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

2018-05-22 13:27刘强
创作与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底层工人纪录片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和《创作与评论》杂志社去年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438多功能厅联合开展了以“电影《我的诗篇》暨‘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主持,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著名专家、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著名导演宁敬武、陈家坪等8人齐聚北大,围绕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展开了一场关于“‘底层的诗性、诗情与影像的开阔空间”的深入研讨。

《我的诗篇》是由吴晓波总策划,秦晓宇、吴飞跃共同执导,上海易腾影视文化公司等多家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也是中国首部从诗歌角度切入工人题材的纪录电影。影片纪录了乌鸟鸟、陈年喜、邬霞、吉克阿优、老井和许立志等6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工人诗人,他们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的故事。以诗言志同时,为同命运的产业工人、农民工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形成一部反映基层工人现状的现实影像。影片曾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奖、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纪录片提名等诸多荣誉。

一、题材与主题:诗歌是从异己世界里

获取尊严的方式

《我的诗篇》是我国首部从诗歌角度深入表现中国3.1亿工人斑斓命运的纪录电影,研讨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首先对影片题材的独特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做了深入探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指出该片是诗歌与电影的一次完美“联姻”,是底层写作者所怀有的诗意诗情,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达成了非常奇妙、非常有深度地结合,而这也是当代艺术发展中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现象。他认为这部电影有着人性的温度、底层生活的厚度,同时又思考探讨了诗性与现代性的矛盾、抒情的个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所以作品所反映的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诗歌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纪录片创作者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李道新教授则认为该影片是底层的存在体验、诗人的生命尊严与影者的自我拯救,以及对基于文字和影像写作的双重尊重。他认为在这一部影片当中,无论是底层的生命体验,还是诗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影者的自我拯救,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对尊严的一种描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张慧瑜则从三个维度阐述了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其一,他认为该纪录电影是一部关于当下中国的故事,它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了主流文化中看不到的另外一个中国的故事。其二,他认为这部电影是关于工人、工厂和工业的。张慧瑜认为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社会,现代文明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但是现代文化里面,怎么写工业、写工厂、写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是很少见的,生产空间恰好是资本主义文化当中不可见的黑洞。他通过分析影片片名 “铁月亮”意象内蕴,指出影片中的诗歌创作把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月亮”与工业形象“铁”结合起来的写法,不仅很有创意,而且表现了一种工业经验和工业生产的状况。其三,他认为,电影中的工人诗歌写作,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个人写作”“身体写作”, 写的是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与他们的身体相关。陈年喜的《炸裂志》从岩石的炸裂,写到身体的炸裂,这种炸裂的身体既是工人在当下工业生产制度中的状态,也是现代人精神状态心灵世界的呈现。张慧瑜认为电影这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使作品洋溢着强烈的现代主义精神。

纪录片导演、诗人陈家坪则认为该电影是诗人们通过诗歌作品去表现生活的真相或对于某种真相的理解。他认为秦晓宇导演基于个人对诗人诗歌作品的理解,带着摄像机进入诗人的生活中去捕捉片断,以还原诗歌中的意象,这儿存在着一种抵达和永远无法抵达的困境。陈家坪认为真相和理解的真相,以及理解被理解过的真相,这是影片为观众所提供的内在张力和巨大的感受性。

著名导演宁敬武则认为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的出现是近年电影创作中一个石破天惊的突破。他认为影片题材独特,以诗人和一群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工人诗人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更是绝无仅有。当大银幕展示出全球熟知的“中国制造”的背后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时,观众和时代发生了一次不期而遇的碰撞。电影让观众看到了中国高速发展背后代价的疼痛,也感受到了繁华社会最深处传来的呻吟和歌声以及他们对美好、对人性、尊严的渴求。所以宁导认为影片从题材上来说有巨大的认识价值,不管对于影视商业化的主流,还是对于艺术电影来说,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存在。

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学系主任刘强副教授则用“诗性精神”来概括该电影题材和主题的特点。他认为该电影存在的价值与艺术贡献并不在于叙述视角的新颖,也不在于独特的互联网制作与众筹放映模式,而在于它深刻的思想意蕴与对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开拓创新。它对当代中国工人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存境遇、精神世界和心灵困境的展示与呈现,以及经济巨变期人们的精神与信仰危机、贫富分化、人性异化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反省与思考使影片洋溢著强烈的“诗性精神”。 他认为该影片导演剥去诗意的外壳,将生活各种残酷的真相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使作品主题变得厚重深刻、多义难传。

皮村打工诗人小海作为打工诗人中的一员,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物、工作被拍成了纪录片,更是百感交集。电影中的工人诗歌都让其深有同感,并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归属感。影片对工人绝望和困惑感的表现让小海感同身受,小海也现场表达了对影片主创们的敬意,电影主创的悲悯情怀让打工诗人这一弱势群体有机会发声。小海认为这部电影是他们真实状态的呈现,也发出了他们灵魂里的声音。

二、影像与艺术:把为工人诗人的立言,

变为纪录片创作的立“象”

与会专家学者不仅高度肯定了影片题材的独特新颖、主题的深刻厚重多义,且对影片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运用、节奏的掌控、蒙太奇手法、音乐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高度肯定了影片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首先,影片导演秦晓宇从真相、形象、意象、大象无形四方面介绍了该片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文字性的表达转化成影像性的表达的途径与方法,即为把工人诗人的立言,变为纪录片创作的立象。

秦导谈及纪录片如何表现“真相”时,指出创作者不要用自己既有的观念刻意剪裁现实与素材,以符合我们的立场和意图,否则无法表达被摄对象心灵的真实。

其次在“形象”塑造上,秦导指出该纪录片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活生动、立体可感,除了得益于直接选择有价值的人物,人物语言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使主人公形象有万钧之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还应当归功于诗人形象、诗歌形象诗性化的呈现方式。对此,影片的音乐和字体都有了匠心独具的处理。创作者以“诗与真”为创作原则,以真诚的创作态度,撷取真实的素材,去追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时追求影片“诗性”品质,从而使影片具有了更微妙更具感染力的美学价值。

同时,秦导旁征博引论述了意象的含义及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指出《我的诗篇》使用了大量的蕴含着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意象,才使它魅力独具。

最后秦导通过对“大象无形”一词的阐释表达了主创人员创作初衷,希望影片能够表達某种大象无形的内涵,也希望观众得意不忘形,借助以电影为载体的对话,推动社会的进步。

李道新教授同样对影片把“诗的真”与“影像的真”完美结合这一点推崇备至。他认为影片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要写作,那是一种超越了对生命的普泛性的体验,或者是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空,走向内心更加久远的存在感,所以观众在他们的存在当中体会到了诗性的汹涌而出。其中他们的面容,以及他们在银幕上的一种感觉,还有伴随着银幕上出现的那些诗行,是真正把诗的真与影像的真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创作主体在努力地探讨生命的存在体验,在努力理解这些诗人的存在状态,并且努力地在维护自我尊严层面上去达到一个结果,让观众看到了有这样的一种影像、声音、文字,通过独特的结构呈现在银幕上面。所以李教授认为在这部非常具有质感的影像里,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人,还有诗歌穿透银幕力量的一种东西。在影片结构以及在文字和影像的结合方面,李教授认为达到了相当高度。

其次,李教授认为这部影片同时是影者的一次“自我拯救”。李教授将《我的诗篇》与中国其他独立影像做了横向对比后,指出该电影尽管也会有控诉,也会有哀怨,也会有各种其他情感的表达,但它是一个相当跨时空的、相当具有情感含量容纳力的作品。它在面对每一个诗人非常艰难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存困境的时候,甚至在面对诗人死亡的时候,它并没有走向所谓的“独立纪录片”,或者是有观念主义表述的纪录片那样的一种控诉和愤怒的状态,而是努力走向一种真实。对此,李教授认为这种创作理念不仅先进,且是纪录电影人自我拯救中国电影的一种方式。

陈家坪导演则从影片的结构、节奏、意象、影像语言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陈导演首先指出了影片在创作构思上首尾呼应的完整性。他分析影片一开始是皮村的工人诗歌朗诵会现场,诗人们在舞台上介绍、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勾起观众对诗歌背后诗人真实生活的好奇和关注,随之镜头把观众带入到每一个诗人的现实生活之中,由一个诗人朗诵的群体状态进入到了一个个体生命状态。而结尾是舞台灯亮起来,似乎喻示着下一个开场,而片子就结束在这样一个开场里。陈导认为影片首尾呼应,结构异常严谨。

其次,面对人物群像式作品,秦导以诗人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思维的跳跃性,来作为这部影片内在的节奏,努力探寻诗人之间的联结点。

再次,陈导演从影像语言分析了该片艺术成就,指出影片在处理诗歌语言上,有配乐、文字与画面的结合,三者各司其职,使影片成为一部影像风格独特诗意盎然的电影作品。

宁敬武导演认为影片不仅在题材上有巨大的认识价值,而且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他认为影片很好地完成了用影像来传达诗的这个美学上的挑战。影片不仅表现了诗人,也从影像上来表达诗,并使影片影像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影像完成度高,这是影片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

刘强副教授同样对影片丰富多样的电影艺术手法、讲求的构图、考究的光色、富有变化的音乐来传情达意,探求纪录片表现的各种可能,从而使影片颇具诗情画意之美,呈现出浓郁的“诗意魅力”这一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刘强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我的诗篇》跟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有着显著不同,它摒弃了纪录片常见的手提摄影、大量摇镜头、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来达到所谓的纪实逼真、原生态,相反,它大量使用蒙太奇、虚实变焦、快慢镜头等手法来丰富纪录电影的表现手段,探求纪录片表现的各种可能,用讲究的构图、考究的光色、富有变化的音乐来传情达意,表现出了对传统纪录电影的颠覆与创新。其中,刘强还重点分析了影片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指出导演摈弃了对纪录片常见的长镜头的运用,大量使用了平行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手法,从而使影片叙事清晰、图景丰富、意蕴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工人诗歌”的意义及纪录电影的

功能价值:为工人代言,为时代代言

与会专家在对影片的题材、主题、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做了全面系统的研讨后,还进一步围绕“工人诗歌”的创作意义及纪录电影的功能价值做了深入探讨并作出了肯定性评价。

秦晓宇导演首先从文学价值、启蒙价值、历史证词的价值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工人诗歌的重要意义及纪录片的功能价值。

秦导演认为工人诗歌首先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当代工人诗歌把大工业时代的打工经验带入了诗歌写作,这种题材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上是独特的,题材是具有开掘性、独创性的。他还以富士康工人诗人许立志的《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诗歌为例,指出该诗诗人只是将花生酱的生产说明书加了个标题,一份毫无个性、情感与文学性可言的产品说明书就变成了一首后现代主义的好诗,并传递出强烈而深邃的批判意识与抒情意味,由此秦导演提出了现代艺术与现代文学有很多可以共享的观念和手法这一观点。

其次,秦导演还认为工人诗歌有启蒙和自我启蒙的价值。他认为当代工人诗歌,尤其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农民工诗歌,和前两次“诗界革命”不同,雖非是由少数文化精英或叛逆者发起的,普通打工者才是中坚力量,而这更契合启蒙的真谛。

再次,秦导演认为工人诗歌有为底层立言的意义和历史证词的作用。他援引美国学者贺萧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类比出工人诗歌有为“沉默的大多数”立言的意义和证词的作用。他认为工人诗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运用的又是微妙的诗歌语言而不是直白即兴的口语,无疑更具有现实揭示力以及精神深度和思想启示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秦导演认为工人诗歌的这三重价值是跟纪录片的价值相对应。文学价值对应着纪录片的影像艺术价值,启蒙价值对应着纪录片的启蒙价值和社会意义。秦导据此认为纪录片价值是远超故事片的。纪录片更关注他者,更关注公共议题、社会问题、边缘和弱势群体、不为人知的真相等等,它以影像的方式介入,呈现方式也更客观,引起大家的思考,在不同阶层之间展开对话,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的诗篇》创作初衷也是希望观众通过这个影片触摸到中国工人的真实处境及其精神世界。

陈旭光教授在梳理了2016年中国影坛跟诗歌有关的电影作品后,指出了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出的新趋向,即诗人或诗歌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影作品的主角。对此,他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认为此种创作趋向说明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特别是电影的消费慢慢沉静下来,并有了艺术品位的思考,导演和观众都越来越喜欢追求创作一些有深度的、有精神力量的作品了。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家柯雷教授认为该部电影最大价值便在于引起和唤起了一些张力,如雅俗之间的张力、底层和高层之间暨社会阶级的张力、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的张力。

张慧瑜副研究员认为普通劳动者以诗歌的名义,被拍摄成纪录电影,这本身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有诗意的事情,因而作品便显得“很有意义”。 他认为工人写作不仅是为工人代言,更是为时代代言,为生活在现代世界的每一个人代言。

因为工人诗歌不仅仅是表现一个特定群体,更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现代人类的共同命运。他以许立志的诗歌《流水线上的兵马俑》为例,指出这些“工人诗歌”非常准确地写出观众对当下中国的感受,对时代的描述很贴切。由此,他认为“工人诗歌”写出了时代的精神,抓住了时代的本质。

宁敬武导演则认为影片中的“工人诗歌” 听到了地心深处传出的声音,听到了我们内心杂草背后心跳的声音,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我们的乡愁。所以影片让观众在经历了30年的物质狂欢之后,开始关注内心需要,听从内心的召唤,滋养了观众疲惫的心灵。在比较分析了侯孝贤、贾樟柯电影的美学风格后,宁导演指出诗意风格应该是电影人自觉的美学追求,并呼吁当代艺术创作能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诗作,或有诗性的艺术作品,进入主流消费视野,滋润观众的内心。

刘强副教授认为正是作品厚重深刻、多义难传的主题,各种蒙太奇、虚实变焦、快慢镜头、构图、音乐、光色等各种电影语汇的充分运用,才让这部影片洋溢着浓郁的诗性精神与诗意魅力,使它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录电影佳作。影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电影多种艺术风格的绽放和多种表现手法的可能。刘强认为该片对于纪录片电影创作理念的创新、对于各种艺术手法的应用都将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各位专家纷纷表达了对影片的赞美与期许,专家表示,这是一部有情怀与审美艺术的电影,是用我们的无比沉静的精神世界去感悟的电影。它让诗歌重新回到我们的现场,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借助用生命来写就的诗篇,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影片在沉重艰难的现实当中,仍然保持着自我的文化创造力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体现出了真正的正能量。专家们呼吁在古装盗墓玄幻喜剧一统天下的电影市场格局中,希望中国影坛能够涌现出更多像《我的诗篇》这样的纪实主义电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能够让观众在这样的电影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猜你喜欢
底层工人纪录片
Rough Cut
农民建筑工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