艺,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进行面向大众的知识普及和体验活动,让传统工艺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搭建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平台。
作者单位:
天津天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