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近年来新型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各类科目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一门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更是如此,尤其是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习中打基础的阶段,它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汉字、中国语言的了解,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是所有中国人都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本文从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 引言
小学语文学科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高的,在各个阶段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出现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也需要教师们根据教学对象逐渐改变过时的方式,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小学生好奇心和好动性很强,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何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而且教育制度改革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课堂的教学,关键在于老师的课堂作用,想要提高教學质量,就是要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论一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古板的问题,适当引入游戏环节
小学阶段是孩子刚刚进入校园,正式系统的接受教育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上还保留着许多天真稚嫩的特点。相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来说,他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身上的特点,去准确地找到学生的突破点,来进行重点知识的教学。但是,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一对多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个体的差异,也要结合整体情况,所以要老师做到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多数情况下,老师无法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考虑进来,这就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一部分无法传达,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也无法学到相应的知识。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老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课堂中引入游戏的环节,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古板枯燥的气氛,营造一个欢快、活泼的愉快氛围。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甲同学负责扮演小蝌蚪,乙同学扮演鸭子,丙同学扮演金鱼,丁同学扮演乌龟,戊同学扮演大白鹅,己同学扮演青蛙,通过学生课前的排练和课上的表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不再受到讲台的局限,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种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还让学生获得了快乐,使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同时,也给了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一个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重点解决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加强对老师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很明显的问题就是老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小学本该是学生无忧无虑欢乐地度过的时候,却让他们过早地就承受起学习的压力,这样做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甚至是对整个学习科目都有抵触的情绪,这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去尽快解决,政府和学校要尽力创造条件去培养教学理念的更新,摒弃过时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学校可以和一些师范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合作,定期派老师去学习和参加培训,及时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可以和一些教育机构一起合作,开发出比较先进的科研项目,还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讲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是培训。通过以上方式,使老师形成一个高效的、系统的教学模式。
四、 针对教学方式落后问题,重视使用现代化交流教学工具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趋向于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包括沟通的内容,也有沟通的方式和工具。但是,目前我国校园里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还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教学时的面对面交流,老师一般在讲解教学内容后,会问学生是否听懂这种问题,但这种做法的意义不大,学生们会少会主动提出问题,一般下课后也很难看到老师的身影,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弊端。而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其实是完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首先,电话的普及可以方便老师随时和家长沟通,反馈学生放学回家后的学习状态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其次,学生在课下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利用邮箱、视频等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候和老师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困惑积压。再次,老师可以建立一个家长群,用来及时和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将学生的短板告诉家长,一起来监督学生,帮助学生改正。
总而言之,以上所有的方式都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章.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教育,2013,(35):5-7.
[2]麦梅.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J].教育从业者,2014,(2):175-177.
作者简介:
叶炳利,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霍邱县乌龙镇陡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