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 石双妮 韩剑众
【摘要】面向未来大学生能力发展,提出依托优势学科开设食品类通识实验课的思路,并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平台创新,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实践,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实验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25-02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未来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终身职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行业变化更多、更快。本科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帮助他们解决未知世界面临的难题。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是,纯粹的以理论课、全景式介绍的通识课程,在互联网、慕课时代,不仅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不仅相关的理工科课程资源匮乏,更由于文科学生多、女生多、沿海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多的特点,很少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很多学生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感受无法仅靠听课来获得,而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网络化、碎片化的学习,使学生正在丧失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如果学生不能从过程入手去思考、分析、研究问题,而只追求结果的话,一旦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将会手足无措,陷入迷茫和恐惧之中。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实验课,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我校较早就已启动面向文科生的理工类通识实验课计划,并成立了相应的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实验课作为整个通识教育的重要部分,我校食品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并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省“重中之重”、“一流学科”建设的雄厚实力,利用省“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及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开设了通识课《味觉改变生活》《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等,并进行了通识实验的探索。一方面,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食品学科又是一个与生物、化学等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从食品科学出发,设立相关通识实验课,内容覆盖生物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体验,让学生不仅关注自身所处的食物环境,注重引导学生去思索这些来自于生活的实验背后所包含的科学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通识实验课的创新与实践
1.通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1)实验内容设计原则
通识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实验参与来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能力、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工科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造思维,具备一定的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验的内容设计方面紧密结合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并且通过结合高中阶段的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采用不同途径的课程素材(企业案例分析、产品制作体验及自主创新开发)分别设计形成有关生命科学、化学及食品科学等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工艺与制作等模块的内容。
(2)通识实验课课程设计
《味觉改变生活》通识实验分别以味觉生理与饮食选择、糖酸比与产品口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产品安全性综合评价为线索,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计,让探索食物之谜逐渐展开。
例如:在“味觉生理与饮食选择”这一个模块中,有3个实验可选,共4课时。实验从最简单的生活情境导入,分别以“感觉灵敏度:菌状乳头密度的定量测定”、“个体状态评价:基本味绝对阈值的定量测定”、“味觉影响:识别阈值的定量评价”来展开。通过自主、互动的通识实验体验,让学生直观了解食品感官研究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直到了重要作用。
在“糖酸比与产品口感”这一个模块中,有2个实验可选,共4课时。实验从最简单的生活情境导入,分别以“味物质的喜好行为”、“口感的物理学表征”来展开。通过对生活中的营养与健康相关的话题入手,学生对结合自身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进行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对话,从而将学生兴趣引向专业。
在“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这一个模块中,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实验思考等,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加深文科学生对生命、化学和食品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了解和兴趣,促进学科交融。
2.通识实验课的教学组织
(1)以微信为手段的全时空开放组织形式
由于选课学生来自于全校各个专业,因此,方便快捷的预约开放方式为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排课采取全时空(周末、中午、晚上)开放模式,考虑不同专业学生选课时间与兴趣,实驗内容以菜单形式并结合移动终端及网上预约系统同步进行,采用2-3人的小组教学,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上手操作机会。
(2)源于生活、源于产品、源于企业的教学情境设定
不同情境下的课程主题的导入,“问题、实验、思考”环节的实验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平台。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视频与动画展示、自主实验等手段,使通识实验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完成实验,并有所收获,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3)针对课程的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运用微信平台即时查询、随时预约,运用微博平台富有创意的作品分享、动手实践的成果展示、持续思考的课外探讨等形式,拉近不同专业同学之间交流距离,也为推动了实验室真正意义的开放。
(4)实施导向式的考核评价
在通识实验课程中,实验作业以拓展思路导向,事先布置征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实验间隔及等待时间内,进行专题讲座及讨论,以有效控制教学节奏;实验报告以动手实践为导向,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结果展示为评价重点;课程测试以思维创新为导向,通过延伸实验中的思想,考察学生提问、分析、解题的综合能力。
二、通识实验课的成效与发展
1.通识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实验不仅增加了文科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和探索感,并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感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同时,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思考方向的差异,也促使了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框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了解自然学科中必要的技术、方法。
2.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激发,作业、作品充满活力
通过通识实验课的体验,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所展示出的作业、作品都显示出学生通过课程收获到独特的体验。学生作品经常成为学生朋友圈、微博中的话题,内容的转化率越来越高,线上线下交流也成为分享喜悦、答疑解惑的共同平台。
3.通识实验课程向从校内向校外延伸
通识实验中的部分典型内容也向校外延伸,中小学学生多次参加体验,并与我院共同建设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让通识实验课的成果为更多人的成长服务。
三、结语
《味觉改变生活》对学生的非专业、非职业性、非直接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让食品类通识实验课充满人文关怀。在学生组织进行的通识课调查中,该课程先后两次上榜,校级督导听课评价优秀,成功入选校级精品通识课。相关专业教师参与通识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实践后,能够自觉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出发,开展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协调发展、寬知识面”融会于专业教学计划,“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博学多能、广闻博览”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学习,促进了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志刚. 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11):37-40.
[2]冯惠敏, 李姗霖, 黄明东. 自然科学领域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及其设计理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5):68-73.
[3]莫亮金, 刘少雪. 从通识课程改革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48-50.
[4]李会春.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4):21-27.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校级精品通识课项目(1110XJ0515009)。
作者简介:张卫斌,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感官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