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香 王霞 张莉莉 薛鹏
【摘要】改变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需要大批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如何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是目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求特点,围绕“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岗位需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進入2000年后,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对我国的食品贸易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2002年,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从此开启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的培养。如何让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改变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推动我国食品贸易的发展,成为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岗位的需求特点,以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岗位需求及特点
随着人民健康生活意识的不断加强,食品的安全与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导致食品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王大红等通过调研分析,将食品企业岗位分为五大类,其中与食品质量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包括:食品分析检验和食品质量管理,这与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吻合,如我校本专业的毕业生超过50%就职于上述岗位。食品安全不仅是食品加工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食品卫生问题已上升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具有高素质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专业队伍是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计划所急需的。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所对应的社会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三大类:食品分析检验、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分析检验岗位职责包括:(1)对产品合理抽样;(2)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3)对检测结果数据记录并进行处理,形成检测报告;(4)对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和一起进行维护和管理。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1)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管控,确保产品质量;(2)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3)做好食品企业认证的相关资料;(4)协助新产品的开发试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依据国家或政府规定的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加工、生产、流通、销售、餐饮等相关领域进行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卫生与安全。此外,我们通过对食品企业相关部门领导人员进行访谈发现,除具备完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外,企业更希望员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沟通协作能力。因此,企业岗位需求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需要,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实践需求接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两个层次,在传统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食品分析检测技能的培养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教育部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后,各院校大多以此为专业设置依托,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突出了食品分析检测技能的培养。但在现实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的检测分析是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的一种手段和判断依据,食品质量与安全更依赖于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完善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是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也与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导性专业培养目标相符,体现教育部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宽口径”的要求。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3+1链式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能力应是“食品的分析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懂技术、会管理”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每种核心能力都设置三门核心课程支撑,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之前设置相应的专业理论支撑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管理学概论、工程制图与CAD、仪器分析。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设置高等数学II、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线性代数、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形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第一课堂理论与第二课堂实践等方面做到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横向上主要课程要设有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支撑后续技能培养的课程都要设有实践学分。纵向上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前期都要设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支撑,如食品理化检验,前期要开设食品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以专业理论指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如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专业技能大赛、食品安全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和实践创新能力;“3+1”中的“3”是指历时3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形成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框架,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1”是指历时1年综合实践,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这以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会得到升华,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过程的品质控制、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的问题,为后期岗位的胜任提供保障。“链式递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课程设置的递进性,课程前后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开课学期。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以专业实验课、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为主体的,大学生助研、科技创新基金、技能大赛等课外实践活动为辅的“多元组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过程中,要让学生早接触实践,如在大一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带领学生去企业见习,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早点接触专业相关内容,了解专业特点,便于学生对将来的学习规划;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改善实验类型,提高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设置应由基础性到专业性,由专一性到综合性,由实验室到企业实习的反复训练过程。此外,在实践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注重专业基础技能、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大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77-178.
[2]黄卫萍,杨昌鹏,农志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180):128-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