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
惠城区2018年纳入重点项目的工业项目其44宗,其中37宗列入重点建设项目,7宗列入重点预备项目,项目总投资其约407亿元。对2018年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2018年建设预期较乐观
2018年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区约50%的项目在今年进入建设期,其中:年内新动工项目9宗,约占20%;年内可完工项目9宗,约占20%;续建4宗,约占9%;其余项目按计划开展前期工作,其中:年内预计可土地摘牌项目9宗,约占21%;开展报建工作13宗,约占30%。
2、项目区域集中度较高
工业项目区域集中度较高,在水口、三栋(高新园)和马安三个镇办重点工业项目其36宗,占全区重点工业项目宗数的约80%,基本集中在我区设置的“1+4”工业同区内。
3、项目投资规模结构合理
重点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结构合理,1-5亿元的项目为我区项目的主体,约占54%,10亿元以上项目(含10亿元)约占9%,反映工业项目总体规模结构较合理,既有大项目支撑,也有小项目作为补充,充分发挥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4、高端制造业占比较大
在建重点工业项目按照行业分类,电子信息行业是我区重点工业项目的主导,几乎占据一半。利元亨智能机器人、天宝智能制造、雄韬新能源锂电、沃尔核材、几米智能北斗终端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新兴高端制造业引领我区工业转型发展。
5、项目建设现状不理想
目前全区重点工业项目按项目推进阶段分三类:动工项目12宗;已摘牌未动工项目23宗(含自购土地项目);土地未摘牌项目9宗。总体推进情况不理想,项目开工率较低,已摘牌未动工项目占52%,仅有28%的项目动工建设。
6、土地闲置面积火时问久
工业项目摘牌土地情况不乐观,闲置面积大,时间久。全区已摘牌未动工工业项目23宗,未动工土地面积约973万平方米;已动工项目12宗,已动工土地面积仅约256万平方米(去除生态同项目74万平方米用地);未摘牌的9宗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7 4万平方米。全区重点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率总体不高,摘牌未动工土地面积占约50%,已动工项目土地面积仅占约18%,未摘牌项目用地占32%,影响项目推进。
土地利用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闲置时间久,已摘牌企业中,长时间未动工的项目较多,13个通过拍卖获得建设用地的项目中,截止2018年3月,摘牌后超过12个月未动工建设的项目有11个,并且有3个项目超过24个月未动工建设,最长的达到48个月。
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责任主体不明
重点工业项目基本落户在工业园区内,“1+4”工业园区的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高新园管委会和各镇办各自为战,除中心区外,其他园区开发、项目建设和服务等由各镇办自主推进,无法整合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而同时各镇办又缺少熟悉工业项目建设全流程的专业人才,造成园区建设问题重重,进度缓慢。
2、征地工作困难较多
今年全区重点工业项目中9宗需要挂牌,其约57.4万平方米,但是征地工作进展较慢,面临的困难较多:一是今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影响项目用地报批;二是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短缺,购买指标成本高,造成土地供应成本剧增,财政压力增大,无法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影响项目进展;三是征地相关配套文件滞后,《惠州市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惠府【2017】189号)颁布之后,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尚未制定下发,影響了征地拆迁的进度。
此类问题涉及的项目有4宗,占约9%。
3、土地清场进展缓慢
已摘牌项目中,土地清场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导致项目无法清场交地,项目勘探、设计以及报建等工作无法开展,个别项目甚至发生村民阻工等极端情况。
此类问题涉及的项目主要有8宗,占约18%。
4、项目报建手续繁琐
工业项目规划报建基本在市直部门,导致区工业项目报建缺少主动权.项目报建日寸间长、变数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项目需要调整规划,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二是一些项目用地区域缺少总规或详细性控制规划,导致项目无法报建。
此类问题设计的项目主要有4宗,占约9%。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高新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滞后,三栋中心园、水口园区和马安园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同时又缺少统一规划,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耍逐一协调处理项目水电等问题,导致建设进展不畅。涉及此类问题的项目主要2宗,占约4%。
6、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项目方、责任镇办、职能部门等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通,导致项目遇到的一些问题在项目建设后期才暴露出来,不能做到预估预判,并将问题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规避解决,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展。涉及此类问题的项目主要有2宗,占约4%。
三、工作建议和意见
1、明确主体,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
重点工业项目基本落户在“1+4”工业园内,为加快工业项目落地建设,要加强统等,以“1+4”工业园为重点,明确工业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工业园区建设开发的责任主体,要从同区规划、产业布局、征地拆迁、土地招拍挂、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各方面统等协调,实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2、落实责任,组建项目建设团队
工业项目的业主对于规划报建等办事流程不熟悉,建议全区组建重点工业项目服务团队,全程保障项目落地建设。首先项目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为每宗工业项目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作为责任人,组建一个服务队伍,全程跟踪项目建设;其次充分利用首席服务官等平台,统等发改、科工信、商务、规划、国土、招商、环保、消防等各职能部门,明确重点项目服务责任人,定岗定责,完善一个服务团队;此外并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提升服务团队的专业水平。
3、实千快办,提高项目服务能力
重点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耍按照“实干快办年”的相关要求,主动作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各项目责任单位要负总责,明确项目责任人,主动对接项目方,全面统等项目落地建设;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项目责任部门耍主动对接服务项目,各审批部门要为重点项目开“绿色通道”,对于审批权限在市直部门的,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协调上级部门,加快项目规划报建进程。
明确每宗项目的建设时限,倒排工期,定期召开项目分析会,分析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对疑难问题及时上报,防止推诿拖延。
4、多管齐下,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为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需要加强项目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首席服务官、重点项目工作微信群、部门联席会议等平台,达到项目建设各方信息互通共享,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预研预判,把问题化解在项目建设初期,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5、管办分离,创新园区建没模式
建议工业园区的管理和建设开发职能分离,参考苏州工业园、大亚湾石化区等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园区管委会行使日常管理职能,负责园区的产业规划、征地拆迁等行政职能和日常管理职能;区属国有企业负责园区开发建设,例如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建设、优质项目投资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性,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尤其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园区基础设施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前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气以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为项目的落地提供基础保障。
6、敢于担当,解决项目疑难杂症
一些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影响项目的进展,但是又缺少相应的政策,导致项目久拖不决,比如项目征拆、清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政策外的问题。各相关单位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积极想办法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同时建议区政府设置专项调节资金,解决项目建设过程尤其是征拆清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加快项目落地建设。
7、腾笼换鸟,盘活低效工业土地
工业用地相对比较紧缺,但是同时又存在大量的利用效率较低的工业土地,例如:企业破产或者司法处置的工业用地;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批而未建、未按照合同约定开发建设的工业用地等。针对上述工业用地,建议采取依法收回、协议收回、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盘活土地,达到土地高效利用、产业升级等目的。
8、加强监督,全程参与项目督导
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责任单位、业主单位的督导,全过程参与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特别是项目征地拆迁、清场、报建等工作过程;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通过督查来倒适加压,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加速向前推进;要蕾于在督查中发现问题,特别是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确保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妥善得到解决;要掌握重点建设项目的动态,及时通报有关倩况。
区域环境治理是区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环境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能否朝向一个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层面的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参与主体单一,行政边界分割等等,使得京津冀环境治理的效果不佳。因此,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面前。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针对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的法律机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