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春
现阶段,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应用中药治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1-2],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效果较好,其属于一种补肾中药[3],应用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较为显著,本文就对此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29)。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9.52±3.85)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1例,高中学历10例,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50.21±3.54)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2例,高中学历9例,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治疗,每天2次,每次剂量为0.25 g,在餐前服用,持续用药8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组方为:20 g山茱萸、20 g肉苁蓉、15 g山药、15 g茯苓、10 g丹皮、15 g制何首乌、15 g熟地黄、12 g泽泻、6 g知母、25 g葛根,若患者属阳虚者,则加用15 g白附子、10 g肉桂等;若患者属气虚下陷,则应加用10 g炙升麻、15 g生口芪、15 g制黄精等;若兼见尿多尿浊者,则可加用益智仁15 g、海螵蛸15 g、金樱子15 g等;若病久挟瘀者,则可加用15 g丹参、10 g红花、15 g鸡血藤等。每天服用1剂,早晚各1次服用,连续服用8周后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临床疗效通过显效、有效和无效表达,得出临床总有效率[4]。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2.4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31.03%)相比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因长期食用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对脾胃损伤,引发脾胃运化失职,化燥伤津,积热内蕴,消谷耗液[5],最终引发火热焦灼、郁久化火,肺部阴伤。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茱萸相关水提取物具备抗菌作用,其对于表皮葡萄球菌存在比较强的抑菌效果,其对于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也存在比较强的抑制效果;山药中存在粘液蛋白,对于血糖存在降低效果,对于糖尿病具备治疗效果,对于脂质相关代谢的异常情况和动脉的硬化情况具有改善作用,对于血管系统相关疾病也具有明显的疗效;茯苓中含有多糖以及三萜类物质,存在利尿效果、镇静效果、抗肿瘤效果、降低血糖效果,可以促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具备护肝的效果;泽泻对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数值和甘油三脂数值均存在降低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存在减缓作用等。葛根所含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脂、血糖及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等[6-8]。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2.4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1.03%;可见: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唐瑛,李劲松. 六味地黄丸加减联合二甲双胍辨治阴虚内热证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4):28-31.
[2]代明君.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4,17(17):12.
[3]葛修群. 六味地黄丸加减辅助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4(6):51-52.
[4]刘进. 六味地黄丸加减联合二甲双胍辨治阴虚内热证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183.
[5]刘明慧. 为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进行治疗对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5(20):171-172.
[6]谢奇. 六味地黄丸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与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16-118.
[7]何珂,朱丽华,陆西宛.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 中成药,2016,38(1):50-52.
[8]檀雪松,谢勇,高燕. 六味地黄丸联合中药方剂穴位敷贴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2016,27(27):3797-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