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建设创新及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探讨

2018-05-23 10:24胡旭宇
大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工作

[摘 要]高校强化道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是提升国民综合道德素质、引领时代风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高校道德建设创新及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对完善学校建设和治理,创新发展及培养人才起着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道德建设新型人际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82-03

一、道德、职业道德定义及范畴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之服务。道德是用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促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道德也可用人的自律行为对社会生活产生约束作用。

职业道德就是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及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层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主要范畴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和前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团结互助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坚决贯彻集体主义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相互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发扬社会主义时代风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互助互利、互谅互让、平等团结、同舟共济的新型人际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有效促进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二、高校道德建设创新设想

(一) 道德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担负着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重任。高校强化道德建设,就是要发挥大学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大学校园及周边地区呈现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使大学人群率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个人综合素质素养,从而有效带动、影响周边的人群,最终达到提升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高校道德建设需要创新发展与探索,学校各级党组织可充分发挥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道德建设工作与党支部建设发展工作相结合,通过党支部工作的创新建设,对党支部完善组织建设,规范制度建设,严肃作风建设,使全体党员同志在道德建设工作的思路上有所创新,理念上有所提升,从而有效推进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使之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党支部书记作为领头人,首先必须强化自我学习意识,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思路。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全局观念,时刻以自己的正面言行影响周边的每一位同事和群众。在日常支部活动及党日活动中,要将道德建设话题巧妙引入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之中,使党员同志在党日活动中率先进行道德规范理念的学习与研讨。党支部活动可以把道德规范话题引入到党员开展的“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争先创优”等活动中,充实和丰富读书、学习及研讨内容。在新常态下,要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探索,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规划,使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更具时代性和务实性。从而使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高校道德建设创新,还可从学校党政管理机构的日常办公事务抓起。学校职能部门及院系所管理机构可将道德建设工作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机关工作职能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服务岗位人员在办理日常工作事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有效提高办事效率,逐步改变管理工作上的松散、拖拉等不规范现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

(二)道德建设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高校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将道德建设工作融入课堂教学、教改研究以及学术研讨之中,文科、商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全面地阐述道德理念的由来、完善、发展以及当代社会的正确道德观和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知识,让大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懂得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修养,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论水平。

教师在授课或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现状,并可直接或间接讲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道德意识和精神的真人真事。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风气浮躁化、人们心态休闲化的环境中,教师更有责任引导好大学生理性看待和评判周边发生的各种事件,要用自己周边发生的感人的真实事例来说服大学生,使其牢固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决心和目标,静心完成学业,脚踏实地做事;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使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成为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术交流和研讨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术团队、课题组的合力作用,利用学术及课题研讨的阶段性空隙,采用不说教,不讲空话、官话的方式,用创造性和艺术化的手法把道德规范话题巧妙融入学术交流和课题研讨之中,让参与交流和研讨的师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学习经历来感悟、验证大学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力。例如,某项学术、课题研究在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探索后获得了成功,取得了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而在如何支配和使用奖励的问题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質。有的人首先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名誉,而集体观念强的人一定会先考虑单位和全局的利益,同时,还会把奖励经费按比例用于后续研究或投入社会公益事业。高校学科带头人和课题负责人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用团队精神、集体观念来鼓励、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和责任去工作,用成果和奖励去服务社会,帮助需要关爱的群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如果高校有更多的教师和课题组、研究团队能有效地关注、践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那么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三)道德建设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高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院系党委等机构承担着大学生的学习、培养和就业等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努力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可将道德建设与大学生社团建设融为一体。学校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道德建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和校园系列文体活动等主题并入社团活动统筹布置规划,逐步落实到位,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

学校相关部门可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情况,协助学生组建多种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由辅导员负责统一管理与协调。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特长,施展才华,通過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和勤奋钻研,使学生社团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能有效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去学习、研究和探索,并使他们不断加深思考、接受思想道德建设理念及核心价值观念,从而把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建成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

三、努力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定义

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又是人们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它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们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人们最早产生的,以及最持久的人际关系就是以亲情和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断积淀历史文明结晶的同时,又传承着昔日人际关系往来被固化过的模式。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情”“面子”和“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求被剥夺,或满足需求的愿望受挫折,因而导致被孤立或被抛弃的感觉的产生。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状况总体上是和谐的,大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总体和谐状况是满意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培育人才基地的高校,一定要牢记使命,担当责任,努力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有用人才。

(二)高校构建新型人际关系设想

高校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设想: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学生培养,第三服务社会。这也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要率先做好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建设,引领全体公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社会的创新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高校教师在学术理论探索、科学试验研究的过程中,可积极发挥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培养诚信相待、团结合作、相互关心、共同提高的精神;要尊重知识和学术的严谨性,容不得虚假和浮夸作风。同时,在每年的报奖及各类成果评定中,职称高、成果多的教师应该考虑培养年轻教师参与自己的研究或报奖,将学术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建设培养好学术梯队。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督查机构,每年对学术成果进行检查,对造假的事件严肃处理,绝不护短。对勤奋、踏实、诚信做事的教师及研究人员要给予奖励和宣扬。通过学校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以及教师工作中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有效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使大学校园的学术环境风清气正。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术理论知识与道德文化修养的结合教育及传播。在教书育人中,首先告知学生要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用自己成功的亲身经历来教育、感悟学生。使学生懂得学习知识来不得虚假,使不得歪门邪道的基本原则,更不可以把拉关系、走捷径的方式用于学习上。教师在指导学生报奖、评定学生各类奖励的环节中,同样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合理的评定,绝不可以用人情、关系和面子去交换利益,破坏原则。同时,从事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强化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道德境界和修养,在学生获奖、就业和保研等重大事项的操作中,严格按规则办事,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道的侵蚀,克服人为因素带来的多种利益诱惑,尽好工作职责,本着对学生负责和对自己尽职的态度,认真、踏实地做好此项工作。学校有关部门每年可表彰一批做得好的院系或个人,不断弘扬时代正气,宣扬新型人际关系,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不断传播校园正能量,提升社会道德标准。

高校在完成学术研究、学生培养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活动。教师在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交流中,既可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研发、生产实际中,又可将管理、治理及创新理念和思路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并通过实际工作来验证新理念、新技术的可行性。学校定期派出的教师支边,干部挂职及博士服务团为大学服务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派出的各层次人员均为服务单位提供了专业知识技术上的指导和思想道德理论上的创新。同时,高校的学生实习基地也为在校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机会,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锻炼,懂得工作中团结合作,以大局为重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推进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结束语

高校强化道德建设及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任务,需要长期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学校各级领导要强化自我学习意识,有效提升思想境界,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克服固化思维,深化改革意识,创新发展规划,科学把握和统筹安排好学校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规范制定出一系列适合于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制度和新规则,并使之落到实处。高校作为知识文明的传播地,要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大学办成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家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4-36.

[2] 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3] 胡旭宇,胡欢琦.高校道德建设创新对在校学生的成长影响探讨[J].亚太教育,2015(31):172-173.

[4] 胡旭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及党员教育培训探讨[J].学理论,2016(4):177-178.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工作
寒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不工作,爽飞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选工作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