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雷山因雷公山得名。南猛属民族地区贫困村,全村194户755 人全部为世居苗族。土地匮乏且碎片化严重,户均两亩田分成四五块,户均两亩茶长期不管护,山区农业的高成本、低效益成为南猛人脱贫路上前行的阻力。刘为是国务院扶贫办选派到贵州省雷ft县南猛村的原第一书记。驻村以后,他围绕南猛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思路,带领村两委班子形成共识——南猛村要发展,群众要脱贫,必须瞄准人、地、钱三个制约因素,以合作社为平台,更加注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扶持,扶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扶出村两委的工作水平和带动能力,扶出一个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
南猛村成立了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由党员、村主任任理事长,全体贫困户为社员。创新党社联建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脱贫致富带动人的作用。
一是资源资产化,开展流转土地,连片种植茶叶和果树,将400亩半荒地变成了价值50万元以上的集體资产。二是资金变股金,将60万扶贫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注入到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产业、建设扶贫车间,把产业扶贫的重点放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上。三是创新产销对接,共济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认证,通过农超、农社、农旅对接等方式,带动全县农产品上行。目前,在北京5 家超市、贵阳10个居民社区实现了稳定销售。
2016年开始,南猛村多了三本小册子,一本是《精准扶贫工作手册》,每个月村里或合作社为贫困户带来的增收情况或生活改变都要在账本里登记;一本是《外出务工人员通讯录》,包含了外出村民的联系方式、村里的招商项目和扶持政策;一本是《南猛村规章制度合集》,汇编了村规民约、合作社章程、集体经济资金使用规定、奖惩制度、卫生制度等等。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工作基础,要最大程度地尊重每家每户的发展意愿,使大家自觉融入村里的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驻村的两年里,刘为先后带领组建了以小学生为主的芦笙表演队、高中毕业生为主的电商扶贫工作小组、在家妇女为主的民族手工艺组、老年人为主的农业经营组和中青年为主的特色餐饮组,并定期开展致富带头人扶贫培训。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树立脱贫光荣的正风正气, 每年年初由贫困户主动提交脱贫申请,再由村里分类制定脱贫措施,年底开展脱贫表彰。
在驻村的两年里,刘为带领合作社通过找市场、建冷链、育主体、创品牌等措施,实现稳定年收入30万元,贫困户户均现金增收超过3000元,南猛村贫困发生率由32%下降到10%,村集体经济实现由零到100万元的突破。
驻村以来,刘为在南猛村与村民一起度过了大年三十,2016年在浙江义乌与在外务工的村民度过了五一劳动节。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驻村工作,他最想说的是:“扶贫是价值观驱动的工作,对贫困群众有多少感情,就有多少收获。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央选派到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要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意义、历史意义;要会驻于心、扶于内、做于实,切实把着眼点放在贫困户上,体现党的温暖和关怀。把着力点放在集体经济发展上,体现党的号召和引领;把关键点放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上,体现党的传统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