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地峡(isthmus)被称为“微地”。随后,汉语中有关地峡的各种名称相继出现,如峡、微路、土腰、土颈、地颈,等等。1884年,在姚文栋的译著《日本地理兵要》中,日语借词“地峡”出现了。虽然此后又出现了一些别的名称,但是最后“地峡”还是在众多词语中脱颖而出,成为汉语中用来表示isthmus的一个标准的地理学术语。
关键词:地峡,微地,峡,微路,土腰,土颈
中图分类号:G623.45;H313.9;N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2.013
Abstract: An isthmus is a narrow piece of land connecting two larger areas across an expanse of water. The Chinese name for isthmus was firstly expressed as “weidi”(微地), then as “xia”(峡), “weilu”(微路), “tuyao”(土腰), “tujing”(土颈), “xibo”(细脖) and so on, and finally as “dixia”(地峡). As a Japanese loanword, “dixia”(地峡) was firstly recorded in Yao Wendongs translation Riben Dilibingyao (Military Geography of Japan) in Qing Dynasty, and afterward “dixia” became the Chinese standard term in geography.
Keywords: isthmus, “weidi”, “xia”, “weilu”, “tuyao”, “tujing”
“地峽”(isthmus)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指海洋中连接两块陆地的狭窄陆地,是两块陆地中动植物迁移的一条通道,在生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较为著名的地峡有两个,即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前者是连接非洲和亚洲的地峡,后者是连接南北美洲的地峡,后来这两个地峡均开通了运河。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汉语中“地峡”一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它有怎样的渊源?除了“地峡”,汉语中用来表示isthmus的还有过什么别的名称?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是第一个将西方的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在他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中,我们见到了许多地理学新名词,例如纬度、纬线、经度、经线、子午线、地平线、北半球、南半球,等等[1]。此外,我们还见到“微地”一词,这应该是表示地峡这一概念比较早的一个例子。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右边有一个“总论”,其中说道:“若亚墨利加者,全为四海所围,南北以微地相联。”[2] 这里的“微地”指的就是巴拿马地峡①。 “微地”应该是拉丁语isthmus的意译。因为拉丁语isthmus源自希腊语σθμó(isthmos),而σθμó的意思是狭窄或细长的通路,同时还有颈、脖子的意思[3]。
在利玛窦之后,艾儒略(Giulio Alenio,1582—1649)用“峡”字来翻译拉丁语的isthmus。在《职方外纪》(1623)卷之四中有这样一句话:“亚墨利加,第四大洲总名也。地分南北,中有一峡相连。峡南曰南亚墨利加。”[4]“峡”原来是指两山夹着的水道[5],而艾儒略在这里是反过来用,指两水夹着的陆地。艾儒略这个“峡”字,后来蒋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在《地球图说》(1761)中也用过[6]。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的做法比较多样,他在《坤舆图说》(1674)中既沿用了利玛窦的“微地”[7], 又仿照“微地”另创了一个新词——微路:“若利未亚者,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东至西红海圣老楞佐岛,西至阿则亚诺海。即此州只以圣土之下微路与亚细亚相联,其余全为四海所围。”[7]应该说,与“微地”相比,用“微路”来翻译拉丁语isthmus更准确。
但是,不管是利玛窦,还是艾儒略、南怀仁等人,他们在使用各自的名称时,都没有做出解释,也没有描述过地峡这种陆地。一直到19世纪中期,我们才在《遐迩贯珍》(1855年第七号)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土腰者,即土颈也。其形通连两土,或长或短。考之南北亚麦里加与亚西亚、亚非里加相连接处,便可见其大概矣。”[8]212 这里的“土腰”“土颈”指的就是地峡。重要的是它对地峡这种陆地做了解释,即“其形通连两土,或长或短”。这一解释基本上将地峡的特征说明白了。
《遐迩贯珍》上的这句话,出自该刊这一期上刊载的《地理撮要》一文。据沈国威研究,《地理撮要》可以推测“为慕维廉周围的人所做,可能性较大的有伟烈亚力和艾约瑟,但是艾约瑟的文章多署名,伟烈亚力的可能性更大”[8]116。
除了上述“微地”“峡”“微路”“土腰”“土颈”这些名称外,后来还出现了许多别的词语,例如:
颈地:“火轮驿船……道经埃及之亚力山太沿海颈地苏夷士。”[9]
微壤:“阿非利加四面皆海,有微壤接亚西亚,长约二百里。”[10]
胫地:“所有陆地分为五大洲,在东半球者有亚细亚,有欧罗巴暨阿非利加;在西半球者,一曰南亚美利加,一曰北亚美利加,二洲之间有胫地毗连。”[11]
腰:“Isthmus,腰,地腰,地颈。”[12]
地腰:“Isthmus,腰,地腰,地颈。”[12] “Isthmus,土腰,地腰,地颈.” [13]
地颈:“Isthmus,腰,地腰,地颈。”[12] “巴尔堪山接于巴尔堪半岛之地颈。”[14]
狭地:“其间惟有三百里之狭地,属埃及国,地名苏尔士(又名苏以斯),形如细脖,沙多石少,无山阻隔,开之以通两海,似甚易易。”[15]386
细脖:“闻西半球于两洋间,亦有所谓细脖者,宽不过百里,倘能开之,当与地中河并埒。”[15]391-392
上述这些词语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它们应该是英语isthmus的意译。由于英语的isthmus来自拉丁语的isthmus,而拉丁语的isthmus又来自希腊语的σθμó,所以希腊语的σθμó应该是上述这些词语的源头。
此外,笔者还见到过一个按法语isthme(地峡)音译的词——伊司脱漫。这种音译词并不多见,值得一提。此词见于黎庶昌(1837—1896)的《西洋杂志》(1882)。该书第90节“欧洲地形考略”中有这样一句:“伊司脱漫有二:一为倍诺包赖兹与欧罗卜相连,曰伊司脱漫得高尔兰脱;一为克里昧与罗而豫洗相连,曰伊司脱漫得倍尔赖哥卜。”[16] 这句话里的所有音译词,均译自法语。“伊司脱漫得高尔兰脱”是Isthme de Corinthe的音译,是指希腊Peloponeso(倍诺包赖兹)半岛东北部与欧洲大陆连接的地峡②,今多译为“科林斯地峡”。“伊司脱漫得倍尔赖哥卜”是Isthme de Perekop的音译,是指Crimée(克里昧)半岛北部与乌克兰连接的地峡③,今多译为“彼列克普地峡”。
那么,“地峡”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查阅《汉语大词典》,在“地峡”条下没有给出书证[17]。一些学者对“地峡”的词源进行了考证。一般认为,“地峡”的出现大概在20世纪初。1997年,荒川清秀在《近代日中学術用語の形成と伝播——地理学用語を中心に》中指出,《新尔雅》(1903)中已经有“地峡”的用例[18]。1998年,笔者在《isthmus》一文中也指出,《世界地理志》(1902)中见有“地峡”的用例[19]。2000年,邹振环在《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中指出,在《地理学讲义》(1903)中也有“地峡”的用例[20]。
但实际上这些“地峡”的用例都晚了。因为早在1884年,在姚文栋(1853—1929)翻译的《日本地理兵要》中就已经见有“地峡”一词了。该书卷一中可见:“地峡者,陆奥有北郡峡,备中有藤户峡,肥前有谏早、爱津二峡。此条论地峡。”[21] 在这句话中,虽然没有对“地峡”一词做出解释,但它所提到的北郡峡、藤户峡、谏早峡、爱津峡,确实都是地峡。下面分别论述:1. 北郡峡:“陆奥有北郡峡”。这里的“陆奥”是日本古地名,在今本州的东北部,但其区域范围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日本地理兵要》译自日本中根淑的《兵要日本地理小志》。此书出于明治时期,当时陆奥称陆奥国,其区域范围在今青森、岩手一带。北郡峡指的就是青森北面的地峡,也就是陆奥湾东北部那块狭长的地带。2. 藤户峡:“备中有藤户峡”。“备中”也是古地名,在今冈山县境内。备中的藤户峡是指冈山县南部的藤户地区,也是个地峡。3. 谏早峡、爱津峡:“肥前有谏早、爱津二峡”。“肥前”也是古地名,其区域范围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长崎。“谏早”就是现在长崎县的谏早市,也是一个地峡。而“爱津”是长崎县的一个村,比较小,但也在地峡上。不过,在2005年它已经和野井村合并,称为“爱野町”了。
所以,《日本地理兵要》中的“地峡”确实是指isthmus。
在《日本地理兵要》之后,《清议报》也使用了“地峡”一词,如该报第三册《译中国民报》(1898):“金州半岛斗出地峡,窄而且长。”[22] 也是在1898年,《大东合邦新义》也使用了这个词,如该书“日本情况”一节有这样一句:“近年又有米国巴拿马地峡及尼加喇瓦运河开凿之举,将不出十余年而竣功。”[23]
很显然,汉语中的“地峡”(dì xiá)来自日语,它是日语词“地峡”(ちきょう)的直接借用。
“地峡”虽然在1884年的汉语文献中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从此这个词就取代了所有其他词语而“一統天下”。事实上,当时仍有其他表示isthmus的新词语不断地创造出来,例如:
海颈:“今美国欲将中美洲之一海颈集资开掘。”(1894年林乐知著,铸铁盦译《中美关系略论》)[24]④
细峡:“南北两美,细峡之东,讹称印度。”[25]
细腰:“亚美利加地分南北,中有细腰相连。”[26]
地股:“isthmian,a.Of or pert, to an isthmus, as the Isthmus of Panama.属土腰或地股,如巴拿马地股.” [27] ⑤
这四个词语也应该视为英语isthmus的意译。
在本文中提到的“地峡”之外,其他表示isthmus的18个名称后来大多销声匿迹了⑥。那么,为什么只有“地峡”脱颖而出,成为汉语中表示isthmus的一个标准的地理学术语⑦?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地峡”(ちきょう)在当时的日本已广为使用而成熟定型,并且是一个标准的地理学术语,它与“海峡”(かいきょう)组成了一对反义词:“海峡”指的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而“地峡”指的是两端连接陆地的狭窄陆地[28]。所以汉语中引入“地峡”,也能与原有的“海峡”对应,成为地理学中的一对标准术语。例如,汪嵚在《中国地理学讲义》(1904)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海峡者,水夹于两土之间,其来源去路,均与海洋相通,宽狭不等。海峡所以连结二海,地峡所以连结二陆。未开化之人,则利于地峡,而不利于海峡;开化之人则利于海峡,而不利于地峡。”[29]这里就将“海峡”和“地峡”作为一对互为反义的术语来使用了。
2.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普遍对日语词有了认同感。这也是“地峡”在汉语中能够流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微地”到“地峡”,经历了280多年,这是一部有关地峡的词语史。不过,本文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词语的探源仍任重而道远,只有假以时日,我们才能逐渐走近事实的真相。
注释
① 有学者认为,“微地”最早见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见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64页),其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的“微地”只不过是利玛窦这一名称的沿用。
② Peloponeso今多译为“伯罗奔尼撒”。
③ Crimée现在一般译为“克里木”或“克里米”。句中的“罗而豫洗”,是法语Russie(俄罗斯)的音译。
④ “海颈”曾经也用来指海峡,例如《美人演说》:“商务船由欧洲至东方,或由东方至欧洲,经苏彝士河,经马叻加海颈,必取道于非猎宾岛。”(见梁启超《清议报》第三册,横滨:清议报馆,1898年,14页阳面。)
⑤ “地股”曾经也用来指半岛,例如《续论俄日》:“高丽地股隔离西边海滨大陆不过一百二十英里。”(见梁启超《清议报》第一册,横滨:清议报馆,1898年,15页阳面。)
⑥ “土腰”一词在澳门还在使用。澳门有条道路叫“关闸马路”,它同时还叫“亚马喇土腰”,这是葡萄牙文Istmo Ferreira do Amaral的汉译。Istmo 是地峡的意思,Ferreira do Amaral(1803—1849)是1846—1849年的澳门总督。关闸马路原来是一个地峡,是澳门半岛连接珠海拱北的一条狭窄的沙堤。后来为了纪念Ferreira do Amaral,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地峡。但是除了澳门,在中国其他地方,已经很少使用“土腰”这个词了。另外,“地颈”一词也需要做一说明。这个词虽然没有在中国流行开来,但后来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在使用。在日语中,“地頚”(ちけい)可以看作“地峡”(ちきょう)的同义词,但它没有像“地峡”那样常用,而且也不能作为地理学术语来使用。
⑦ 在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学词典》中,上述18个词语均未收录,只有“地峡”一词列于其中。《地理学词典》是百余名学者合作编写的力作,多次重印,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很具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利玛窦对汉语的贡献[J].语文建设通讯,2003(74):31.
[2]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分图1.
[3] Wikipedia. Isthmus[DB/OL].(2016-12-19)[2016-12-3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thmus;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936; Onions C T.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488.
[4] 艾儒略.职方外纪[M].谢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9.
[5]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325.
[6] 地球图说[M].蒋友仁,翻译;何国宗,钱大昕,润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
[7] 南怀仁.坤舆图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九四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732.
[8] 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9]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J].上海:墨海书馆,1857,1(1): 10页正面.
[10]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J].上海:墨海书馆,1857,1(4): 2页阴面.
[11] 张德彝.航海述奇[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41.
[12] 邝其照.字典集成: 1868[M].大阪:关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学会,2013: 62.
[13] 颜惠庆,王佐廷.重订商务书馆华英字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 148.
[14] 中村五六.世界地理志[M].樋田保熙,译.上海:金粟斋,1902:3页陽面.
[15] 丁韪良,等.中西闻见录:第七号[M].北京:施医院,1873.
[16] 黎庶昌.西洋杂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95.
[17]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2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027.
[18] 荒川清秀.近代日中学術用語の形成と伝播——地理学用語を中心に[M].東京:白帝社,1997:266.
[19] 黄河清. isthmus[J]. 词库建设通讯,1998(16):53.
[20] 邹振环.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45,264.
[21] 王宝平.日本军事考察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
[22] 梁启超.清议报:第三册[J].横滨:清议报馆,1898:24页阴面.
[23] 森本藤吉,述;陈高第,霞骞,校定.大东合邦新义[M].上海:大同译书局,1898:47页阳面.
[24] 李天纲.万国公报文选[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4.
[25] 张士瀛.地球韵言[M].武昌:务急书馆,1898:20页阳面.
[26] 特社,译补.世界通史[M].上海:通社久记图书发行所,1903:1.
[27] 张谔,沈彬.新式英华词典[M].上海:中华书局,1918: 520.
[28] ウィキペディアフリー百科事典.地峡[DB/OL].(2016-04-15)[2016-12-31].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9C%B0%E5%B3%A1.
[29] 汪嵚.中国地理学讲义[M].杭州:钱塘县学堂,19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