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李思瑾
镇宁自治县正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春风十里,产业兴起。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下达后,镇宁自治县提出:14个乡、镇(街道)各打造至少1个特色种类,194个行政村每村因地制宜至少发展1个优势品种,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今年3月,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桃源村的3000亩桃园,粉色的花朵挂满了一树又一树,仿佛淡粉色的云朵降落人间,引得游客驻足流连。
桃源村风景美,百姓也富。如今,村民年均收入达9500多元。
“以前大家都种玉米和水稻,刚开始参与桃树种植的人家不多。如今,有土地处,就有桃林。桃林盛产期亩产3000—4000斤。”桃源村村主任李胜祥告诉记者,以桃源村为核心,丁旗街道正打造“万亩桃园”。
镇宁将精品水果作为“一县一业”产业,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击队”:除丁旗街道发展精品艳红桃外,以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发展火龙果种植,以六马镇、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发展蜂糖李种植,以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发展百香果种植,以马厂镇、募役镇、江龙镇为核心区发展樱桃种植,以六马镇、打帮乡为核心区发展芒果种植。到2018年年底,火龙果、蜂糖李、百香果、樱桃、芒果的种植面积分别达2.78万亩、7.5万亩、1万亩、6万亩、1.15万亩。
方向选对了,就有路可走了。接下来,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如何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镇宁自治县农业局副局长孙章和说,镇宁自治县培育新型职业项目于2017年10月申报成功,目前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2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为2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生产经营型)150人、专业技能型50人。并以简嘎、沙子、革利3个极贫乡和60个深度贫困村为主战区,重点抓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业技能型培训。
“周边的和谐村、金鸡村都来‘取经’,桃源村很多村民都成了桃树‘土专家’,还教其他村村民种植技术呢。”李胜祥骄傲地说。
“去年,安顺市政协智力支边办邀请农业专家来村里,从施肥管理、整形修剪、拉枝,到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技术措施,为我们做讲解和现场示范。”去年刚“脱贫摘帽”的桃源村村民蔡汝云很高兴,“今年我也可以教别人了”。
4月2日,惠风和畅,韦兴江两口子早早地来到地里。韦兴江用锄头翻开土,待妻子将干稻草裹着的农家肥铺上去、放上姜种,再撒上一层有机肥后,他又将土合拢封紧。
“每年清明前后就要完成小黄姜的种植。我今年准备种植4亩,之前已翻好地、刨出排水沟,这两天正加紧下种呢。”韦兴江锄完一垄土挺起身,擦拭着头上的汗水,信心满满地说,“这几年小黄姜收成还不错,每亩地可产4000—5000斤。现在种下的,农历9月就可以收了,希望今年也能有好收成,卖个好价钱。”
丁旗街道郭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小黄姜,这几日农耕正忙。
“以前我们种玉米、大豆,亩产不高、价格不好。”
“小黄姜不错的,差不多1.2元/斤的收购价,市场好还可以卖到2.5元/斤。”
村民们边干活边说。一亩地差不多有十余个工人,干一天,撒种完一亩。
“平日里务工费80元/天,这两天大家都忙,务工费就涨到了120元/天。”郭琪村支部副书记王云富说,“村民们会算呢!小黄姜刚上市的时候,价不好,村民们就不卖,挖个窖放起来,存到冬天,市场价就提上去了。”
2017年,镇宁种植小黄姜6.2万亩,产量达12.4万吨,2018年计划种植小黄姜10万亩,产业将覆盖14个乡镇街道。小黄姜的产业链也正在建设:入驻镇宁产业园区的台商合资企业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建成投产,年加工生姜2万吨,预计年产值1亿元。公司通过科技手段,提取生姜的不同成分,生产姜罐头、姜糖片、姜汁漱口液、姜汁饮料、干姜粉、姜黄素等产品,延长姜的产业链,同时,还建立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
“待小黄姜成熟,公司将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全部收购,农户种了不愁销、销时不愁掉价,农闲时还可到公司务工提高收入。”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夏应书表示。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下达后,镇宁自治县提出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图为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水洞村蔬菜基地,农民正在盖膜、起垄。(周庆子 / 摄)
走进江龙镇的蔬菜育苗大棚,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大棚内一派生机勃勃,一株株鲜嫩的蔬菜幼苗正茁壮生长。
“大棚内温度有28摄氏度以上,这为蔬菜幼苗的生长提供了一个‘五星级’的家。”贵州梓涵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涛介绍,大棚能够时刻保证种子在一个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中生长,热了,大棚上方的玻璃窗就会开启通风散热;冷了,大棚供暖系统就会启动增加温度;光照过强了,大棚的遮阳系统可让种苗免受暴晒。
“这是长毛瓜、这是短毛瓜、这是大丁苦瓜、这是青绿丝瓜……1 3种蔬菜。这是3月5日种下的、这是3月7日种下的……”江龙镇镇长郑安如数家珍。
“为什么蔬菜品种多为瓜类?”记者好奇。
“因为广东人喜欢煲汤。”郑安笑道,“不种玉米?种什么?卖给谁?于是,我们紧盯广州人餐桌,坚持以销定产,根据订单确定种植面积,老百姓才放心啊。”
今年年初,江龙镇以田700元/亩、地500元/亩的价格流转老百姓田地,第一批蔬菜种植土地2500余亩。并新建完工6个育苗大棚,共计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
村民们问:“我没地了,每年拿到几百块,我还靠什么生存呢?”
以70元/天的工资,蔬菜大棚和蔬菜种植基地每天可提供300多人次用工岗位。记者在江龙镇的田地里看到,几十个村民们正在开展翻地、起垄、覆膜等工作。“覆膜种植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地表层温度,还使得杂草无法生长,有利于蔬菜的长势,将实现增产增效。”张涛说。
郑安告诉记者:“40—45天就可以育苗成功。第一批苗将于4月8日左右下地,生长90天左右,7月份就成熟了。第二批苗6月份开始培育,7月下地,11月份又成熟一批,一年可收获两批蔬菜。”
“我们正着手建立分拣中心和冷库,预计6月底建成,蔬菜成熟后立即打包运往广州。”郑安站在蔬菜地里,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