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创新教学法助力当今学习者发展*
——英国开放大学2017版《创新教学报告》解读

2018-05-24 01:38
远程教育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法报告

李 青 张 鑫

(1.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2.北京师范大学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一、概述

自2012年开始,英国开放大学(后文简称“英开”)及其合作机构每年均发布一份《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ve Pedagogy Report,下文简称《报告》),介绍和讨论了教育中可能会带来巨大变化的教学创新。该报告迄今已经发布了六期,逐渐形成了固定品牌,并收获了一定的学术知名度。

该系列报告的宗旨是“探索新时代的新教学、学习和评价模式,指导教师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富有成果地创新”[1]。《报告》在序章中对“创新”一词的定义,是指在这个技术支撑的世界中,教学、学习和评价方面新的或是发生变化的理论和实践。该系列《报告》的创始人Shaples教授[2]认为,《报告》不关注正式教育中技术的应用,而是讨论新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方法。如果这些方法能够成功推广,将使得正式教育更加完善,而不是取代已有的方法。

该《报告》系列与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发布的《地平线报告》系列相比,后者主要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趋势做出预测;而前者更偏向教学问题。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地平线报告》的补充[3]。虽然立志于超越技术本身审视教学,前几年的《报告》仍更多地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开始弱化技术的影响,偏向教学本身,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大时代下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每年的《报告》均会介绍十个已初步显现,但尚未形成深刻影响的教学法,同时还会估算这些教学法可能具有的影响力水平(高,中)和开始发挥作用时间(进行中,2-5年后,4年以上)。从参加《报告》编写的团队来看,2012-2014年这三年的《报告》均由英开的教育技术研究院(IET)独立编撰,由Sharples教授领衔。英国开放大学是欧洲在创新教育领域领先的研究机构,在开放教育、学习分析和未来教育方面承担和参与了多项重大国际项目和研究课题。该机构拥有权威的研究团队,并配备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作为开放大学的研究机构,IET将教学和战研究结合,推动了该校的教育创新[4]。

自2015年开始,《报告》的编写引入了新的方式,吸收其他机构和人员参与编辑工作,但仍旧以英开IET为主。2015年,英开和美国SRI教育机构的学习技术中心合作;2016年,英开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合作,这两年的 《报告》仍旧是由Sharples教授领衔编写。2017版《报告》则由英开和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由英开的高级讲师Ferguson博士领衔编写。Ferguson博士也全程参与了2012-2016年《报告》的编写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2017版《报告》是这一系列报告的第六期。除了英开以外,2017版《报告》的另一个编撰单位是以色列海法大学网络社会学习中心 (Learning in a NetworKed Society)。该中心关注在当今以信息为基础的网络化社会中为实现公民终身学习而带来的范式转变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5]:在技术增强型社区中共享知识和理解的方法;技术增强型社区建立可共享的实践、规范和规章的途径;以及如何用技术促进各种人群的多元化学习。

由于海法大学的参与,在本期《报告》的教学法中也使用了以色列的部分案例和研究成果,由此在选题方面,凸显出和以往《报告》的不同特点。

目前,《报告》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开始有一些影响力,但远没有《地平线报告》广为人知。该报告发布以后,引起了部分中国学者的关注,将它翻译为中文介绍和推广。在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在不同场合介绍过该报告的研究成果。2015[6]和2016年[7]两份年度《报告》的全文中译版,以及2017年《报告》的摘编,均在《开放学习研究》杂志见刊[8]。此外,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还解读了2016年《报告》[9]。

二、核心思想及年度创新教学法

《报告》的第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其所关注的问题:从教育的社会需要入手,讨论了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目标;然后回顾了时代的需要,以及现代社会终身的、全方位(Life-wide)学习的趋势;编者针对要具体讨论的问题,列举了历年来《报告》中与此相关的教学法;最后还介绍了2017年《报告》的编写线索和逻辑关系,阐明了教学法之间的联系。

(一)核心理念

《报告》的编者认为,根据认识水平的不同,教育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第一个层次目标,也是最常见的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与这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相对应的是传统的、使用总结性评价的教学法。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教学组织形式,推动了非正式学习、教室以外的学习经历被主流教育认可。例如,慕课可用于促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工作环境中需要的技能。

第二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公民。比如,通过公众教育教导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以及创新者,帮助他们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公众教育通常由政府主导,关注的重点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正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但是非正规教育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历年的《报告》均涉及一些可在这些场景下使用的教学法。

第三个层次是通过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不同社群在规模和组织上有很大差异,大到基于民族或宗教形成的全球性社群,小到规模较小或非正式的学习社群;前者历史悠久且非常稳定;而后者在活动组织和教学方面更为灵活。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种社群、圈子、小组处于这两者之间,为学习者提供社交网络、信息共享和教学培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快乐、圆满的自我。这个目标与罗杰斯提倡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着共通之处[10],主张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学习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习者塑造个性,帮助学习者转变对自我的认知。教育者需要认识到“学会学习”是一切个性化教学的基础,学习是人生之旅中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

创新教学法不回避技术的作用,技术延展了教育发生作用的范围。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幼儿和青少年的事情,而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例如,无缝学习将环境、技术和活动连接为学习体验;跨界学习则利用技术建立和强化正规教育系统内的学习和系统外学习之间的联系。基于足够的资源,教育可以实现终身化,为人们在每个新阶段的新挑战做好准备。除了覆盖的时间延长到终身以外,教育也可以是全方位的——扩展到面向员工、公众、社区成员乃至每个人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

(二)年度创新教学法

围绕以上核心思想,2017版《报告》在第二部分介绍和推荐了十种创新教学法,详见表1。在此之中,2017版《报告》的编辑团队认为,已经并正在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教学法有三个:间隔学习、学习者创试科学以及开放教科书;飞跃“后真相”社会将在2-5年内开始产生影响,而其他的教学法要产生影响力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编者判断在这些教学法中,间隔学习、飞跃“后真相”社会和群际共情是将会对教育乃至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法。有趣的是,美国学者在对AACE的文献库进行统计以后,发现目前这些教学法中最热门的三个是沉浸式学习、开放教科书和间隔学习[11],这和编辑团队的判断尚有一些差异。

表1 2017年《报告》推介的十大创新教学法

从主题上看,《报告》所提到的十种教学法涵盖了三个主要问题领域:一是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能力,以及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公民的这些能力;二是探究如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12],更多讨论的是主观层面上的引导;三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助力学习。

三、让教育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2017版《报告》的主要特色,它讨论了在当今社会中作为公民的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公民的应对能力。“飞跃‘后真相’社会”,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应对互联网世界中的假新闻和伪科学;“群际共情”,引导学习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有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社群、宗教和种族问题;“学习者创试科学”,注重培养公民的科学基础,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数据探究”,教会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数据思考和工作。

创新教学法之一——飞跃“后真相”社会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我们对信息的创造和消费。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单纯来自传统媒体和官方新闻,而更多地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博客、网站和自媒体了解并关注事件。这增加了我们可获得信息的数量、种类以及信息的流动性;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不再经过权威机构把关,充斥着大量扭曲的报道、虚假的消息[13]。这种现象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指利用虚假新闻和信息泡沫,对情绪造成超过事实本身的影响。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环境,需要我们具备认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知道从哪里获取信息,哪些来源是可行的,以及如何处理互相矛盾的信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对认知的认识。“认知认识”(Epistemic Cognition)能力是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能够理解“知”和“义”的本质,评估言论有效性,并形成合理的论据[14]。这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做法帮助公民提升认知批评能力,比如,将他们暴露到冲突观点中,检验他们对事实、解释和理解的假设,帮助他们制定评估知识的策略。将其反映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向学习者展示知识的多样性,帮助学习者建立认识标准,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策略,鼓励他们反思假设、关心真相和知识[15]。

创新教学法之二——群际共情

网络空间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范畴而存在,来自于不同地域和背景的人,即便他们存在文化和种族上的冲突,也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当群体之间无法互相信任和理解时,可能会对其他群体形成负面的、刻板的印象,造成偏见,从而产生不友好甚至敌对情绪[16]。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他们可能会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焦虑。群际冲突可能会从线下蔓延到线上,把负面情绪放大和扩散。

在此类情况下,沟通、团队合作和共情等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共情是心理学的术语,是指让一个人去深入他人的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并作出相应的回应。“群际共情”活动,有助于跨群体缓解紧张情绪,为他人提供有效的支持。有研究表明,培养社交群体成员的共情能力是改善群际关系的关键[17]。“群际共情”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网络社群的管理者根据特定的需求和约束来调整学习环境。例如,一个犹太裔网络社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人物 “杰米尔”,这个人物代表了积极向上的巴勒斯坦人的形象。研究表明,引导社群成员与这个虚拟人物讨论敏感、冲突的话题并长期接触,会让犹太族群对巴勒斯坦人所经受的痛苦产生更多的共情推理和共情反应[18]。

目前,已有一些在线教学策略可用于提升群际共情能力水平[19]。比如,“共情共鸣”帮助学习者主动萌生地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共情推理”训练他们有意识地把自己代入他人角色;“共情反应”帮助他们以适当形式回应别人的请求。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对其他群体形成更为积极的看法,减少视其他群体为威胁的情绪,有利于和谐环境的构建。

创新教学法之三——学习者创试科学

“公众科学”是一类社会大众参与普及型科学研究项目的活动,能够燃起我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增进社会大众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需要具备理解和应用来自于数字媒体信息的能力,从多维度的数据来源中收集相关证据和评估证据的能力,以及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要求将覆盖到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20]。

公众科学教育可以培养这些技能,提高公众对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技巧;同时体验科学能够增加公众的科学知识,培养研究能力,促进个人发展。公众科学项目作为一项低门槛的STEM教育活动,可以赋予每个人平等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活动的机会[21]。参与公众科学,还可以转变年轻人对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2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公众参与科学活动变得更加容易,收集和分析数据更加简单。参与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多元的数据,包括图像、文本和传感器数据,并即时与其他人分享见解。诸如Spot-it和Sense-it这样的移动应用,可帮助研究项目的参与者采集加速度和光照强度等数据,使科学家和公众都参与到在线项目,为公众科学项目提供数据基础[23]。互联网还使得公众参与具有规模化,组织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变得更为方便。例如,Zooniverse这类大型互联网公众科学平台,为互联网公众科学项目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24]。

创新教学法之四——大数据探究:用数据思考

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与数据的交互形式发生着根本且迅速的变化,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大大提高了对公民的数据素养能力要求。他们需要能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描述世界,并回答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具备规划、获取、管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能力[25]。学会用数据工作和思考,以更好的适应数据驱动的社会,也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教育者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进行数据开展教育,更多地关注对数据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学习一套孤立的工具和程序。数据教育应从能够计算转向数据建模能力,培养学习者应用、评估和修改数据模型的能力。旨在提升数据素养的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跨学科的,需要学习者掌握各种技能和概念,涉及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26]。

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使用工作场所和实验室中常见的数据。诸如CODAP(见图1)和Tableau这类新型的数据探索环境或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友好的交互环境,帮助他们观察和理解大数据[27]。这些数据工具可以和具体的科学数据结合起来使用,籍此鼓励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探索,并解决自己的疑惑。例如,海洋追踪(Ocean Tracks)项目基于CODAP工具,提供了太平洋海域水生动物的生活路径数据,可以地图、表格和图表的方式可视化。学生基于这个数据探究平台,对海洋动物的迁徙的方式,以及周围环境对迁徙的影响进行探究[28],进而提升其使用数据解决问题的技能。

图1 利用CODAP平台以及其附带的数据探究海洋生物的规律

四、促使学习者更加主动学习

2017版《报告》中有三个教学法探讨了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学习者该如何更加主动地掌控自己的学习?如何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内部动机?其中,“基于内部价值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应对内在的需要,达到个人完善和社会需要的平衡;“学生主导的分析”,着重将学习分析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挂钩,有利于其对学习过程进行主动的反思和调整;“人本的知识建构社群”,则关注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将人本教育和知识建构社群相结合,有助于学习者用一种综合的、革新的方式建构知识以及认识自我。

创新教学法之五——基于内部价值的学习

学习受我们的内部价值观所左右,当它与个人的自我需要和兴趣相一致时,将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29]。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机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譬如,学习者可以参与各种在线课程,学习一门新课程,分享一本新书,掌握一种实用的家务技巧,了解一个医学常识。基于内部价值的学习者对个人成长充满期望,热衷和同学交流;同时也能关注自己的学习探索过程。这些优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形成互联网社会公民所必备的思维方式[30]。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我们想学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以及教育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一致。正规教育的课程,受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等外部价值的约束,难以和学习者的内部价值完全对应。为此,我们需要设计和开发一些教育项目,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给予他们自主选择机会,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尽可能地使其内在价值和教育系统的要求之间达到平衡。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包含海量的学习内容,具有丰富的互动形式。许多学习平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并支持个别化学习;同时,又提供了社会化学习环境,将学习者和同侪相联系。和社群中的同伴一同深入研究某个课题,能大大加深学习者对于课题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且这种能力可以较为容易地迁移到其他课题中。“知识社区及探究”(Knowledge Community and Inquiry)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混合式学习环境(见图2)。它支持教室内社交场景中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使用内容聚合工具编辑和链接内容,创建社群的知识库,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知识交流[31]。然后,系统通过评估学习者和知识库互动的结果,来调整其在社区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由此,学习者不仅对复杂的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能获得更高的内部动机[32]。

图2 知识社区及探究混合学习环境的设置(左)及场景(右)[33]

创新教学法之六——学生主导的分析

近年来,类似“学习分析”、“精准教学”这样的应用开始流行,旨在帮助教师、校长和教育部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这类工具基于学习结果和学习活动数据,可以促进教学活动和教学决策,被用来帮助学生通过测验、考试或达成可量化的能力目标。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目标通常与兴趣相关,有时内部动机比通过测验更加重要。即便在同一门课中,学习目标也是差异化的:有人希望取得优秀的成绩;另一些人更希望用最小的努力通过考试。在越来越多的非正式课程中,学习者更在意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的满足感,以及学会某项技能对生活的回报。

然而,现有的学习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区分行为和动机,也未考虑将学生的隐含态度纳入输入变量。比如,学生因为感情问题造成考试挂科和由于学习能力不足而考不及格是不同的。基于成绩或是以往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来预测学习结果,都会因为学习者的动机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造成误判,进而提供不恰当的教学服务[34]。

针对以上问题,有机构开始采用“学生主导的分析”这种更全面的技术。分析的主导方是学生,允许其选择自己的目标、学习分析方法,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此外,学生主导的分析,还可以让学习者有机会反思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从别人的经验中得益。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发并部署学术诊断报告工具(ART),用于帮助困难学生,见图3。

图3 学术诊断报告工具ART界面截图

该校还提供了GPA计算器(Grade Calculator)让学生根据当前表现和未来目标,估算自己未来的成绩;任务清单(Get Things Done)提供了由教师制定的每周计划,为学生准备课程提供任务和建议[35]。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学习分析报告卡(LARC)提供了出勤率、参与度、社交、绩效和个人信息等数据,学生可选择将哪些数据纳入报告,以及何时生成报告[36]。这些工具均可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并对其在课程学习中的努力方向和程度作出合理的决策。

创新教学法之七——人本知识建构社群

在人本知识建构社群中,“以人为本”和“理念为本”共存,并将这两者的互补作为设计目标,以求其共同发生作用。无论是在教室中面对面教学,还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或是混合式教学,人本知识构建社群都是以这两个中心指导实践,两者的方法和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教室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人本理论的交心小组组织活动;也可以通过理念为中心的方法增进知识,如,独立研究或是分组讨论。这类设计既鼓励学习者在社群中共享学习的经验,又要求学习者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实践开展学习,这使得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对其反思自我有指导作用。

知识论坛(Knowledge Forum)是一种具备集体知识分享功能的协作学习平台,可用于人本知识建构社群[37]。除了建立和分享知识的功能之外,“以人为本”的视角为知识论坛增加了新功能,帮助参与者成为更为优秀的社群成员。例如,在系统提供的个人空间中,学生可以创建页面,叙述个人经历和反思,并接受同侪评论;在集体空间中,学生可以讨论他们在协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用哪些策略解决?以及用哪些方法来达成更优的结果?

五、让技术为学习者助力

2017版《报告》中还有一部分教学法涉及新趋势如何为学习者服务,助力学习者学习。技术进步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学技术发挥作用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间隔学习”告诉我们应如何安排学习,使得记忆的效果能够最大化;“开放教科书”不仅让学生能够几乎零成本的获得教材,更是通过协同编辑课本的活动提供了看待事物的多元化视角;“沉浸式学习”通过虚拟或增强学习环境等高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难以获得的或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创新教学法之八——间隔学习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时记忆发生在几分钟内,并且过程十分复杂,不是一次性的简单关联。动物脑细胞的实验发现,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化学强化发生在学习期间,其后会继续强化,甚至是睡眠期间[38],这些连接是长期记忆的基础。而另一项对学习时人脑活动的研究是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图像(MRI),观察学习者记忆120张面孔图片时的脑部活动。结果显示:间隔学习比集中学习在面部识别相关联的大脑区域可以产生更多的活动[39]。而试图在一次学习太多内容,可能不会让大脑有时间将知识嵌入到长期记忆中,为此,实验建议在每次学习之间安排十分钟的间隔。因此,利用间隔时间学习,而不是把所有学习活动安排在一个密集的时间段内,可以使学习者记住更多内容。

英国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基于间隔学习技术的教学方案,每个教学单元由三节20分钟的课和两个10分钟的课间隔组成,并在初中生的生物课上进行了试验。在此次试验中,学生在90分钟的间隔学习中学习了生物课程第一部分的全部内容,他们的测验成绩与花了四个月在标准课程中学习的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40]。而在另一项试验中,一组学生既使用间隔学习法来准备生物考试,也同时用传统密集复习的方式准备物理考试。结果显示,生物科目的复习效果好于物理。

创新教学法之九——开放教科书

近10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一直致力于通过“开放许可证”发布公开免费的教育内容。教育公益组织通常基于共用创作许可证,许可对教育内容作各种形式的重用[41],包括混搭、重新改编、重新分发和保存等。“开放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中课本价格昂贵的问题,据测算,它能够为学生节省3/4的书费[42]。有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购买课本花销和学习绩效无关,因而,免费教科书可以降低学习者求学的成本[43]。美国弗吉尼亚的潮水社区学院(Tidewater Community College)启动了一项名为Z-degree的开放教科书项目,该项目使学生能够零成本地使用课本,成功地降低了学生获得学位的花费。

大多数开放教科书在使用方式上与现有的课本类似,它虽然成功地降低了获得学习资源的成本,但在教学方法层面未有显著创新。最近,研究者的兴趣转向了“开放”这种形式,这给教学带来的机会。开放教科书的可改编性意味着它不再是静态资源,而是动态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一部分,学习者可以编辑和修订开放教科书,这就改变了学生和知识之间原有的关系。德罗萨(DeRosa)基于WordPress网站提供开放教科书,并设计了让学生编辑课本内容的学习活动。这使得学生有机会修订教科书的文本,补充和添加新内容,提供讨论题,并添加交互视频[44]。

在另一项实验中,吉布斯(Gibbs)采用了相反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利用开放资源构建教学内容,并进一步编写成为她的课程内容。但是,上述教学法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阅读和编辑文本的能力,还要能够展示自己的观点,共同建构知识。在编辑开放教科书的学习活动中,多个作者和编者的参与会使学科的视角更加多样化,进一步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观。

创新教学法之十——沉浸式学习

沉浸式体验能够将用户带到另一种不同于实际场景的环境中,获得对环境的掌控感,加深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度。比如,在VR技术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通过化身(avatar)与其他角色交流,不受时空限制,还可以任意装扮并使用丰富的道具。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学习就是“沉浸式学习”,它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逼真的场景中,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问题,亦或在场景中训练某种技能。

沉浸式学习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空间意识和触觉等感觉器官共同作用,刺激学习者强化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记忆保持。通过虚拟世界,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探索在真实环境中无法发生的事情;还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入地参与活动,促进理解;也能够帮助他们在虚拟环境中安全地练习,从而避免对真实世界的人、设备或财产造成损坏。

沉浸式学习可以用于各种学科内容的教学活动。在医学和健康教育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沉浸式学习设备练习外科技能,并和虚拟病人交谈以强化沟通能力[45]。在历史教育中,学习者手持移动设备在某个古战场遗迹中移动,体验战斗的重演,同时可以从不同视角观察战斗场景和行动,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参与[46];在语言学习中,学生可以进入到虚拟场景中,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其他学习者或虚拟角色会话,以训练语言能力[47]。但是,虽然沉浸式学习有如此多的优势,但它也有一定的门槛,例如,学习者需要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或技术素养,而且所使用的设备和软件可能非常昂贵。

六、讨论与展望

教学法的创新具有延续性,2017版《报告》提到的教学法和前五期《报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教育发展的大场景来看,这些教学法的提出,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深受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反之,也促进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教育观念变化的具体体现。

(一)2017版《报告》中教学法所涉及的主题

在本年度的十个创新教学法中,有些在前面几年的《报告》中已被提及,但未正式出现,如,间隔学习 (2016);有些在数年前就已经成为热门,但在2017年又呈现出新思路和新做法,如,学生主导的分析是对学习分析(2013,2014)的延续和发展,还有些是往年未曾关注的领域或做法,如,群际共情。

2015版的《报告》将2012-2015年四年中出现的共40个创新教学法进行归类,划分了六个重要主题:规模、联通、反思、扩展、实施和个性化。以这六个主题为分析框架,我们尝试将2017版《报告》提到的10个教学法归类,见表2。当某个教学法可以归于多个类型时,则根据其最显著的特征归类。

“学习者创试科学”面向公民教育,而“开放教科书”可以覆盖到海量规模的人群,因此,这两种教学法属于能够促进大规模人群学习的教学法。“群际共情”可用于解决不同国家、宗教、种族的意见分歧,有效促进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归于联通类型。“学生主导分析”是学习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飞跃后真相社会”有利于学习者构建对认知的反思而促进学习,它们都属于反思类型的教学法。“人本知识建构社群”扩展了以理念为本的实践,把它和“以人为本”的策略互补,属于对现有教学法的扩展。

表2 2017年度创新教学法归类

同样,“间隔学习”利用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认知效率。“沉浸式学习”提供了逼真的环境,有利于学习者自身参与到学习中去;“大数据探究”则着重于培养使用数据思考和工作能力。这两者都强调做中学,关注学习参与和体验。最后,“基于内部价值的学习”关注学习者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可归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法。

(二)核心教育理念的变化与趋势

2017版《报告》在核心理念部分,谈到了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育观,以及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推动力。教育从满足人类社会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向如何培养优秀的公民、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方面发展;从追求对物质生产的最大化向精致的精神生活发展。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法更多在于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需要,而忽视了以人为本。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也面临着变革。我们开始真正关注个体的需要,关注如何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学习者在创试科学中合作,沉浸于新体验中;在大数据探究中学习用数据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目标。他们甚至可以为自己打造开放教科书,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对于知识体系的认知。这些教学法应用了技术革新所能促成和放大的一切可能性。

社会对于教育需求应与时俱进。一些教学法关注个人成长的需要,试图培养人们在自主学习时所需的关键技能,包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评估观点是否有效,以及形成合理结论的能力。学习者应当认识到知识是复杂、多样、基于特定视角的构建;学习者应该发展出可靠的过程和策略,以科学方法来理解世界;学习者还应该发展共情的能力,以及判断不同观点和叙事价值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要学会向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进步的行家里手求助。

(三)面向现实以促进共同发展

《报告》中的一些教学法,例如,“飞跃‘后真相’社会”,着力于解决现实社会的需要。传统的大学在人才如何适应社会方面尚未作好准备,但社会却已迫切地需要劳动者和人才具备这些关键能力。社会各界普遍认可,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新型的生存技能,包括:有效的沟通能力、好奇心、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技能已经不再仅被精英阶层掌握,而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48]。

当前,教育界对于“21世纪核心技能”,首先关注的是和数字化媒体相关的能力,这些能力已经被纳入到正规教育的范畴内[49]。然而,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合作与交流能力这些知识以外的东西,却往往为教育界所忽视。所以,教育专家应当唤起大众的注意,并且将这些内容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到课程中。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重申了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提出教育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50]。2017版《报告》也和这一指导思想相契合,其中的一大特色在于教育应从社会发展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面向全球的共同发展。无论是通过“群际共情”换位思考,缓解网络社会以及现实生活中不同社群的争端,亦或公民参与科学活动,培养社会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是为实现社会和人类共同的福祉服务。

(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

目前总体上讲,我们的教育目标,特别是正规教育阶段的教育还停留在培养优秀的劳动者上。政府部门、家长、教育机构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社会是一个由现代科技推动的世界,各行各业迅速发展,旧的规则不断被打破,新的模式不断产生。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文化、种族、地域都不再成为界限。大多数国家现有的教育体制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虽然情况正在改善,但我们的教育仍旧过分关注可以有效测评的那些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和创造力、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却因无法精确测量,而游离于各种课程标准核心之外。因而,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许无法真正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于标准化的、必修的创业课程,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创业能力[51]。2017版《报告》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分层以及终身学习、全方位学习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教学创新,改善原有教育实践中僵化的、非人本的部分。

(五)创新教学法和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

最近一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了引爆点,开始迅速而深刻的改变世界。我们的教育也开始从数字化升级为智能化。从2016年10月,美国白宫率先出台了两份 “人工智能”国家级报告[52],到2017年7月,我国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都在深刻影响着下一阶段教育的发展,不仅给教育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报告》的发布无疑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它推动着教育创新,丰富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视角和发展路径。

那么,如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新期待和新需求?面向智能时代该如何更好地促进新一代数字化学习者发展?为此,《报告》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则。工业社会的大机器生产,增强和部分替代了人的体力,人工智能的应用必定也会改变脑力劳动的方式。未来的教育需要关注人和智能之间如何适配和共赢,以及人如何强化计算机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创新创造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相应的,《报告》提到的十个教学法中有半数以上与这些能力相关。例如,学习者创试科学和创造力、社交能力相关;群际共情和社交能力相关;飞跃“后真相”社会和开放教科书与批判思维能力相关;大数据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相关;基于内部价值的学习和学生主导的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017年初国务院专门编制和发布了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53]作为十三五阶段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作出指引。《规划》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规划》还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广泛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而2017版《报告》提到的这些教育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应教育的实践者,还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17版《报告》是前五年的延续,在继续讨论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法创新以外,还能够贴近当今社会需要,解决冲突和矛盾。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该《报告》提醒我们要关注发展学生的关键技能,将他们培养成有效的学习者,提升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学会判断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环境。

[参考文献]

[1]Ferg uson R,Barzilai S,Ben-Zvi D,et al.Innovating Pedagogy 2017: Exploring New Forms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to Guide Educators and Policy Makers[EB/OL].[2018-03-19].http://www.open.ac.uk/blogs/innovating/?p=3.

[2]]Rebecca Ferguson.Innovating Pedagogy[EB/OL].[2016-04-12].https://www.slideshare.net/R3beccaF/innovating-pedagogy-60814605.

[3]Innovating Pedagogy-new Report[EB/OL].[2017-12-10].http://acreelman.blogspot.com/2017/12/innovating-pedagogy-new-report.html.

[4]IET.About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B/OL].[2018-03-27].https://iet.open.ac.uk/pages/about.

[5]LINKS.About LINKS.[EB/OL].[2018-03-27].http://www.links.org.il/en/links/about-links.

[6]M·沙普尔斯等,创新教学报告2015——探索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新形式[J].开放学习研究,2016(1):1-19.

[7]M·沙普尔斯等,创新教学报告 2016[J].开放学习研究,2017(1):1-21.

[8]丽贝卡·弗格森等,创新教学报告2017——面向未来社会需要和学习者关键技能培养[J].开放学习研究,2018(1):1-19.

[9]赵欢欢,李青.创新教学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启示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100-107+116.

[10]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Allie Alayan.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 2017[EB/OL].[2018-01-30].https://www.aace.org/review/innovating-pedagogy-report-2017/.

[12]Mike Caulfield.Web Literacy for Student Fact-Checkers[EB/OL].[2017-01-08].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post-truthteaching-coming-lecture-theatre-near-you.

[13]Mike Caulfield.Web Literacy for Student Fact-Checkers.[EB/OL].[2017-01-08].https://webliteracy.pressbooks.com/.

[14]Greene J A,Sandoval W A,Braten I.Handbook of Epistemic Cognition[M].Routledge,2016.

[15]Kiili C, Coiro J, Hämäläinen J.An Online Inquiry Tool to Support the Exploration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Literacy and Technology,2016.

[16]黄园园.群际接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17]Shapira N,Kupermintz H,Kali Y.Design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Intergroup Empathy in Online Environments[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e-Skills and Lifelong Learning,2016:225-246.

[18]Shira Makin.Can Virtual Reality Bring World Peace?[EB/OL].[2017-01-16].https://www.haaretz.com/life/MAGAZINE-can-virtual-reality-bring-world-peace-1.5486219.

[19]Unleash Your Students’ Potential![EB/OL].[2018-03-27].http://www.to-be-education.com/.

[20]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5(4):13-22.

[21]TannenbaumC.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EB/OL].[2018-03-19].https://www.air.org/system/files/downloads/report/STEM-2026-Vision-for-Innovation-September-2016.pdf.

[22]Ballard H L,Dixon C G H,Harris E M.Youth-focused Citizen Science:Examining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Learning and Agency for Conservatio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7,208:65-75.

[23]Sense-it(sensors)[Z].[2018-03-27].http://bit.ly/1oGFpw0.

[24]Zooniverse[Z].[2018-03-28].https://www.zooniverse.org.

[25]孟祥保,常娥,叶兰.数据素养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02):109-126.

[26]Finzer W.The Data Science Education Dilemma.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 Statistics Education, 2013, 7(2).

[27]Tableau is A Commercial Data Tool that Enables Paying Customers to Use Visual Analytics for Data Exploration.[DB/OL].[2018-03-27].https://www.tableau.com.

[28]Busey A, Krumhansl R, Mueller-Northcott J, Louie J, Kochevar R,Krumhansl K,Zetterlind V.Harvesting a sea of data:using authentic data to investigate marine migrations[J].The Science Teacher,2015, 82(5):44-49.

[29]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1):91-97.

[30]Zhang J,Scardamalia M,Reeve R,et al.Designs for Collective Cognitive Responsibility in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9(1): 7-44.

[31]WISE.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EB/OL].[2018-01-19].https://wise.berkeley.edu/.

[32]Ben-Horin H,Pion C, Kali Y.Designing Technology to Foster Socioscientic Reasoning by Promoting Internal Values of Learning[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2th Chais Con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Learning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The Open University of Israel, 2016.

[33]H Yotam.Future Learning Spaces in Schools:Concepts and Designs from the Learning Sciences[J].Journal of Formative Design in Learning, 2017(12):99-109.

[34]Tempelaar D T,Rienties B,Nguyen Q.Towards Actionable Learning Analytics Using Disposi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7(1): 6-16.

[35]Academic Innovation[EB/OL].[2018-03-28].http://ai.umich.edu/portfolio/academic-reporting-tools.

[36]Knox J.Data Power in Education:Exploring Critical Awareness with the “Learning Analytics Report Card”[J].Television&New Media,2017(8): 734-752.

[37]List of Resources about Knowledge Building and the Knowledge Forum[EB/OL].[2018-03-27].http://bit.ly/2wQCTgu.

[38]Fields R D.Making Memories Stick[J].Scientific American,2005(2): 74-81.

[39]Xue G,Mei L,Chen C,et al.Spaced Learning Enhances Subsequent Recognition Memory by Reducing Neural Repetition Suppression[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1(7):1624-1633.

[40]Kelley P, Whatson T.Making Long-term Memories in Minutes: A Spaced Learning Pattern from Mem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J].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2013,7:589.

[41]Wiley D,Williams L,DeMarte D,et al.The Tidewater Z-Degree and the INTRO Model for Sustaining OER Adoption[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ArchivosAnalíticos de PolíticasEducativas,2016,24.

[42]Hilton III J L, Robinson T J, Wiley D, et al.Cost-savings Achieved in Two Semesters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4(2).

[43]Shafer K.The Critical Textbook[EB/OL].[2018-03-28].http://www.digitalpedagogylab.com/hybridped/critical-textbook.

[44]DeRosa R, Robison S.Open: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s that are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 and Science [M].London,UK:U-biquity Press, 2017:115-124.

[45]Dutã M, Amariei C I, Bogdan C M, et al.An Overview of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in Dental Education[J].Oral Health Dent Manag, 2011, 10: 42-49.

[46]Priestnall G,Brown E,Sharples M,et al.A Student-led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for Augmenting the Field Experience[EB/OL].[2018-03-28].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3921038_A_student-led_comparison_of_techniques_for_augmenting_the_field_experience.

[47]Godwin-Jones R.Augmented Real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From Annotated Vocabulary to Place-based Mobile Games[J].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 20(3): 9-19.

[48]Wagner T.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Why Even Our Best Schools don’t Teach the New Survival Skills our Children Nee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M].Basic Books, 2014: 23-25.

[49]张义兵.美国的“21世纪技能”内涵解读——兼析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34(5):86-90.

[50]翁绮睿.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7,38(11):158-159.

[51]赵勇,周珊珊,王艺璇.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2]闫志明,唐夏夏,秦旋,张飞,段元美.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 《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 [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26-35.

[53]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1-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学法报告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报告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