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还得靠双手打拼”

2018-05-21 09:36汤艳娟
当代党员 2018年9期
关键词:钉子户娃儿杉树

汤艳娟

2017年冬的一天,大足区龙石镇青山村。

这天清晨,凛冽严霜将整个村子罩上了一层白雾。

朦胧间,一间农舍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村民甘世龙披着一件半旧的棉袄,手里端着一大盆冒着热气的饲料走了出來。

来到鸡舍旁,甘世龙小心翼翼地打开圈门,几十只肉鸡扑腾着翅膀朝他奔来。

“莫争、莫抢,都有份。”看着硕壮的肉鸡争相进食,甘世龙不禁喜上眉梢,哼起了小调,心里估算起肉鸡出栏的时间。

喂完鸡,清理完食盆,甘世龙理了理棉袄,又马不停蹄地朝村里的渔业公司赶去。

“家里养了生猪和肉鸡,我还在渔业公司寻了份活路,每天虽然从早忙到晚,但心里舒坦,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甘世龙说。

要是搁在以前,青山村的乡亲们怎么都不敢相信,“脱贫钉子户”甘世龙竟能脱胎换骨,活成如今这般斗志昂扬。

甘世龙缘何背上“脱贫钉子户”的名声?

这还得从他的家庭说起。

甘世龙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他的妻子常年体弱多病,一双儿女正在读中学;80余岁的母亲不仅失明,腿也有残疾;哥哥患有智力障碍,一直单身……甘世龙是这个家里唯一正常的劳动力。

“为了这个家,我曾经也奋斗过,然而肩上担子重,又摸不到门路,努力多年,一家人还是挤在几间烂房子里艰难度日。”久而久之,甘世龙产生了厌世情绪,不再愿意为了生活奋斗,成天喝酒打牌、懒懒散散,还经常和村里的干部唱反调,和周边邻居闹矛盾,对家里的事也甩手不问。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区里派来的帮扶干部刘杉树和甘世龙结成了扶贫对子。

为了激发甘世龙的脱贫信心,刘杉树多次登门同他交心谈心,以身边摆脱贫困的榜样开导他。可好说歹说,甘世龙就是不为所动。

“那时候,我觉得活着就是受苦,心里没得依靠,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都提不起劲来。”甘世龙说。

后来,刘杉树辗转打听到甘世龙的一双儿女成绩优异,于是对他打起“亲情牌”,要他为儿女前途着想。

这一下,戳中了甘世龙的软肋。在刘杉树的劝说下,这个汉子竟泪流不止。

“娃儿读书一直很争气,当爹的咋不想给娃儿奔个好前程?”说话间,甘世龙忽然找到了奋斗的动力。

这也让刘杉树有了底气。

在刘杉树的帮助下,村里把甘世龙的老房子列为C级危房改造对象,又帮他家硬化了院坝,还发动企业家给孩子捐了助学款。

住进新家后,多年的心愿一朝实现,甘世龙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从此开始主动找事做。

为此,村里邀请甘世龙当了扶贫项目的义务监督员,让他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村里建设,而甘世龙自己则主动承诺以发展肉鸡养殖、生猪养殖等实现脱贫。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甘世龙家养的生猪长到了上百斤重,领回来的数十只肉鸡每只长到了三斤多……而这些付出为他带来了上万元的年收入。

随着经济状况改善,甘世龙彻底戒掉了喝酒打牌的陋习,还破天荒地为村里建设义务出工出劳,并经常上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干活。

“人啊,不奋斗就只有赖活着等死,好日子还得靠双手打拼,以前遇到难处就打退堂鼓,现在我算是想明白了。”甘世龙说。

猜你喜欢
钉子户娃儿杉树
图书馆头号“钉子户”
古驿方言“娃”的用法探究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妈妈的“跟屁虫”
一招拆除数列求和的“钉子户”
纸杯大变身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