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在目前出土的同类器物里,它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弘
4月的武汉,春山如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此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一同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结束后,莫迪发了一条微博,里面写道:“该博物馆藏有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遗物。”
给后世留下宝贵遗物,并在2400多年后,引得同为文明古国印度的总理发文赞叹的那个人。叫做曾侯乙。
1978年5月的一个凌晨,在湖北随州的擂鼓墩,一座2400多年前的古墓墓穴被考古人员打开。当墓室积水被抽干后,所有在场的人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65件大大小小的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钟架由铜人立柱和木质横粱等组成,铜人头戴圆帽,身着彩绘长袍,腰际系带佩剑,两手平托上举,像个举重运动员。
文物陆续出土。除了这套编钟。还有大量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金器等上万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出土器物里许多带着铭文。从铭文里,考古人员确认了墓主的身份叫“曾侯乙”。然而,在史籍上,却是“查无此人”。
据考古学家研究,墓中青铜架楠木主棺重达7000公斤,墓中随葬有九鼎八簋,还有编钟等礼乐器,遵照的是周代诸侯的身份。所以墓主应是诸侯无疑。“曾侯乙”就是曾国一个名叫乙的国君。
这个曾国,也是一个史籍上找不到的国家。在近百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却屡屡发现以“曾”为名的诸侯国。这道谜题,已经困扰了考古学家几十年。
近年来在湖北各地的考古发掘,慢慢解开了这道谜题。根据出土青铜器上发现的铭文。考古专家最终认定,曾国其实是“一国两名”。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随国。
周国初年,分封诸侯。其中。“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拯救过被商纣王软禁的周文王,后来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又辅佐了继任的周成王,是三朝元老,在西周的地位相当高。其后代被分封至江汉流域,就是史书上的姬姓随国。
姬姓随国,当时是周天子在南方的“代理人”,控制着铜等重要资源由南向北的运输。同时还要遏制南蛮的扩张,是整个江汉流域最大的国家。它的大致范围,以随州为中心,覆盖湖北枣阳、京山、襄阳、谷城以及河南南阳盆地以南的新野一带,尤其控制着中原进入汉水流域的“随枣走廊”。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军事要冲。
在那时,像楚国这种后世的强国,还是“群蛮”之地,其熊姓首领被周成王封为子爵,允许立国,向周天子进贡,封地只有区区50里。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对于曾国来说,也从绝对优势变为只能尽力保全自我。
曾侯乙的时代,已是战国时期。墓中出土的兵器有很多,共计4700多件,种类齐全、功能强大,足以打一场局部战争。由此可见,在那个硝烟四起的群雄时代,曾侯乙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军事能力的诸侯。
曾侯乙墓珍宝繁多,其中堪称至宝的应属曾侯乙编钟。从墓葬位置上也能有所体现,古墓分为北、东、中、西四室,编钟出土于中室,而在中室出土的其他器物,绝大部分都有身份铭文,无疑是墓主最重要的“藏宝室”。
整套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钟,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叫做镈(音同博)钟。
镈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不像其他钟那样讲乐理,而是叙述了这件钟的由来:公元前433年,楚惠王熊章专门做了这件镈钟。送至曾国。让曾侯乙永世享用。
考古专家推测,镈钟与曾侯乙编钟可能原本不是一套,下葬时被临时加了进去。从位置上说,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被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
曾侯乙生活的战国时期,楚国早已是七雄之一,称王称霸,相当强大。苏秦曾描述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而曾国国君还是个小小的侯,早已没落。强大的楚王为什么会给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阊联合蔡国和唐国,一起攻打楚国,攻破了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昭王仓惶逃走,先是到了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不主张救昭王,他只好又逃到随国,这就是“昭王奔随”。
吴王阖阊听说楚昭王已经逃到随国。立刻率兵追来。在城下,吴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随国迟早也会有那一天,你还是早点认清形势交出人来吧。
随侯坚决不肯,推托楚昭王已经逃走。不在随国。吴王看防卫森严,无奈退去。楚国援军赶到后,大败吴军。阖阊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回到吴国自立为王。阈闾也赶忙带兵回吴,楚昭王这才得以回国复位。
镈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救父之恩,楚惠王这才将如此精美的镈钟送给了曾侯乙。
在当代,曾侯乙编钟也创下了多项纪录: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
在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前,我国已经出土过数十套编钟。如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13件编钟,是能够奏出音乐的。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上面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信阳编钟演奏的。
商周时期,礼器中最重要的是鼎和钟。贵族在祭祀与宴饮时离不开编钟、编磬这类礼乐“重器”。每逢大型活动,都要演奏编钟,其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极强。“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
編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神奇的一钟双音现象,即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且互不干扰。但它对铸造技术很有要求,青铜器的鼎盛时代过去之后,就慢慢成了不传世的古乐。
史书中曾有一段记载:唐昭宗时,太常博士殷盈孙按照《考工记》记载的尺寸,铸镈钟12枚,钮钟、甬钟240枚,数量可观,规模很大,却是曲不成声,无法成调。可见当时铸钟技术已经失传。宋人沈括则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
曾侯乙墓这套编钟出土时。人们对它是否还能演奏,充满了好奇。刚一出土,专家就按捺不住好奇进行测试。因为当时编钟正在当地文化馆内向群众展览,环境很嘈杂,测音只能在下半夜进行。测试之后,专家非常激动。它的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证实了我国周代已有12声音阶,音乐家可以在5个半八度音域之间进行创作和演奏。而欧洲直到18世纪初期,钢琴才能达到同一水平。
尽管曾侯乙编钟沉寂了2400多年,仍然能发出优美的声音,但出土以来,它只被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1978年8月1日,在湖北当地举办了一场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演奏曲目有《东方红》《楚殇》《国际歌》等;第二次是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编钟被带到北京,为各国大使演奏音乐;第三次是1997年香港回归,编钟再次被特许奏响,这也是它最近一次被奏响。
华夏古国是礼乐之邦。光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120多套古乐器,有编磬、鼓、瑟、笙、排箫等,每一件,都展示着泱泱华夏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