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层的应用

2018-05-23 06:45李少荣陈朝刚张健强宋科雄郑永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牛蹄生烃龙马

成 俊 ,李少荣 ,陈朝刚 ,张健强 ,宋科雄 ,郑永华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在涪陵礁石坝和长宁–威远地区均已取得巨大产能。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页岩气含量受页岩的有机质含量、热演化程度、储层的温度和压力影响[1–2]。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基于盆地动力学,通过开展构造演化史、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等模拟,分析油气藏的保存条件[3–4],近年来在页岩气动态研究和资源评价中有较好的运用[5–10]。

渝东南地区位于川中隆起与黔中隆起之间的凹陷褶皱带,属于上扬子准地台黔南川北地层分区,下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页岩气层,储层静态指标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页岩气勘探程度较低,页岩气资源勘探也未取得突破。本文运用PetroMod软件对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层开展含油气系统模拟,分析成藏主控因素,为页岩气的勘探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区位于渝东南秀山穹褶带,面积1 002 km2,发育除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和石炭系之外的震旦系到白垩系地层(图1)。该区已开展不同程度的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勘探和页岩气井钻探工作,已完成2口地质井(YD2、YC6)和2口预探井(YY1、YY2),其中YD2、YC6和YY2井针对五峰组–龙马溪组,YY1井针对牛蹄塘组兼探五峰–龙马溪组,该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资料(表1)。

图1 研究区构造地质简图

表1 研究区目的层页岩气地质特征

1 模拟方法

1.1 埋藏史模拟

埋藏史模拟是含油气系统模拟的基础,古地层模型受控于地层的沉积和剥蚀,基于现今的地层沉积序列,根据不同地层孔隙度演化去除压力效应,建立不同地史时期古构造模型[11–12]。研究区地层属于正常压实带沉积,宜采用回剥法模拟地层埋藏史。回剥法是根据孔隙度–深度的关系来恢复古厚度,在正常压实情况下,二者服从指数分布[13–14]:

式中, (!)是深度为z时的孔隙度,%$是地表孔隙度,*$是压实系数,#$是地层各岩性含量。

研究区地层总体分为砂岩、泥岩、灰岩和白云岩四种岩性,通过实测孔隙度校正各岩性的压实系数,结合现今的地层厚度,恢复古地层沉积厚度。渝东南地区震旦纪之后受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运动的影响,分别在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第四纪发生三期剥蚀事件,最后一期剥蚀厚度较大,剥蚀厚度为1 700~4 000 m[15]。

1.2 热演化史模拟

热演化史模拟采用地球热力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通过确定岩石热参数、大地热流、古地表温度和古水深等参数,模拟地温史和成熟度演化,并通过实测的镜质体反射率Ro校正[16–17]。结合四川盆地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的热导率研究成果[18],根据研究区地层岩性含量,确定各地层的岩石热参数;根据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恢复了各时期水深变化曲线;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550 Ma前至今的古地表温度和热流演化曲线。

1.3 生烃史模拟

根据烃源岩地化和吸附参数,选用合适的生烃动力学模型,对生烃时间、油气转化率、生烃量等进行生烃史模拟。油气转化率为干酪根转化为油气的比例;针对页岩气,还需要模拟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烃源岩参数主要包括有机碳(TOC)和氢指数(IH)。为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对目的层始TOC和IH进行恢复,选择原始IH为500 mg/g,恢复牛蹄塘组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分别为8.74%和3.68%;吸附参数根据Langmuir等温吸附实验确定;根据研究区目的层和烃源岩特征,生烃动力学模型选用PetroMod软件中与之类似的巴黎盆地土阿辛阶(对应于下侏罗统)页岩的生烃动力学模型。

2 模拟结果

2.1 埋藏史模拟结果

早寒武纪–早志留纪时期,随着水体加深,研究区由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转变为深水泥岩、页岩以及硅质页岩等沉积为主;中志留纪后过渡为缓慢沉降,以碎屑岩沉积为主,泥盆纪晚期地层整体轻微抬升剥蚀;石炭纪–二叠纪末期,早期近海湖沼演变为海水大规模进泛,晚期处于海陆交互环境,沉积浅海碳酸盐岩建造,早二叠纪末期有轻微剥蚀;三叠纪海侵加大,主要沉积蒸发碳酸盐岩建造;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研究区逐渐演变为大型内陆凹陷湖盆,发育河流湖泊相沉积;白垩纪中期至今,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致研究区大面积抬升剥蚀,几乎无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发育大量逆冲断层,形成现今的北东–北北东向褶皱构造形态。

根据埋藏史模拟结果,研究区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和侏罗纪三次快速沉积时期,沉积速率分别为51 m/Ma、39~76 m/Ma、36 m/Ma;并经历了泥盆纪–石炭纪(400~285 Ma)、二叠纪(270~260 Ma)、白垩纪–第四纪(90~0 Ma)三次剥蚀时期,前两次剥蚀厚度较小(<100 m),最后一期累积剥蚀厚度较大(YY1井剥蚀厚度3 499 m、YY2井剥蚀厚度2 144 m)(图 2)。

2.2 热演化史模拟结果

YY1井牛蹄塘组烃源岩约在 495 Ma前进入生油窗,411 Ma前进入早期生气阶段,275 Ma前进入晚期生气阶段,目前已不处于生气阶段;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约在393 Ma前进入生油窗,132 Ma前进入早期生气阶段,目前处于晚期生气阶段。YY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约在423 Ma前进入生油窗,284 Ma前进入早期生气阶段,164 Ma前进入晚期生气阶段,目前处于晚期生气阶段。YY2井比YY1井的五峰组–龙马溪组演化程度更高(图2)。

图2 单井热演化模拟结果

2.3 生烃史模拟结果

YY1井牛蹄塘组烃源岩约在521.5 Ma前开始生烃,至429.8 Ma前转化率达到50%,到238.6 Ma前接近100%;牛蹄塘组最佳生烃期在晚志留世,三叠纪已停止生烃。由于烃源岩演化成熟度较高,随着沉积压实作用,孔隙度降低,且后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导致现今保存下来的含气量较低。YY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约在427 Ma前开始生烃,414 Ma前转化率达到50%,目前转化率为99%;五峰组–龙马溪组从志留纪晚期开始生烃,三叠纪末含气量达到最大,目前在构造高部位还有继续生烃的能力,含气量以吸附气为主(吸附气与游离气比值约为5.3:1)(图 3)。

图3 单井生烃史模拟结果

3 页岩气成藏过程分析

现今页岩气含量与历史事件中生烃演化程度和构造运动有关,生烃演化为页岩气提供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则影响页岩气的保存;四川盆地内与周缘地区保存条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燕山运动中期所控制的构造变形和沉降、页岩生排烃历史、抬升剥蚀作用等差异决定。

剧烈的构造运动对于烃类保存条件的破坏,同构造运动本身一样也是幕式的,如果在生烃阶段有较长时间的构造稳定期,则随着断裂、裂缝等疏导体系的愈合,烃类又能重新聚集,新生的烃类对侵入烃源岩的水和空气(氧气难以在还原条件下长期存在,绝大部分为氮气)可以产生反置换作用,逐渐排挤出水和氮气,重新成藏。只要生烃作用仍在继续,这种“成藏—构造破坏—再成藏”的过程就会一直延续。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就是这种情况,至今仍有一定勘探潜力;而牛蹄塘组烃源岩在燕山期强烈构造运动之前就已经停止生烃,构造运动造成的大型断裂发育并切穿页岩层系,牛蹄塘组页岩气被破坏后无法重新成藏,并与氮气发生置换作用,因此出现了目前氮气成藏的现象(图4)。根据渝黔湘鄂地区大量钻井显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中氮气含量普遍很高。

4 结论

(1)本文介绍的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为页岩气成藏的热演化、生烃和保存的时空关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2)渝东南地区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和侏罗纪三次快速沉积时期,分别沉积了浅海碳酸盐岩、深水泥页岩和河流湖泊相沉积;在泥盆纪、早二叠纪和白垩纪–古近纪分别经历了三次剥蚀时期,最后一期剥蚀作用强烈。

(3)现今页岩气含量与历史事件中生烃演化程度和构造运动有关,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从志留纪晚期开始生烃,三叠纪末含气量达到最大,在页岩气“成藏—构造破坏—再成藏”的过程中仍在持续生烃,至今仍具一定勘探潜力;牛蹄塘组最佳生烃期在晚志留世,燕山期构造运动之前已经停止生烃,页岩气藏发生置换作用,导致现今含气量极低且以氮气为主。

图4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事件

参考文献

[1] 毕赫,姜振学,李鹏.页岩含气量主控因素及定量预测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33(1):160–164.

[2] 张汉荣.川东南地区志留系页岩含气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6,36(8):36–42.

[3] 石广仁.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4–39.

[4] 邢卫新,费永涛,杨永毅,等.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方法及进展[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20(6):12–15.

[5] 陶树,汤达祯,许浩,等.中、上扬子区寒武–志留系高过成熟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0):1 126–1 133.

[6] 朱传庆,饶松,袁玉松,等.川东南地区古生界主要页岩层系热演化[J].煤炭学报,2013,38(5):834–839.

[7] 曹环宇,朱传庆,邱楠生.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热演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37(6):22–32.

[8] 江强,朱传庆,邱楠生,等.川南地区热史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热演化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26(8):1 563–1 570.

[9] XIULIAN YAO,YUNPENG WANG.Assessing shale gas resources of Wufeng–Longmaxi shale (O–S) in Jiaoshiba area, SE Sichuan(China)[J].Petroleum Science& Technology,2016,34(11–12):1 008–1 015.

[10] 徐二社,李志明,杨振恒.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以 PY1井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5,37(4):494–499.

[11] OPERA A,ALIZADEH B,SARAFDOKHT H,et al.Buri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and thermal maturity modeling for the Middle Cretaceous–Early Miocene Petroleum System,southern Dezful Embayment,SW Ir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3,120(6):1–14.

[12] UNDERDOWN R,REDFERN J.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Ghadames Basin,North Africa:A two–dimensional basin–modeling study[J].AAPG Bulletin,2008,92(1):53–76.

[13] VAN SICKEL W A,KOMINZ M A,MILLER K G,et al.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sea-level estimates:backstripping analysis of borehole data,onshore New Jersey[J].Basin Research,2015,16(4):451–465.

[14] 倪斌,汤良杰,郭颖,等.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J].现代地质,2017,31(2):357–366.

[15] 曾祥亮,刘树根,黄文明,等.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与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J].地质通报,2011,30(2~3):372–384.

[16] GALUSHKIN Y I,SITAR K A,KUNITSYNA A V.Realization of the oil–generation potential in the estimated source rocks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shelf of northeastern Sakhalin:Numerical simulation[J].Geochemistry International,2011,49(1):1–12.

[17] GANJAVAR K K,JOHAN K.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lid bitumens,bitumen reflectance and kinetic modeling of reflectance:application in petroleum and ore prospecting[J].Energy Sources,1993,15(2):181–204.

[18]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等.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1 052–1 060.

猜你喜欢
牛蹄生烃龙马
龙马春风、忠义千秋
“龙马”巡游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埋藏史研究及生烃有利区预测
巴布亚盆地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牛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供给压力大 郑棉“牛蹄”难持久
农场动物大集合
环县-正宁地区长9暗色泥岩分布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湖南保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
双生 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