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乐嘎 赵斌 吴灵敏
【摘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本科教育趋于大众化,地区经济社会寻求统筹发展、错位发展。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特色发展是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发挥优势、更好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考虑。分析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特色办学模式途径。
【關键词】地方 应用型本科 特色办学 办学模式
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高等教育高校不断发展,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一部分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继“211”“985工程”后,我国决定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在本科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特色发展是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更有效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向“应用型”转型有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因素影响,向“应用性”转型发展进程较缓。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上注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开展的实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的验证和补充,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效果。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对实验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高的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
第三,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比较高,他们所受的教育理论教育较多,而且没有职业技能训练经历。高校对实验教学人员重视不够,和同等学历、相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相比,实验教学人员往往地位低、待遇差,影响着实验实践课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着教育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教师的保守性使其创新意识不强。
2.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够深入
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地区积极探寻统筹发展、错位发展。作为新建地方高校,深入研究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战略对自身发展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但地方高校在研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够深入,不能切实地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人才培养。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两大抓手。但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不强,高校服务企业的水平不高,这使得在校企合作上,互相吸引度不高,能够达成校企合作的平台较少。有些企业与高校达成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合作内容很少,校企合作生气不足。没有广泛充足的合作单位,这样学校、企业和学生不能真正受益于校企合作。第二,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行地开展教学实验较少,不能根据校企合作的需要及时开展教育教学。出现校企合作与实际教育教学分离的情况。高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参观、座谈等过程简单、形式化,从而并不能解决学生职业技能锻炼的问题,毕业生适应新岗位过程仍然很慢。第三,实习生在企业实习走形式。实习生临近毕业,更关心就业问题,就业期望较高、毕业后就业紧迫度不高,使得学生和家长不重视实习环节,有些实习生不服从学校安排,自主实习或者不实习。第四,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考虑和保障,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企业缺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实习生、见习生还没有发展到高技能水平,这样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够重视大学生实习见习和实习。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办学的途径
1.积极践行“应用型”办学理念
从上世纪80年代,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的共识。国内高校也开始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改革模式。2014年,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要在明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既不是大学的降格,也不是大学理念的异化,而是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治校。确立“应用型”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必要特质,应用型与区域性、产业性等密切关联,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向。并把“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2.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机会。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与地区创新要素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的标准,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择优势专业,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挖掘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引导本科生进入创新创业领域,促进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积极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根据地方的经济增长趋势、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环境条件,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及时前瞻性地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积极配合地方新兴产业的拓展。
3.积极搭建“应用型”教育教学实践平台
(1)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第一,对现有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对外学习,结合实际,组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强化规划管理,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大精仪器设备专管共享等。第二,抓好基礎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基础实验室建设要达到对基础及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的开出要求,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用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根据特色发展学科和特色项目进行建设,争取多出成果,转化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业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质量。
(2)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项目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发挥高校优势,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通过“项目合作”,针对企业生产科研技术难题,结合专业,进行合作,这为高校创造了“应用型”项目,同时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其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意愿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充分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局面。再次,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而形成互惠互利,实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及高校多赢的“战略合作”。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创新竞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校内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和技能专长自主申请各类创业创新项目,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学生从事技术研究和创业实践的综合素质。
4.加强高校“应用型”教学能力建设
在各高校积极探寻特色发展之路的进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到了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迫于“应用型”教学能力不强而使“应用型”转型进程受阻。增强“应用型”教学能力,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建设。
(1)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着重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开设,缺少教师的课程外聘也要开设课程,避免根据现有教师水平选择课程。按照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严格完成实验教学。需要课程见习的,认真安排与课程实践内容高度切合的基地,保质保量地开展见习。专业实习,要根据学生意向选择适合地实习基地,掌握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等。创新创业是目前及今后实践教学的重点,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引领创新创业浪潮,动员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题。
(2)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和科研不能兼顾的局面。新建新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教师培养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重视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引进高学历学位的教师,并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其次,要求教师在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再次,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3)推动“应用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讨论及项目化教学等,及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学科理论与最近研究成果、社会应用水平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加大对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3.
[2]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2015,10.
[3]王耀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7,(03) :136-138.
[4]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01) :103-104.
[5]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79-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