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琳 马文涛
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何以“疯”?何以“傻”?因为演员和观众都动了真情,前者着魔于“行骗”,后者沉迷于“受骗”。与演戏一样,作文也须具有真情实感。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情感真挚,才能扣人心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因而流连不舍乃至拍案称绝。所以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那么何谓“情感真挚”?就是指文章能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没有附加感、装饰感。作文要做到“情感真挚”,写作时务必掌控好如下三个重要环节:
首先,摄取素材,提炼真情
日常生活如涓涓流水,既平淡无奇,又复杂多变,而只要有一双“慧眼”,就不难从平静的生活中发现情感涟漪。因此在摄取素材时,应当善于从中提炼真情。要想提炼真情关键要做到三点:
一是找到“动情物”。这些“动情物”,大至山川田野、天空海洋,小到花鸟草虫、书籍照片,只要能引发人的翩翩联想,激起人情感的波澜,便都可以纳于笔下;二是抓住“触发点”。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尤其是某种强烈情感的爆发,往往都有其特定的“触发点”(或者称之为“情感的兴奋点”)。它可能是某种自然场景和社会现象,也可能是突然出现的一个人或物,还可能是人的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可以紧扣其中的某一触发点,以之为媒介,抒发真情;三是升华“情感度”。只有那些纯洁高尚的情感,才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因此,文章必须杜绝平淡乏味、虚假失真、消极庸俗的情感。而对于那些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初步体验到的原始而粗略的情感,还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精心锤炼、艺术加工,使之达到符合真善美的定位,“为情造文”。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其中“动情物”自然是“西北高原的白杨树”。作者为何对它“动情”?从行文中可见,当汽车行驶在“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而又不免有些“单调”的高原上的时候,一株或三五株“傲然挺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扑入视野,他的情绪刹那间由“恹恹欲睡”而变为“惊奇地”“一叫”。这便成为“触发点”,由此引起了文章的情感抒发。于是,“白杨树”在他的眼中,其生存的环境美:西北高原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明丽而又鲜艳;其自身的形态美:笔直的干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片片向上”,树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其内在的气质美: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由树及人,驰骋联想,将一腔礼赞之情提升:“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其次,进入角色,倾注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情动而辞发”之后的产物。那如何“情动而辞发”呢?首要条件是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作者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境界,或系情于人,或注情于景,或寄情于事,或融情于理,写山则情满于山,状海则情溢于海,如此才能令读者“披文以入情”,开怀处则抚掌大笑,伤感
处则黯然涕下,愤激处则拍案而起。文坛上此类轶事
数见不鲜。汤显祖创编著名戏剧《牡丹亭》时,曾经把自己当作剧中的丫环春香,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哀伤而用衣袖掩面,大放悲声。巴金写作长篇小说《家》时,曾经屡次为主人公觉新的多舛命运而声泪俱下,以致搁下笔来久久难以续写。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先得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这正是对文学巨匠们为什么在运思行笔时那样神摇意夺、忘怀自身的最恰切的诠释。
最后,运用技法,释放真情
真挚感情的倾吐和流露,不能不讲求一定的技法。如果文章能够运用巧妙的技法,不仅能将真情释放得更加淋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其常见技法主要有三:
第一,化虚为实,凸显真情。化虚为实就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寓于客观物象之中,经由物象的触发,唤醒作者或作品人物藏在心中的某种感情,让它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描摹紫藤萝,先写“一片”:“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继而写“一树”:“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再写“一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后写“一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在作者刻意绘制的这幅繁茂而辉煌的紫藤萝图里,每一笔每一画都让人领悟到她对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社会景象的讴歌之情。
第二,刻画细节,传递真情。细节堪称文章生命的微细胞,成功的细节刻画常常能臻于“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例如朱自清在《背影》里以细腻的笔触,逼真再现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在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第三,抒情议论,点染真情。在写人、叙事、状物的基础上,适当作抒情议论,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不仅能够揭示出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状之物的本质,更可以豁然拉开读者情感的心幕。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朗士心间骤然如霹雳震撼:“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主人公的这一段抒情式的独白里,无限依恋与无比懊悔犹如江流翻滚,一泻千里!令人深切感受到有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