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适应研究:国外重要研究理论与模型

2018-05-23 10:24邱珊肖书成
大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邱珊 肖书成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跨地域、跨国家和跨种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使得跨文化适应研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的界定、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的介绍,以及对国外重要研究理论和模型的梳理,有助于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01-03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各行业、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跨地域、跨国家和跨种族的文化交流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模式。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摩擦,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一、国外重要研究理论与模型

跨文化适应研究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而对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的研究也是错综复杂。国外学者针对这一过程中的不同研究对象和不同研究变量,提出过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下面对研究成果显著和影响较大的五个理论进行评述。

(一)Kalervo Oberg的“文化冲击”理论

人类学家Kalervo Oberg在1954年提出“文化冲击”这一术语,意指旅居者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迷失感和伴随的焦虑感。他认为文化冲击是当个体和异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结果,如紧张和焦虑,同时也是个体由于脱离了熟知的原文化的文化和社会符号而产生了失落、混乱和无能等感觉 (Oberg, 1954, 1960)。Oberg把文化冲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蜜月期,沮丧期,适应期和稳定期。这四个阶段的变化呈“U”形曲线(见图1)。这四个阶段相互关联,但有不同特征。

图片来源:“Culture Shoc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Jin, Xiufang, 2001,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4, p. 85.

1.蜜月期。这一阶段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文化差异带来的是兴奋和好奇。这和我们所了解的文化冲击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度蜜月者、旅行者或短期商务旅行者,他们所接触的异文化通常局限于酒店、度假村、商务机构和机场等,他們与异文化并没有实质的接触和交流。

2.沮丧期。个体开始感知越来越多的失望、挫折、急躁和紧张,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可能导致抑郁、孤独、愤怒和敌对等情绪的产生。在这一阶段,个体能够找出无数的理由来讨厌或批评异文化。个体表现出典型的维护和修护型行为,目的在于帮助自我重新建立熟悉的、习惯的文化行为模式,拒绝异文化的新模式 (Wengle, 1988)。

3.适应期。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掌握了在异文化中生存的各种技能并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异文化。当个体意识到之前碰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异文化的了解,个体开始理解异文化,开始正确应对消极和负面的情绪并开始适应。

4.稳定期。个体对异文化的适应已经趋于稳定,能够灵活地处理和解决在异文化中碰到的问题。这一阶段,个体要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对异文化的有效适应意味着个人的改变,会导致发展出二元文化身份,以及在原文化和异文化中的自我的整合。

这四个阶段有序、循环地进行着。当个体在异文化中遇到新问题时,这种从碰到问题、调整自我、再到适应环境的过程是重复进行的。当个体能够自如地游走于原文化和异文化之间时,个体就完全适应了异文化以及在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二) Young Yun Kim的“压力-适应-成长”动态模型

韩国传播学学者Kim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她的“压力-适应-成长”动态模型(见图2)显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既有压力也有成长的上升过程。当压力和适应这两个元素处于一种动态的紧张下时,为了达到适应,改变就产生了。在这种方法中,各种文化冲击的反应都被视为遗传应激反应,即当个体无法恰当地满足陌生环境提出的需求时所产生的反应。压力是适应性改变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内在的、产生适应性改变的驱动力,能实现个体进入异文化后的精神层面的成长。她认为,压力、适应和成长是个体跨文化适应过程的本质。这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向斜上方移动的三元动态心理活动曲线图。这个图形不是一条光滑的直线,而是一条像螺旋似的弹簧,进两步退一步,在压力的作用下向前推进。沿着曲线前进,说明个体跨文化适应能力在提高。三个要素共同存在,相互依存。每一次当个体在异文化中碰到困难时,个体就会退缩,反过来这种退缩又会刺激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而推动个体更加适应异文化。这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只要外界的刺激存在,这个过程就会循环往复。这种模型反映出了一种如推与拉,变化与稳定,参与与脱离的辩证关系 (Kim, 2001)。

图片来源: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p.57), by Y. Y., Kim, 2001.

(三)Peter Adler的五阶段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Peter Adler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五段式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假设 (Xu, 2000)。

第一阶段——接触。当个体首次进入一种相当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在异文化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出个体对各种事物的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因为旅程短暂,个体根本没有时间感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击。第二阶段——混乱。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和兴奋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个体开始意识到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应。个体可能会感到困惑、慌张、无能或是孤独,也会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焦躁不安。而且,个体也不知道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第三阶段——拒绝。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拒绝承认文化差异,开始消极地否定自我,并做出一些消极行为,甚至对异文化产生敌意。换言之,个体对于究竟是保留原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还是融入异文化,感到犹豫和困惑。第四阶段——自律。随着个体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个体开始承认和接受两种文化的差异,开始放下之前对异文化持有的防守态度。同时,个体能够更加自如地在异文化中进行交流。第五阶段——独立。个体掌握了更多有关异文化的知识,对文化差异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严格地说,个体已经习惯了在异文化的生活。个体不仅可以在异文化中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且也能够很自如地生活。

很显然,通过重建一套稳定的文化系统来实现对异文化的适应意味着改变在原文化中形成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Adler的五段式假设在很多方面与Oberg的四阶段的文化冲击理论相似,但区别在于前者提出的第五个阶段: 个体已经达到一个更高的文化自觉程度,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异文化。

(四)John 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

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在多年对移民同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由四个模块构成的跨文化适应模型(见图3)。他指出,其他的学者都是把群体和个体因素分开来进行研究的,而在他的模型中,个人、群体和社会因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文化适应始于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又导致了群体特征的改变,如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而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经历着跨文化的个体,最终达到个体的跨文化适应。

图片来源:“A Psychology of Immigrant,” by J. W., Berry, 2001,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57, No.3, p. 618.)

在这个模型中,他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1.个体希望保持原文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身份的程度;2.个体希望发展与异文化社会成员的亲密关系的程度,以及接受异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程度。当把这两个问题进行交叉,就呈现出了一个包含四个不同区域的跨文化适应结果图,这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了个体想寻求的跨文化适应程度。基于跨文化适应的两个基本方向:对原文化身份的维持和与异文化群体关系的维持,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会产生四种基本的文化适应方式,即隔离、整合、同化以及自我的边缘化。隔离是指个体因为特意保留原文化身份而避免与异文化的密切接触。整合是指个体在保留原文化的文化身份和与接触异文化之间寻找的一种平衡。同化是指个体放弃绝大部分原文化的文化身份而采用异文化的生活方式。自我的边缘化是指个体既不想保持原文化的文化身份,也不接受异文化的文化身份。前三种都被认为是为了适应异文化而采取的策略。同化会更多地引起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整合意味着较低层次上的行为变化,而隔离策略则只会引起最低层次的文化改变。

(五)Colleen Ward的“双维度”模型

在对当代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后,在基于当代对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新西兰跨文化研究学者Colleen Ward教授和她的同事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John Berry教授的文化适应理论进行了解释。他们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即情感上的心理适应和行为上的社会文化适应(Ward & Kennedy,1994)。他们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定义不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基于这两个概念而测试得出的结果却相关,而且可共同应用于测试个体跨文化适应的程度。心理适应可用于测试个体在异文化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程度;社会文化适应可用于测量个体在异文化中学习和掌握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程度,即是否能够与异文化的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在异文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Furnham & Bochner, 1986)。

虽然在实证研究中,基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这两个概念测试得出的结果相关,但基于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的变量却不相同。第一,对这两个概念产生影响的因素不同。个体的不同性格特征,遇到的不同的生活中的巨大变故,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来自同文化社会成员的关系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对心理适应有巨大的影响;而在异文化中居住时间的长短,使用异文化语言的流利程度,对异文化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异文化中的社会成员交流的频率等因素,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更显著。第二,时间对这两个概念产生的影响不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波动。不管是心理适应还是社会文化适应,对个体而言,波动最大的时候都是当个体从原文化进入异文化的最初阶段,然后,随着对异文化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的文化障碍会逐步减少,个体的适应水平会趋于稳定,而心理适应方面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继续波动 (Ward & Rana-Deuba, 2000)。

二、结语

国外学者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对象比较广泛,研究问题和层面比较多样,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而国内学者在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对异文化中生活的国人和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跨文化交流的程度也将进一步加大,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是国人,也包括来华的国际友人,如何对待文化差异以及更加有效地适应异文化,都是我们亟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J W Berry. A Psychology of Immigrant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1(3):615-631.

[2]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704-710.

[3] 范雯,左志,张丹妮.文化适应研究综述[J].金田,2013(4):314-315.

[4] Furnham, A. & Bochner,S. Culture shock[M]. London, England: Methuen,1986.

[5] Y Y Kim. 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J]. Sage Publications,2001(1):83-86.

[6] 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7.

[7] Oberg, K. (1954). Culture shock. Indiana polis: Bobbs-Merrill Co, Inc.

[8] K Oberg.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Curare,1960(2):177-182.

[9] 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4):44-49.

[10] C Ward. & A Kennedy.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4(18):329-343.

[11] C Ward. & A Rana-Deuba. Home and host culture influence on sojourner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000(3):291-306.

[12] J L Wengle. Ethnographers in the field: The psychology of research. Tuscaloosa,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1988.

[13] 徐光興.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改进措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析
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团体辅导在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