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在下肢手术的麻醉平面与镇痛临床效果观察

2018-05-23 06:57张立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芬太尼

张立丰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福建厦门 361004

临床手术治疗中,为减轻患者痛苦,保证躯体稳定需给予麻醉处理,但如何保障快速有效且安全的镇痛效果成为研究重点[1]。在下肢手术治疗中,可选择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等方式,其中麻醉药物以罗哌卡因应用较为普遍,虽然镇痛效果好,但起效慢,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需联合其他麻醉药物。舒芬太尼具有起效快和镇痛时间长等优势,配合罗哌卡因应用在下肢手术中可保证快速起效和良好镇痛效果的优势[2]。为此,该次研究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对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在下肢手术的麻醉平面与镇痛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2例。对照组男患者34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25~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5±4.65)岁,包含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下段骨折10例;观察组男患者32例,女患者20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7±4.28)岁,包含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下段骨折11例;排除严重心脏疾病、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脊柱变形及穿刺位置感染等。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硬膜外麻醉方案,穿刺前加强生命体征检测,观察呼吸、血液、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进行穿刺,置管3.5 cm,注射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2021000,生产批号1411021,)3 mL,观察5 min若无全脊麻醉特征,则匀速注入0.75%罗哌卡因 (国药准字H20061065,2011-06-07),速度为 0.5 mL/s,剂量 10 mL;术中适当追加麻醉药物剂量。

1.2.2观察组 选择硬膜外麻醉方案,穿刺前加强生命体征检测;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穿刺置管3.5 cm,注射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若无全脊麻醉特征,则匀速注入0.75%罗哌卡因10 mL和浓度为10 μg/mL的舒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2076)10 mL,速度为0.5 mL/s;术中适当追加麻醉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镇痛持续时间;计算感觉阻滞达到平面的时间,将T12作为麻醉起始时间,记录阻滞平面到达T12、T10、最高平面的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价两组患者运动阻滞程度,采用Bromage标准,若肢体无法运动为0分,肢体上抬无法弯曲为1分;评价两组感觉阻滞程度,采用OAA/S评分标准,0~1分为挤压斜方肌有反应,2~3分为高声呼唤、轻摇有反应;4~5分为低声呼唤有反应。观察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含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程度及感觉阻滞到达平面时间分析

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达到平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分析表2可知,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3.84%)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程度及感觉阻滞到达平面时间分析(±s)

表1 两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程度及感觉阻滞到达平面时间分析(±s)

组别 镇痛持续时间(min)感觉阻滞程度(分)观察组(n=52)对照组(n=52)t值P值5.36±0.54 3.25±0.45 21.64<0.05 4.82±0.35 4.84±0.36 0.28>0.05运动阻滞程度(分)T12(min)T10(min) 最高平面(min)0.71±0.53 0.73±0.43 0.21>0.05 5.24±0.75 12.93±1.58 31.70<0.05 7.12±1.35 15.92±2.83 20.23<0.05 12.65±2.34 24.11±2.48 24.23<0.05

表2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3 讨论

针对下肢骨折相关疾病需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而手术存在创伤大、疼痛重等问题,因此在术中必须实施良好的麻醉,避免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稳定生理功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3]。临床手术麻醉药物较多,其中下肢手术以罗哌卡因应用较为普遍,该药物作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低浓度可实现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分离阻滞,高浓度可实现深度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且不会彻底阻滞内脏神经,因此术中患者仍然可能伴随牵拉痛[4]。为了保证良好的麻醉效果,在此基础上使用舒芬太尼,可增强镇痛效果,且延长镇痛时间,该药物作为芬太尼N-4噻吩基衍生物,具有选择性高、特异性高等优势,且能够对脊髓表面受体的作用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可穿透血脑屏障,阻滞神经传导[5-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达到平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3.84%)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可在进一步保证麻醉安全性的同时,延长镇痛时间,缩短感觉阻滞达到平面时间,且可获得相同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属于更有利的麻醉方法。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在下肢手术的麻醉平面与镇痛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1]李思海.硬膜外泵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镇痛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7,3(9):56-57.

[2]卢盛位,徐志远,郑小林.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对下肢骨科手术应激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6):2413-2415.

[3]王丽,郝海宁,孟扬,等.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下肢骨折椎管内麻醉前镇痛的临床效果[J].海南医学,2017,28(15):2465-2467.

[4]赵鹏鹏.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硬膜外麻醉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8):177-178.

[5]曾垂应,赖玥,李文英.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5):81-83.

[6]王刚.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股骨骨折椎管内麻醉前镇痛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2):46-47.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芬太尼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