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晰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近年来,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使得内部控制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财政部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长期以来,内部控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与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学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较多,因为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必须具有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比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中国特有的组织,因为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行政事业单位,既包括具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单位也包括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刘永泽和唐大鹏,2013)。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美国先进的内部控制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本从四个方面比较中美两国政府的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1)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的概念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全球范围内,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起到相同作用的组织则是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外的公共部门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不是为了盈利,与为了盈利而建立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最早提出并重视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可分为四个时期:初建期、形成期、建全期、完善期(王光远,2009)。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世界审计组织等国际组织也对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缪艳娟,2008)。在良好的大环境下,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已经趋于完善,可对其他国家政府的内部控制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出台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12年,财政部才颁布第一部覆盖全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仍然需要长期发展 。
(2)审计独立性
1978年,美国颁布《总监察长法》。从此,所有的联邦预算单位都设有总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审计制度得以建立(宗文龙,2012)。总监察长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共部门管理层对总监察长只有任命权,没有罢免权,反而要受到总监察长的监督;第二,联邦政府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来确保总监察长的独立性不受影响,监察长制度也得以完善;第三,公共部门管理层无权改动内审报告,也不得妨碍内审工作;第四,审计工作所需经费直接由国会拨付,不受被审计单位控制和限制。与美国独立性极强的总监察长制度相比,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强调内部审计独立性,但成效甚微。内部控制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没有像总监察长制度一样独立的审计机构,现有的内审机构作为被审计单位的一部分,其负责人都是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任命,或者由财务部门兼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都会受到影响;第二,我国还未有专门的法律强制性地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第三,内审部门经费由被审计单位拨付,缺乏经济独立性。
(3)责任主体
从宏观上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但是,各联邦机构的管理层对机构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负责,并将责任细分到个人。按照《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的规定,公共部门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承担主要的责任,起到指导作用。而内部审计人员则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建议。其他员工将内部控制要求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最高审计机关对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鉴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责任主体难以明确。在我国,单位主体即是内部控制主体。但是,拥有独立内部控制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凤毛麟角,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为落实到个体的问题,与美国发达的内控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到2012年底才出台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会计研究》为例, 2008-2017年这十年间共发表102篇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题的文章,其中10篇涉及行政事业单位领域,只占论文发表总数的9.8%(表1)。从文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较多,而行政事业单位研究较少。
表1 2008-2017年会计研究内部控制论文发表情况
企业作为营利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也远高于迫于外部压力而建立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相应地,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远多于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治理和内控相关的理论成果也远多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涵义、要素等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别,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的权力机关,相当于企业中的董事会,全体人民作为股东,行政事业单位则作为管理层,吸纳企业治理中的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结构——行为——绩效”、自我防御机制等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快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审计总署于1983年发布了第一个内部控制准则,在此之后的三十年内,陆续发布了多个会计准则和法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法律法规是内部控制实施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实践的经验又有利于法律法规的修正(唐大鹏,2014)。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法律法规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那么健全,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但是不能照搬原套,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与立法相关的部门要团结合作,勇于承担各自的工作和责任。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构,要起带头作用,其他履行受托责任的部门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要负责具体的工作。法制的健全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构建整体框架,再制定具体准则,先解决重要问题,再解决次要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内部监督系统的重要防线,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存在严重的审计弱化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审计独立性低等原因(刘力云,2007)。为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内部审计现状:首先,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人员,明确分工,将责任分担到每个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主要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觉悟。其次,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自己监督自己”是我国内部审计部门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别的地方,也是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很重要的原因。在审计部门的认识任免和资金来源都受限于被审计部门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必然受到影响。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的经验将内部审计部门划归在预算部门,这样审计部门不再是被审计单位的下属部门,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全面审计,公正客观地评价和监督被审计单位,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三,加强内部审计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迎来了很大的挑战,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最后,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借鉴美国的督察长制度,定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并向单位负责人提供审计报告,同时将审计报告予以公示,以加强社会公众及其他社会团体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督部门在整个监督过程的作用,可以有效监督制约内部控制。财政部的预算部门主要负责的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工作,预决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活动开展的起止点,强化预算控制特别是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的财政监督机构主要负责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审计部门的外部审计主要是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布,所以我国的外部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任务繁多,政府审计资源有限,只有充分利用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资源,才能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率。纪委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检查部门主要针对的是日常行政工作、政府公职人员。纪委和监察部门合同办案,更能发挥协同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加强内外部审计制度,有助于整合审计资源,形成完整的审计链,更好地规范和监督内部控制。
在立法时,应明确规定责任主体的范围、职责分工和按照分工所承担的相应的责任,特别是各管理层要明确自身的任务与职责,亲身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刘玉廷和王宏,2008)。对于破坏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合法性、资产安全性、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行为和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具体到个人,绝不能姑息任何一个人,但是也绝不能冤枉任何一个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降低风险。
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新型的信息系统可以克服主观意识带来的信息失真的问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系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打破面对面地沟通方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高效的工作目标。第二,电子政务的使用可以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墨守成规的印象,增加更多与公众交流的机会,信息更加透明化,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受到更多的监督,有利于打击腐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提高政府的声誉。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制度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内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比较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和美国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现状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得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与美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2]王光远.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评述[J].财会通讯,2009(34).
[3]缪艳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产生与演进——从制度视角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4):98-103.
[4]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5):106-112.
[5]陈菡,陈爱华.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差异分析——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3(10):178-181.
[6]GAO/AFMD-86 -14, Dec.23, 1985.
[7]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2006(12):3-10.
[8]唐大鹏.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的国际借鉴与制度创新[J].财政研究,2014(5):71-74.
[9]刘力云.论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J].审计研究,2007(3): 25-30.
[10]刘玉廷,王宏.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8(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