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行记

2018-05-22 15:35肖尧
四川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柏蜀道柏树

肖尧

清代诗人乔钵作过一首《翠云廊》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剑门路,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古“剑门蜀道”。蜀道是古代贯通南北、连接秦蜀、牵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道路。其北段即陕西汉中以北的秦岭中有4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南段即汉中至成都的大巴山脉中有3条,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另有第8条著名蜀道则是沟通甘肃和四川的阴平道。

剑门蜀道是金牛道的核心路段,堪称当今世界第一历史大道。据史载,古“剑门蜀道”早在战国以前就已基本形成,比古“罗马大道”早上百年。若按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大规模扩建算起,则比古“罗马大道”早30年。

尤为可贵的是,罗马大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这些蜚声中外的历史古道,虽景致璀璨、风情各异,但道路本身却已经被湮没在风沙、荒草、新路之下,更多存在于传说之中……而剑门蜀道,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风化和破坏,但还有很多路段依然存留着原本的形态,至今都在使用。剑门蜀道是现存世界上开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交通遗存,被誉为“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三百行程十万树”,说的就是剑门蜀道上的翠云廊。它以剑门关为中心,东北至昭化为北段,东南到阆中为南段,西南去梓潼为西段,绵延300余里,遮天蔽日,宛然如廊,呈带状“人”字型分布。廊中古柏夹道,苍翠葱茏,青石铺路,跨涧越沟,连绵不断,远远望去,如一带翠云缭绕山峦,像一条苍龙逶迤山间,蜿蜒蟠绕。

翠云廊,古蜀道上最美麗的路段,剑门蜀道最精华所在,溢彩流辉,秀贯古今。猛然想起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古柏是翠云廊的精髓。千年古柏不足为奇,然而,像翠云廊这样由近万株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缠山绕岭,气势磅礴,历经千年沧桑仍浑然一体、生机盎然者,实属世界罕见。

沿108国道南行,出剑门关镇,蜿蜒的盘山道两边,偶有苍松古柏从车窗外掠过,先是一株、两株、三株,越往上走,密密麻麻,莽莽苍苍,竟成了一条翠绿长廊、幽凉古道。翠绿涌满双眼,犹如翡翠滴露,绿得眼凉,翠得心幽。

这就是翠云廊景区。剑门蜀道上古柏群保持得最好、最为密集、最方便参观的地方。现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剑门蜀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之一,也是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景区古蜀道石板路前行。古柏整齐列阵,高耸威严,郁郁葱葱,逶迤千折。风从树梢轻轻飘落,滴在脸上,凉凉的,一株株古柏漫不经心地在眼前伸展开来——

“剑阁柏”,全世界独此一株。据林业机构和专家考证,这树大约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2300余年,其树干似松,枝叶似柏,果实大于柏果又小于松果,既像松又似柏,两棵树毫无痕迹地结合成一个浑圆的树身,情意缱绻,缠缠绕绕,竟让人也柔和起来。特别是果子落地不能再生,被认定为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公布为三级保护树种,可谓稀世珍宝。

“帅大柏”,因朱德元帅解释四川方言玩笑而得此美名。1963年,朱德委员长在翠云廊视察,向导介绍说:“前面还有一株帅大的树。”随行人员不解,朱委员长就解释说:“我不是元帅吗?就像我这么大的一株树,表示最大。” 大家发出一阵风趣欢乐的笑声。“帅大柏”高29米,材积34立方米,树龄2500余年,8人手牵手才能合围。树干挺拔,英姿飒爽,它是翠云廊北段最大的古柏。

“阿斗柏”,最不成型的歪脖子柏树。这树断肢屈体,半边树干已残成一空洞,据说是愤怒的民众所烧。相传蜀后主刘禅降魏后,在被解赴洛阳途中,见三叔张飞所植柏树,羞愧难当,悲痛欲绝,惊动苍天下起暴雨,刘禅便于树洞躲雨。那枝干半是忏悔半是倔强,硬将剩余的枝柯插向云霄。

“夫妻柏”,情投意合鸳鸯柏。两株古柏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相依相偎,沐着唐时的风,浴着明时的雨,枝叶轻轻地摆动就会彼此明白心意。

翠云廊南段,龙源镇古驿道上还有株“古柏王”,根围12米,树高39米,树冠直径40余米,比被称为中国柏树之父的陕西黄陵“轩辕柏”根围还多出两米,树高多出十几米。凉山乡东北的古驿道上有株“半边柏”,在树身5米处枝叶分成两半,南边的枝叶是普通的油心柏,而北边的枝叶却全是扁柏。清凉桥处有株扁形古柏,高20米,树冠直径30米,树干3米处兀然生出无数枝条,便没有了主干,也没有主干被人为破坏的痕迹,整个树形如帷盖,树下可容数百人遮阳避雨,被称为“扁柏祖先”。

还有“泰山柏”,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像擎天大柱直抵蓝天,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仙女柏”,枝干舒展,像舞蹈家那样体态轻柔,婀娜多姿;“飞龙柏”,躯干弯弯曲曲,盘旋而上,有如苍龙腾飞;“藏身柏”,树洞能够藏龙卧虎。还有奇特诡异的“张飞柏”、“巨蟒柏”、“姊妹柏”、“罗汉柏”、“观音柏”、“望乡柏”、“石牛柏”、“仙女柏”、“蝴蝶柏”……

翠云廊的古柏,树龄最长的达数千年,最年轻的也在500年左右。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雷电,目睹世事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一棵古柏都是一段经典的传奇,一幅历史的画卷,一首英雄的史诗。或痴或迷,或哀或怨,或抑或扬。

对翠云廊古柏的题咏,清人张邦伸的诗《剑州路柏》可算佳作:

剑州路旁多古柏,霜皮黛色高参天。

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风飒飒生寒烟。

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

或如青牛森五祚,铁杆不受枯藤缠。

或如黄葛耸翠盖,虬枝四茁盘云颠。

千株万株环道左,夏日清凉冬亦颇。

我们一路行走着,小心翼翼地生怕惊动了这些生动的灵魂——蜀道的灵魂,古柏的灵魂,岁月的灵魂。它们有诸葛亮木牛流马的铿锵与倔强,有阿斗国破时木讷中的“礼仪天下”,有杨贵妃香销时柔肠百折中不为人知的叹息,有姜维在祭坛上的热心和大胆,有司马相如的红袖添香……这些灵魂今天仍然年轻着,仍然翠绿着,仍然像威武的将军,率领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布下绿色长阵,护卫着巴山蜀水。

在长长的古柏廊间行走,探奇,寻幽,访古。关于翠云廊的印象,在这里一一裸陈。

美国学者说:“翠云廊当是世界一绝,是世界最早行道树的活化石”。

香港游客说:“游剑门蜀道翠云廊,不亚于去一次欧洲古罗马大道”。

日本电影导演说:“这里是人工无法复制的天然摄影棚”。

考古学者称翠云廊“真是座天然的古柏展览馆”。林业科学家称翠云廊是“森林化石”。

众多旅游者说翠云廊是“蜀道翡翠”……

翠云廊的古柏,还怀揣着一大堆秘密。

它与青石驿道相伴,或沿山脊而平行,或借石级而上下,或伴溪涧而流淌,或依峭壁而徘徊,一路穿山越谷,形奇状异,千姿百态。而它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翠云廊,将它陈列为活体文物,被供奉千百年。

据史料记载,古柏始植于秦、汉,完备于明、清,历时2300多年,经历过七次大规模的种植,现存古柏8000余株,大多数树龄都在1700年以上。翠云廊,成就了一座古柏版本的秦长城。

秦长城已经难觅踪迹,同样是始建于秦的古蜀道却能够保留至今,翠云廊不断引发着人们苦苦思索:是蜀道牵引着古柏成为古柏,岁月成为岁月,還是古柏牵引着蜀道成为蜀道,沧桑成为沧桑?

翠云廊植树造林这些事儿,一般都被称为政绩。只是这些政绩有些特别,它的缔造者数千年前就把福祉托付于大自然,把人的希望与大自然的法则完美融合,让后来者不得不景仰膜拜。

马可波罗在《旅行记》中就有这样的揣摩:

在大汉帝国的治国方针中,命令在大道两旁广泛种植一种长得很高大的树木,夏季可以得到遮荫乘凉的益处,冬季大雪封路时,可以起路标作用。

其实,历史上最早关于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记载,是左思在《蜀都赋》中记述说,“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在蜀北伐尽树木,为平民愤,倡植柏树,民间常称为“皇柏”、“皇柏大道”。

三国时期,张飞植柏,在蜀北家喻户晓。张飞时任巴西(今阆中市)太守,刘备驻守成都,姜维驻守剑门,军政羽书往来频繁,就带领将士沿驿道植树标路,驿道也夏不受酷暑,冬不受风寒,民间称为“张飞柏”,亦称“汉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张飞“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传说。

东晋元帝时,民间曾在驿道两旁大量栽植松柏,叫“龙脉树”,史称晋柏。时任尚书郎郭璞为此写《种松记》诗文刻于碑上。到宋代石碑风化剥落,苏东坡重写碑文,“线路翠,武功(今剑阁县武连镇)贵,线路青,武功荣”。

以后的唐代、宋代、元代都有过栽植柏树的记载。传说唐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喜吃川南荔枝,玄宗令快马日夜兼程运送,又令川陕驿道护路士卒及百姓补植路柏,以利长期保鲜运送。

最后一次是明正德乙亥年间(1515年),李壁出任剑州知州,令全州人民广植树木,并在驿道上补植大量柏树。

翠云廊古柏千年生息,也千年管护,绵延繁浩,更功卓勋高。秦汉开始,蜀道古柏就设有专人管理。宋朝颁布有行道树管理条例,《宋史》记载有朝廷发布的“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诏令。明朝“官民相禁剪伐”,每逢新官接任,都要由旧任如数点交古柏,形成了“交树交印”制度。这恐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官员换任交接内容。清代官府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民国政府曾发布禁令“砍伐皇柏枪毙”。新中国成立后,特颁布《古柏保护条例》,对每一株都登记、编号、挂牌,并开展病虫害群防群治和补植幼树等活动。

细想起来,这就是植树造林,一场史无前例的工程,堪与万里长城媲美,与苏杭大运河斗艳。它持续数千年,历经数十朝,延续若干代,时间之长,人数之众,传承之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这工程造就了今天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世界上保护最好、管护历史最长、栽植年代跨度最大的行道树。当古罗马大道一度繁荣昌盛又永远声销迹匿的时候,翠云廊间的蜀道历经沧桑而千年不老,根基被古柏树根苍龙盘爪般地紧固着,路面被古柏浓枝如云般地呵护着,石板被古柏精气深深地滋养着。

难怪有文物专家称翠云廊为“蜀道灵魂”,有科学家称为“国之珍宝”,有文人墨客喻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世界举世无双的奇观”,“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

翠云廊的古柏实在是超越了树的范畴。

古柏,属柏科,裸子植物类,四季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历来被视为吉祥昌瑞之树。历代帝王更是把柏树种植在各种祭祀的皇家宫殿、坛庙、园林、帝王陵寝等处,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

柏树的得名很有趣。柏树分枝稠密,枝叶浓稠,树冠像一个墨绿色的大圆锥体。我国古代崇尚贝壳,以贝壳为货币。有专家认为崇尚贝壳源于生殖崇拜,而被古人崇尚的贝壳正是呈圆锥状。所以,柏树名称源自“贝”,“柏”字与“贝”字读音相近,“柏树”就是“贝树”,表示树冠像贝壳的一类树。由于柏树像贝壳,在远古时期,柏树也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中国人在墓地种植柏树,有象征永生或转生、新生的含义,可能就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风流俗。

柏树还被人们视为神树。上古有所谓“柏王”,“柏王”上有神灵存在。《后汉书》说,曹操要修宫殿,便砍伐了一种叫“濯龙”的树,而这棵树被砍的时候,像人一样流了很多血,过了几天,曹操也就得病而死。神树不能亵渎,亵渎就会遭遇恶报。

翠云廊民间也流传着“树大有神,女大有人”的俗语,有生病拜树,升学拜树,不孕不育拜树,甚至打牌手气差也拜树的习俗。许多古柏树身上拴着红绸贴着红纸,写满祈神的话语。有的树下还有鞭炮燃过的纸屑,香烛燃过的痕迹。

翠云廊的古柏,每一株树,每一树干,每一树枝都被时间赋予了灵性,被历史赋予了精彩。它静静展现着的是文化的无限,是古代邮驿制度的载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纽带,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标本,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写照。

张大千曾游历翠云廊, 数十年难以忘懷,69岁时挥毫作画《蜀中四天下》,在台湾展出时,许多人驻足画前,流连忘返,热泪纵横。看到翠云廊古柏出神入化,他们似乎看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看到了根连根、魂连魂的民族情结。

翠云廊古柏掩映下,有最原生态的古蜀道。1936年修筑川陕公路,一路上截弯取直,部分古蜀道遗弃在世人视野之外,让那些路段得到安宁,至今古貌犹存。拦马墙和石洞沟驿道,就是其中精要。

拦马墙因转弯处垒石墙以防马失前蹄冲到崖下而得名。石洞沟石梯层叠,顺坡而下,至今仍是当地老百姓通行的交通便道。这里不仅古柏苍翠挺拔,形态怪异,而且石板路面保存完好。烙下行人马匹深深脚印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溜光。为防雨天行人和马匹滑倒,一些平滑石板上錾凿的浅沟渠还依稀可见。沿途路边供来往马匹饮水的饮马槽正疯长着青青苔藓。

令人称奇的是,在一些青石板上密布着形状大体一致、深浅各异的小圆坑,其形成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

有人说,是千百年来,古柏上的雨点落在石板上,雨滴石穿而形成密密麻麻的小圆坑。有人说,是古柏枝叶上露水滴打在石板上,天长日久树下的石板就形成了小圆坑。有人说,是柏树种子掉在石板上,腐蚀的作用形成的小圆坑。还有传说,进京赶考的书生路遇瓢泼大雨,在路旁古柏下躲雨时睡着了,梦见自己中了状元,高兴得泪水哗哗直流,后来他果然中了状元,当地人就把书生躲过雨的柏树命名为状元柏,那些石板上的小圆坑以状元柏底下居多,就说是状元流下的眼泪形成的小圆坑。也有传说是一对情人,青梅竹马,生死相恋,却因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就坐到这石板上抱头痛哭,那些小圆坑就是情人留下的泪水砸出来的。传说当然没有根据,但却例证出人们一直在探寻这些小圆坑形成的原因。

漫漫翠云廊,悠悠几千年,绵延数千里。今天,它不再为古蜀道而苍劲挺拔,而突兀俊秀,它宁静了。

静一点也好,从秦汉开始,这里历来嘈杂。唯有宁静,才会有清醒凝入心灵,浑然构成张力。古蜀的五丁没有想到他们开凿的蜀道并未迎来屙金的牛和绝色美女,却迎来了蜀国的灭亡,更没想到古蜀道2300年后依然生气勃勃,连同道旁古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人类遗产,点化成民族的精灵,让世界分享!

恍惚中,“嘚、嘚、嘚”的马蹄声从古蜀道深处传来,由远而近,各式衣冠各式人物,一个,或者一群,头顶遮天蔽日的古柏林,脚踩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沿翠绿长廊,呼啸而来,又风驰而去……

猜你喜欢
古柏蜀道柏树
为何有些植物会四季常青
松柏为何能四季常青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古柏
入川行吟(通韵)
柴达木映画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古柏
柏树林
做人需要弯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