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伟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走过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也从来都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就是一篇政治立场鲜明、基本观点鲜明的宣言书和行动纲领,是一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时,特别强调了思想理论的鲜明性,指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报告还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要求、思想要求、工作要求、干部要求和党的品格等问题时,多次使用了“最鲜明”“旗帜鲜明”这样的概念。
旗帜鲜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在事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上,在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等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鲜明地表达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征。这种鲜明表达,在报告中有着全方位的体现,比如: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上,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深刻认识上,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上,体现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上,体现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上,等等。特别是体现在对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上。一句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其鲜明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娴熟运用。
仅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
报告对时代问题作出鲜明判断,深刻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时代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对当下中国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作出这样的重要判断后,报告还阐述了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即3个“意味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3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视角,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清晰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历史方位作出准确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明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現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方位上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是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继续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篇章、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在这个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对时代问题作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也就找准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定。党的十九大报告点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是历史性的。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要求我们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意义及其生命力作出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号召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还特别要求一个政党在深刻把握时代的前提下,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也作了明确的回答:一是表达继续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三是要求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时,报告强调了实现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关系,特别强调“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深入研究和分析时代问题,准确判断时代的内涵、性质、特征,并对时代进程的变化及其影响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提出与时代前进步伐相符合的奋斗目标,解答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提出解决这些课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符合时代需求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以推进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一个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向前发展等,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更是一个伟大的执政党的历史使命。
直面时代挑战并解决时代难题,体现一个执政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时代问题作出研究、分析、判断,就是一个政党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一个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都是围绕着对时代的判断展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坚定地承担起并且很好地履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责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认清时代特征,从而提出时代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传统和政治优势。当年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时代走向社会主义时代作出判断时,曾把“社会主义时代”称为“幸福的时代” “文明的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一步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恰恰印证了社会主义的幸福美好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和深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强大的生命力,表明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表明了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前景。
报告对主要矛盾问题作出鲜明的分析认识,深刻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
对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判断,是伴随着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判断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时代问题特别是时代特征作出分析、判断和把握之后,自然地特别关注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矛盾,同时决定自己的主要任务或中心工作。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时,对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深刻的分析阐述,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报告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时,主要用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变化的内涵和特征,点明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是谁,即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各是什么,也就点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聚焦点和根本着力点。
第二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变化所涉及的范围,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给党和国家带来的新任务和历史责任。
第三句话:“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决定着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以及党和国家工作的主攻目标。由此,也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句话:“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句话讲的是主要矛盾决定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发展战略,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决定我们工作的突破点和工作方法。报告特别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告诉我们抓住重点带动全局,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和突破矛盾的主要方面来促进全面工作。
这四句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既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判断,又勾勒了党和国家的工作责任、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
早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制度已經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作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在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用了三句话,即: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尽管毛泽东一年后对最后一句话提出了明确的否定,在判断主要矛盾问题上有了不同的认识,他重新作出的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与党的八大的认识相悖,所强调的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出现了偏差,但是,对这个问题应该结合这一时期他对基本矛盾的判断来研究和理解。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就是在否定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提法前后,他也不断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主张,“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并且要“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所以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在这种认识下,毛泽东提倡全党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我们的经济基础,巩固我们的政治制度,同时改革各种不合理制度。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历史的曲折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纠正了我们党在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也就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此后,在我们党的报告和一些重要文献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准确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度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在社会需求还是社会生产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显然已经不准确、不全面了。因此,必须及时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以便找准解决主要矛盾的办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鲜明的表达,对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判断,更加完善、更加准确、更加科学,也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这种鲜明和创新的表达,深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时,除了反映在主要矛盾问题上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比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以复杂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短板和薄弱环节等,因此他进一步提醒全党:“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就是我们进入新时代后仍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矛盾。这就清醒地告诉我们,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要与认识和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紧密结合起来。
报告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作用作出鲜明的表述,深刻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理论阐述上的一大亮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基于这样的鲜明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报告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思想内核,都是围绕“人民”两个字展开的。据统计,报告全篇讲到“人民”这一概念有200多次,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引人关注,比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等等。报告中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既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鼓舞全体人民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的一种宣言。这样鲜明表达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定运用和创新发展。
通观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传递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以下几个基本点: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彻底地推崇人民的历史创造者地位,把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出历史伟业,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带领全体人民脚踏实地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最好的评价尺度,全面出台能够落地的惠民举措,从而让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在发展问题上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推进我们的工作。
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就能够在各行各业各项工作中,深入群众生活、扎根人民中间、了解百姓疾苦,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从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这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人民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这种一切从人民出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工作思路,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
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而且特别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鲜明的时代观、鲜明的矛盾观、鲜明的人民观。这篇3万多字的政治报告,以环环相扣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新意迭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系统。这份报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以鲜明的态度和创新的视角,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表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由此也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