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微博、微信、易信等微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应用,微文化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引发中职生在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选择、处世态度和性格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诸多因素已经对中职学院现行的德育构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微网络;中职;德育工作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文化传播媒体,由于其内容简明扼要,方法简单便捷,人们可以随时了解和发布新鲜的信息,开启了现代生活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但这种“核裂变”和“碎片化”的特点深刻影响着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阶段的中职生,这就给中职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微时代”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已经成为当代中职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 “微网络”的特征及其对中职德育的积极意义
(一) 主体参与的大众性
微网络带来的主体参与度体现在大众性这一特征上,不同性别、年级、生活环境的高中生乃至全社会的各界人士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微网络,一时兴起的小想法就能成为话题进行交流,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微设备随时随地参与进来。
(二) 交流沟通的互动性
微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呈现的是网状和几何裂变式的结构。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生产时,要提供具有关注度高、冲击力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眼球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用户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交流软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小团体进行信息交流互動。中职生可以从微网络上获取相关信息,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的界限,学生群体乃至教师群体之间可以产生交互影响。
(三) 信息传播的多样性
在微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中,人们能够通过交流、留言、日志、讨论、微博等各种形式参与交往活动并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也就带来了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流动性特征。以手机上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流动平台,人们浏览网页、获取和传播信息。在“微网络”时代,手机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具备快速性、广泛性、流动性等特点。因此,微网络给高中德育带来了现实性的显著的积极意义。微网络不仅可以引导网络舆情,建设和谐校园;还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在拓宽德育渠道,创新德育工作方面,也有着杰出贡献。
二、 “微网络”时代中职德育的现状及新挑战
(一) 中职生对“微网络”利用的现状
手机上网熟练度高目前高中生利用手机上网程度很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利用过手机上网,触网率极高。以手机上网为主要形式的微网络对高中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学生都能够熟悉和遵循手机上网的基本规定。学生利用微网络关注的内容也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微网络信息传播多样性的特征导致的。与此同时,微网络也会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 中职德育工作中“微网络”利用的现状
教师微网络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即使平常有利用微网络进行德育工作,但也可能因为能力欠佳或方法不当,这就导致了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在微网络环境下德育方式的不灵活、不多样,不能与微网络交互性的特征相契合,也就无法引起学生参与德育生活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微网络的运用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尽管大部分学校或班级已普遍建立自己的微网络平台,但在类似于班级QQ群此类的德育“微”平台中,班主任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比例较少,而学生学习资料的共享和闲聊一些生活趣事等活动进行得则较为频繁。这说明,目前德育工作依赖于微网络平台的程度较高,然而道德教育实际操作情况和效果又是与理想有差别的,效果甚微。
(三) “微网络”时代对中职德育的新挑战
网上信息丰富,一些不真实的、引人误解的信息,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这可能使一些中职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网络上不良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容易扭曲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网络虚拟交互,学生不道德行为增多,德育问题更为凸显,“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行为”越来越普遍。比如目前互联网络存在许多漏洞,手机客户的信息泄露就是很典型的一类,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泄露出来的信息,利用手机向中职生发送一些黄赌毒的信息,这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和道德程度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教师还不善于借助微网络及时更新和向学生教授相关知识,而导致相关德育工作还停留在相对传统且落后的教学方法上。
三、 “微网络”时代中职德育的新对策
(一) 激活微网络教育平台和窗口
中职需要充分运用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新的微网络工具,在各级组织和环节当中激活已建立的德育微网络平台。对于已设立的各级微网络平台的激活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可以利用此类平台进行更加深入的心理咨询,有利于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此类平台的高效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校园文化活动的资讯,有利于学生的踊跃参与,对中职的思想道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校还应建立家校互动平台网站,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及时了解不足并加以改正。德育工作者应该从家长和学生的反馈中,提取相应对策。
(二) 打造大德育教育结构,提升德育教育地位
大德育教育结构是指不仅仅在课堂上,也不仅仅存在于专门的网络教育途径中,而是要“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院校内乃至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进行人才培养的体系内,从而提升德育教育根本地位,获得学生关注、校领导重视和家长及企业经营者的支持,只有这样,微时代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中职学校更应该在总结和归纳既有德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升级软件,打造硬件,内部提升”的办法,与时俱进,努力开启自媒体时代中职德育教育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并将自媒体引入到德育的实践中,克服其本身的弊端,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学满.微博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2]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3]闵玉鹏,丘红英.微博:网络时代的德育困境与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1(07).
[4]傅强.论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06).
[5]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
作者简介:
魏雪松,江苏省宿迁市,淮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