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

2018-05-21 16:40欣然
大众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卡尔森鸟笼象牙

欣然

鸟笼效应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兩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但是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时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效应之一。“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狄德罗效应

如果说,一个鸟笼只是让你不由自主的去购买一只根本不想喂养的鸟,那么一个不需要的奢侈品就会让你在物质的欲望中越陷越深。

殷纣王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羹藜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披锦衣九重、脚踩高台广室。怀有这样的要求,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害怕他由此走向灭亡!” 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琼室玉门,豪华富丽,狗马奇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宫中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这个可以说是狄德罗效应的最早案例,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发现,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也将其称为“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的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狄德罗效应,我们把“狄德罗的袍子”看做是更高更好的追求。在树立了远大理想抱负以后,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完善目标先有了“袍子”再换“沙发”“地毯”,最后换“房子”,为自己建立一个逐步上升的目标等级,美好的生活就这样逐步地实现了。

断离舍

如何摆脱“狄德罗效应”呢?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处理方式:“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应该是最近非常流行的“断舍离”的理论来源。如果可以“放下心中执着”,对物质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生活会不会简单一些呢?人们在不断追求、不断满足之后,是否真的获得了充实的幸福感?其实相反,很多人的内心里却常常充满焦虑、孤独甚至恐慌。这让一些人变得疑惑,幸福不就是欲望不断被满足吗?为什么满足后反而有时又找不到幸福的感觉?

《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事实上,一味热衷于获取,追求享受,只会在物欲的漩涡中迷失方向。要追求幸福,获得那种轻盈充实的人生,恰恰在欲念的不断满足中找不到答案。哲人说,“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成长”。很多时候,主动卸下身上不必要的担子,少一些自我限制和羁绊,减少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过度追求,反而能让自己更从容淡定,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和张力。(编辑/高纬时)

猜你喜欢
卡尔森鸟笼象牙
象牙是个“土特产”
加入“今天俱乐部”
卡尔森国象棋王遭遇挑战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象牙长啊长
跟踪导练(三)
象牙战争
我想天空
海航收购卡尔森 全球化战略再下一城