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倩
从2002年开始,在改版的浙美版美术新教材中增设了很多陶艺课程的内容,其中以小学第三册为例,陶艺课由老教材的《巨大的恐龙》一课,变成新教材的《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大将军》、《中国彩陶》四课,相比老教材更适合于学校开展陶艺教学,这足以说明当前美术教育对陶艺教学的重视。然而陶艺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学校的十分重视,常常以“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其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许多连最基本的陶艺历史文化都不了解,更不要说陶艺高超技艺技巧的掌握。
在经过几年实践下来,我们发现小学美术陶艺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现象:课时有限、学生陶艺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单庞杂琐碎、教学目标定位过于宽泛、笼统、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活动之间缺少系统规划,没有相互递进发展的关系。
通常我们将小学划分为低段、中段、高段三个学段,其每个学段在不同的学习领域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各不相同。然学生陶艺能力的发展从最初的初步感知泥性——尝试塑形——熟练技艺——到自由创意表达,它是循环递进的过程,不是单单一节课,或是几个主题活动就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要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开展陶艺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阶段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其意义在于链接每个学生的审美感知和个性传达,从而更好的提高陶艺教学的实效。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开展层阶式陶艺教学模式呢?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一、目标分层:基于年段特点的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掌握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进行施教,同时要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优势进行培养。在陶艺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制定教学目标,提出要从各层次各阶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使各层次各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品尝到陶艺制作的快乐。
(一)低段——泥性感知,童心想象
這个年龄段的学生,刚刚适应小学生活,虽然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待培养,但是他们动作灵活,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迅速发展,不受外在因素和固有思维的困扰。在这样的时候,教师主要是引领他们进入陶艺的世界进行探索,体验陶艺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为主。
案例活动一:泥点盘筑法
泥点,它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任意变化造型,并组合成漂亮的作品(图1)。
案例活动二:泥条盘筑法
泥条,它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任意地旋转、扭曲、穿插、组合成漂亮的作品(图2)。
低段要关注学生对于陶泥的泥性感知,从材质到情绪的引导,不同泥性塑造不同的形象。如《瓶子造型》等课,学生在制作时,首先感受的是陶泥的泥性,不同湿度的陶泥柔软程度也有所不同,塑造出的形象也会有所变化。所以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多分析陶泥技巧的运用,可以用搓出的泥条,团出的泥粒将其压扁或捏细,粘合组成表达瓶子造型特征,又可以把泥条卷成圆圈状、扭成麻花状表现瓶子纹理,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制作,才会使学生作品呈现丰富性,并能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进行创造,而不是我们成年人现有的固有形象,也是一种童趣的体现。
(二)中段——技艺习得,童趣构架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陶艺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也掌握了一些陶艺的基本技能,能初步感受到陶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开始会欣赏陶艺作品的好坏,会分析自己制作陶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改进的方法。有的甚至会认为低段的作品太幼稚,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当下的作品中追求更好的表现方法。他们在造型上会希望自己制作的越来越像,越来越接近固有的物体,常常会用像不像去评价一件陶艺作品。
所以,这个时段的陶艺教学,我们要求学生把最初感受练习获得的知识,通过梳理细化变成实践有效的制作手段和方法,并逐渐灵活的运用各种技能技巧,达到一定的制作要求。
1.从捏到塑,技艺跟进
由早期自由的捏揉方法慢慢向训练塑造形体所具备的技能技巧方法推进,并运用陶艺工具进行制作(图3)。
2. 从拙到巧,思维推进
由开始笨拙的技能运用到灵活变化的运用各种技能技法,巧妙地表达陶艺作品。
3.从术到艺,情趣融进
不在满足陶艺技巧技术的表现,开始追求艺术的表达,作品呈现有思想有情趣。
(三)高段——欣赏拓维,童艺创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正迅速发展,动手能力较强了,视野的扩宽,思维的活跃,他们对陶艺的制作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技能技巧能熟练的运用,塑造能力强。这个时段的陶艺教学,教师要从多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不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应重在陶艺作品带给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
二、合作分阶:基于学生自主的团队创作
陶艺教学中,合作分阶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陶艺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的相互合作意识和不断探究意识,还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低段——情景想象微合作
低段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强调情景想象过程中的合作,是同桌的微合作,两个形象之间的情景想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合作的精神,如果一组人数过多,会造成能力强的孩子独揽,一部分学生会不投入合作中在旁观看。而选择两两合作,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并且又有一定的交流合作,他们会发现经过交流探讨出来的作品更有趣。
(二)中段——意境构架选合作
中段时,在意境的呈现中进行选择性的合作,人员的选择、场景的选择。老师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选出一位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引领整个陶艺制作的过程和目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会把其他同学的发言与自己遇到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同时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陶艺作品,初步感受陶艺合作的乐趣。
(三)高段——场景融合全合作
高段时学生小组间合作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例如,定期进行不同主题的陶艺展出,学生根据每期相关主题和特长,合作完成一个大型的陶艺展,从分工、制作、布展进行大合作的过程……大融合的合作,全班同学一个主题作品的全方位合作。
三、媒介分批:基于主题创新的多元表达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明明很好的掌握了陶艺制作的方法并能灵活的运用,但是每次他只会一味地模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呢?因为教师过于强调制作的技能技法,而在忽视了这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创新。
(一)内容精选 凸显生态
通过内容的筛选和重构,落实媒介从单一走向整合的过程。基于主题创新的多元表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从他们自身的生活出发,寻找熟悉的点切入课堂,要整合他们已经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多元表现。
如五年级中《泥娃娃》一课,我就选择了我们当地泥塑人称“烂污泥”朱吕贵的泥塑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一听到是我们自己当地的名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技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构思、塑造作品(图4)。
(二)媒材综合 彰显创意
各种媒材综合性地介入到陶艺创作中,要关注其创意地表达。在陶艺课中,除了用泥巴来表现,还鼓励要学生从生活中找媒材有机结合各种材料运用在陶艺作品中,如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段麻绳、一个纽扣等等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我们可以从媒材本身的不同质感、肌理、颜色上寻找相关联的结合点。例如,石头的粗糙与陶土细腻的对比,麻绳的肌理与陶泥质感的对比等等(图5),都能给陶艺作品增添无限创意。
(三)主题多维 展现个性
开放性的主题,可以有开放性的想象和理解,通过陶艺的语言展现对主题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表达。陶艺主题表现要给予他们自由创作的空间,发散他们的思维,制定主题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的展现,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展现自己的个性。
四、评价分层:基于成就体验的作品展示
(一)低段——解说式评价展示
低段时,学生所呈现的陶艺作品不完整也不细致,但它又具备了独特性,这一时期学生的作品中蕴含着他们的思想与活动,表现陶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愿望、期盼、快乐等心理情绪活动,蕴含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评价时,主要采用解说式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方面多途径的去解说。
(二)中段——情境式评价展示
中段学生的陶艺作品特点是由原来自由探索期向技能技巧学习期转化的一个变型期也可以称为过渡期。他们不再满足低段时对陶艺的自由揉捏造型的表现,更加追求一个主题一些技能技巧的表达,开始对比同学之间的作品谁制作的更精美更符合主题情景。情景式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有引导地利用一些主题一些形象创设出具体而生动的情景,例如布置一个小型的情景展示台,让学生评价完成的陶艺作品(图6),同时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创作的技能技法。
(三)高段——陈列式评价展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段的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都不同于低中年级阶段,技能技巧能灵活的运用,对作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他们开始渐渐地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创作探索。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评价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大型的陈列式评价展示。例如,针对学期中期或者主题节日活动,进行大型的陶艺作品展览活动,接受全体师生以及其他人的鉴赏和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总之,在层阶式小学陶艺教学模式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层教学、分阶段指导,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感受到陶艺艺术的无穷魅力,不仅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又玩又学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真正的学习快乐。让陶艺教学浓郁民族特色融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感受陶艺的艺术魅力,并逐步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
(臺州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